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点赞:6058 浏览:165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校园文化”,是通过不断强化、不断学习,提炼而成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涉及多个层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校园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社会研究领域.伴随着高校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校园文化呈现新的特点,这种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社会研究领域新的关注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党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分析,映射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1.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参照模式,大学生根据这一模式所阐述的办学使命、教育目标、倡导的价值观念、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文学中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追求共性与个性并存,切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标准.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导向”、“约束、”和“激励”功能.从精神层面来讲,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否有效实现,取决于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重合.

2.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大学的校园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告知式”、“渗透式”等路径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通过“管理式”、“示范式”等路径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通过“活动式”等路径将实践与理论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呈现载体,也是大学用以凝聚力量、规范师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形式.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历史与特色,总结与提炼出既有校园特色、又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匹配的校训,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科学”;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3.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

简单说,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质所在,是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在于校园精神,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对大学生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并且通过持久的潜在作用,使得大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观念与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从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引领着最先进的群体,倡导着最先进的价值观念.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旨在积极倡导与营造氛围,从精神层面引领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牢固健康的理想信念,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打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生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是提升国家化实力的新视域,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三)大学校园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极性功能,确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

校园文化有多层次性,有积极的高层次形态,也有异化、扭曲的低层次形态.虽然积极形态的校园文化正极性功能占优势地位,但也存在着某些消极作用.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具备正负极性功能.具体来说,把正面、积极的,可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称之具备正极性功能;反之,由于大学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远离社会实践的,必然导致个别大学生的个性异化,导致理想与现实不统一,阻碍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极性功能.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正极性功能.一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正极性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制定自我发展、实现共同理想的参照体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始终如一的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另一方面,适度的负极性功能反应大学校园的异化,为调整、强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经验支持.


2.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

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个性与主流价值观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活跃,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异化.然而,“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通过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也是我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因此,坚持主流舆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指导,是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源泉.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熏陶功能,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髓.

有什么样的民族底蕴,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尽管大学校园文化的呈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同社会文化一样,是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与发展起来.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开拓进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有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握时代脉搏,改革创新,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逐步树立起符合历史发展的的先进思想观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凝聚了社会最先进的文化,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再实践,引领进步潮流,保持生机与活力.

大学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千姿百态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基础上,传播、倡导、实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培育学生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争取处理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把个性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

4.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与社会风尚,是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制定规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共性”的形成.此外,大学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拥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最先进的一部分,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作为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校园文化在行为规范、人格构建、社会角色、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规范,传递社会公德,培育个人品德,旨在实现大学生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这也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

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校园文化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体质下判断个人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的产生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确实、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一系列问题.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即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将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做文明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呈现“校园文化形态多元”与“指导思想一元”的关系.此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发展全球化”的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壮大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