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点赞:11263 浏览:466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行为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建筑规划设计为人怎么写作,所以环境行为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设计科学合理化怎么写作.本文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工作中某一住宅小区的规划和设计,分别对规划总平面中道路、建筑物、景观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揭示环境行为学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空间;行为;认知;设计

环境行为学乍看题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环境”+“行为”,行为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环境内容丰富,包含自然、社会等内容.人类生活空间都是环境,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类创造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陌生与深奥的学科,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环境行为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较独立的学科.随着大量的学术著作的发表,环境行为学已不仅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建筑设计的对象正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建筑怎么写作于人,建筑所营造的环境更影响着人的生活,建筑贯穿生活,环境行为学贯穿于建筑设计,因此环境行为学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应用.

以下以一小区的设计过程实例来分析环境行为学在整个过程中的应用.本实例是某一县的住宅小区项目,北向沿街为两栋2层商业+15层住宅的商住综合楼,其余十栋为6层住宅.

1规划总平面

1.1道路

人们在道路中行走,习惯的、偶然的或潜在的沿着它移动,道路占据控制性因素,沿着这种渠道,人们观察周围,了解周围.而其他的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联系.所以在整体规划中,道路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是一个脉络,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却迎接着各种生物,带给整个环境以生气,所以道路设计的合理与科学直接决定着整体环境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是在县区,建筑平面还是保守的排排坐,为了防止小区内主要干道笔直呆板以及形成窜堂风效果,根据地形4、6、8、12号楼沿东边街道错开摆放,使得中间主干道不再一条大路通到底,道路稍稍增加曲折性,让人在小区中行走增加趣味性.

根据认知地图理论,一个人对日常生活的空间及其特性、相关位置有所感受、归类、记忆、回想和阐释,是一种空间认知行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认知地图要素分为五类: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道路占有主导地位,没有道路,空间无法组成,道路的连续性和网络特色构成了人们的认知,所以在小区规划中,环境景观都是围绕道路展开,道路决定了大尺度的环境结构,因此在主干道上,除了车行的5m宽外,沿道路分区域进行景观设计,使人在同一个小区的不同路段有不同的景观体验,使得不大的小区却有多彩的景观体验,增强认知地图效应.

1.2建筑物

建筑物总体还是按照板式楼布置户型,板式楼房型方正,南北通透,符合县区的生活习惯及风土民情,但在设计过程中,希望通过建筑的平面组合,能够突破一味平行的呆板效果,同时增加户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此时,中国的传统住宅“四合院“给予灵感.庭院建筑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也有利于邻里和谐,所以在设计中有意无意的渗透这些元素,特别是别墅设计,四合院的理念更加明显.

根据格式塔原理,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完型倾向可形成一种封闭性室内空间组合,而以其一定的几何形式表现出整体的鲜明的空间形态.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众多.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此次小区是多层,不能明显的运用四合院的理念,但是利用其围合理念,虽然不是真正的闭合,但是在平面上的组合造成围合的意识,不仅有利于景观设计,而且有利于加强邻里交流,比起普遍的“一”字楼更有传统意味,小区中又有区,让人们的距离更近(图一).


1.3环境及景观

环境行为学主要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环境,所以这门学科应用最广的就是在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对于小区整体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是县区的工程,定位不高,但期望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在成本控制下,尽可能的使得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让人们在貌似普通的环境中舒适惬意的生活,而不是只是几棵树木一些草坪就是绿化了.并且建筑采用围合空间,给景观设计更大的发挥空间,达到理想的效果.

整个设计思路中,景观设计分为道路区,入口区,围合区,广场区四部分.

1.3.1道路区

道路区如前所述,根据不同道路宽度分成小区域,道路宽度15米以下为低矮灌木与花坛搭配,简洁明快,通透性好,使得宽度较小的道路区域明显.宽度15到21米为花坛与乔木相间,使得较多的道路剩余空间更具有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观赏情趣.宽度21米以上除道路外作为主入口区和广场整体设计.楼前4米道路划分到围合区整体设计.

1.3.2入口区

主入口位于小区东侧,入口具有标志性,在认知地图中属于节点和标志,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是地域的核心,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帮助人们在整个城市中定位定向.本小区的建筑风格为海派建筑,入口沿袭建筑风格,并作塔楼加强认知,与周围小区予以区别.

环境行为学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景观设计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次入口位于小区北侧,沿街,并且一二层为商业,结合高层整体的立面和入口加强及塔楼的主入口基调,设计体量较大的塔楼,成为主要沿街标志和视觉重点(图二).

1.3.3围合区

围合区为小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因其一方面是小区的特色与卖点,另一方面建筑自然围成相对封闭的区域,为特色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天然条件. 空间设计上采用集中式,集中式有明确的主题空间中心,人的停留感较强.整个景观设计具有统一的基调和主题,每个集中空间有自己的分主题和基本统一的基调.本小区大围合有三个,小围合细化为六个,利用楼前空间整体设计,使住户足不出户就有整体景观,并且区区不同,使人们户外活动选择多样化,在一个不是很大的小区中,有大小区的环境体验,养身养心.

每个区域为一个领域,领域需要有空间划分和组织功能、增强私密性与控制感、增强环境归属感、领域性和安全防卫.因此在围合区设计中,在每一主题中充分根据功能划分,精心设计配套小品,增强处于区域中的人群的归属感,从而人们更多的停留在区域中,进而加强交流和沟通,使得小区邻里和谐,实现设计意图.区域位于楼宇之间,人们也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室外景观,满足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同时围合区域的天然增加了“自然监视”作用,增强了环境的控制感和安全感,降低犯罪的可能和几率.

1.3.4广场区

由于广场这种公共场所是人们社会交往最基本的相互接触形式之一,整个小区的主旨是营造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广场在设计上就要用心思营造这种空间,使人们在广场上驻足停留是,自觉不自觉的交流沟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人的行为模式,(1)抄近道,广场为网格式,距离相对较近,不会因为过大的空间分割使得人们不按照设计道路行走,形成“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路”的尴尬局面.(2)依靠性,人们偏爱有所依靠的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因此广场座椅都以围树凳设计,使人有所依靠,增强人的安全感.(3)边界效应,“依靠性”的延伸,人们的活动都是由边界开始的,因此在设计中重视边界,设计停留空间和造型座椅以及小品来吸引人,使得广场更具有生气.(4)围观,是一种广泛的行为习惯,这种看热闹现象既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因此广场流出尽可能大的硬化空地,可以使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或表演,聚集人气,达到交流的目的.

2.总结

本案例从环境行为学进行分析,体现环境行为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小区的占地局限,小区配套设计不尽完善,设计中不免有考虑不够周全与不甚妥当的地方,在努力妥协和调整中,将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完善方案及后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