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换与理对大学英语师资培养的

点赞:5738 浏览:184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培养活动中的知识转换与创新过程,指出:学校管理层要有效地组织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活动,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 键 词 】 教师知识 转换 创新 发展

研究背景

我们在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时,发现有些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缺乏自主性而进步不大;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多数教师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懂得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法,而实际上却在奉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行为等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缺陷,导致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第二是教师已经拥有的知识没有能够转化为专业技能,不能真正推动教师本身的发展.因为知识没有转化为技能,知识没有内化的话就无法积淀成个人的素养,从而导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脱节.[1]那么什么是知识?英语教师又如何将其已有的知识进行转换,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行为呢?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早在1958年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2]并由此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把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可通过阅读、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原理类知识[3].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因其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很难把握,对其研究较少.[3]因此,本研究重点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实践知识的转换问题.

知识转换与理对大学英语师资培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提出了知识螺旋模型.他认为,知识创造可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个部分.(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人们相互交流共享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等)转化为可定义、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3)“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4)“内在化”: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边做边学以及不断地实践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2]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对大学英语师资培养启示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阐述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中所体现的知识转化与创新过程.

1.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教学研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一环节在英语教师培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1]

(2)“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给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教师,配备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新任教师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3)网上互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校园网的开通,实现了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教师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4]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2.内在化: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的生成

教师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尝试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创新,直至能有效地改进其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知识还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对待工作中的专业困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师培养主要体现为: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