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点赞:31455 浏览:1450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非营利组织作为构成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日益彰显.在当今时代,对于非营利组织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国外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本文通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人事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

关 键 词: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人力资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否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国的发展态势.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领域发挥出其该有的优势.但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实施内容上看,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要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1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基础

1.1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中引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日益普遍.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占据了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公民意识的增强也迫使各国政府要面对现实,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出调整,实现公共怎么写作的社会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中,完善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就成为了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重新设计公共行政,使其与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战略的趋势相一致,公共部门由此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组织与管理行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有事业单位机构的人力资源未来和现状进行预测、规划、投资、培训、培植、使用、研究和开发的一系列行为的统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外,它更强调公共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履行的是公共权力,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其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并且具有公共责任.可以说,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针对的是公共部门.郭国庆在《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一书中指出,公共部门泛指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怎么写作经济社会事务,为全社会谋取公共利益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以国有形式运作的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机构.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这与西方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不同,而中国的事业单位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不少相同之处的,即具有公益性和不同程度的非营利性.因此,本文所涉及和讨论的中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指事业单位范畴.

1.2 非营利组织及其特征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构成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其中,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都是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组成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又被称之为第一部门,营利组织是第二部门,而非营利组织则是第三部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控制或者市场自我调控都无法有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国政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公共治理环境,也就是说,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下去.这时候就要考虑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怎么写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当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社会管理领域也面临着如何避免市场机制失效和政府失灵问题.不难发现,针对这一问题,各国普遍采取完善市场机制的功能和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效能的方式.然而,从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运行的历史来看,各种社会问题并没有因此得以解决,整个社会管理领域早已超出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能处理的范围,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这个“第三部门”的作用就显得极为迫切.

对于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引起的.笔者较为认同以下定义: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是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机构,它执行不产生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企业及政府充分提供的社会怎么写作.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普遍被认为具备正规性、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六个特征.正规性强调的是经过法律许可和注册登记等合法程序获得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的地位;公益性表明其是以实现公共事务作为目标的;民间性和自治性表明非营利组织是既独立于政府运行,但又与政府之间建立起资源互补的合作关系;非营利性是指不以利润为运营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排斥以营利精神进行有效管理;志愿性一方面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志愿性的捐赠,另一方面表明其使用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可以说,志愿者的参与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志愿者的管理也成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之一.

与西方非营利组织相比,中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组成,并且事业单位还带有很强的性,一般不具有正规性、民间性、志愿性和自治性这些国外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性质决定的.即便如此,二者在公益性和不同程度非营利性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1.3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的应用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重塑政府运动和管理主义改革等一系列政府改革的开展,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地位和角色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提供公共怎么写作的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而此时声名鹊起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机制,并为私人部门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因此,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公共部门开始关注这样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作为一种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手段.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最基本要素是实体设备资源、财政资源、技术资源和公共人力资源.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提高非营利部门生产力的关键,但必须依靠系统的管理开发措施来完成.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还需要依据特定的公共需求和目标,设计出一整套非营利组织人员管理活动的制度化措施.这种对内在运作机制的完善,正是非营利组织对其自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的追求.

完善的内在运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竞争机制.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会大大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保证了组织内部的活力;第二,保障机制.这主要是为非营利组织人员提供一种保障,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第三,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是竞争机制所必备的配套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和激励,才能明确和树立榜样、创造积极良好的竞争环境;第四,更新机制;第五,监控机制.作为体现自治性的保障机制,监控机制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2 我国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现状、问题与变革

2.1 我国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现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与西方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在具体内涵上存在着差别.一般来说,中国非营利组织是具有较强政府附属性,基本不具备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正规性、民间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是其最重要的组成主体.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公益性和不同程度的非营利性是被公认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

造成中西方的非营利组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全能的,它承担了市场机制和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种现象:非营利组织不具有承认的合法性.当这些组织希望获得合法性时,就需要是体制内的单位.也就是说,只有是中国体制内的组织才具有合法性,才可能拥有合法性资源.随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没有改善非营利组织的惨淡情况.目前国内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呈现了递增的态势,但相较于国外而言,数量少,质量低和缺乏活力都是中国非营利组织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中国社会的转型对非营利组织起着推动作用,政府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市场机制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除此之外,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深化改革都对社会的公益组织有所诉求.中国非营利组织因为全能政府而造成先天不足,但政府对其的扶持作用也不能被忽略.从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中国非营利组织一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无法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的主导性相比,但对于不断前进的中国现代社会建设而言,社会结构中需要“第三部门”发挥作用.作为公益性团体,非营利组织弥补了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而造成的公共福利的不足,增加了社会福利的总量,帮助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改善其生活境遇.作为互助自助团体,非营利组织将分散在成员手中的闲散资源进行融合和重新配置,满足了成员谋求发展、维护利益、交流感情、寻觅同道、希冀社会承认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组织参与社会事务,非营利组织在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建设提供了条件.

2.2 我国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性

社会领域的变革是中国全方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壮大和支持.作为构成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非营利组织的改革是需要的,也是迫切的.

首先,当今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非营利组织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管从组织机构还是从组织的内部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发展.

其次,私营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的经验,很值得非营利组织吸收和借鉴.

3 非营利组织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般而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认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是传统人事管理所忽略的.前者更具有战略性,它对于整个组织的整体和未来都有所考虑,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规划和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3.1 营造良好的合作管理环境

中国非营利组织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全能政府体制造成的.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化和垄断性,导致了非营利组织具有性质,不具备正规性、民间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所以,要实现非营利组织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首先需要消除这种体制上的行政化,尽快实现自治,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性.

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推进,非营利组织在“小政府大社会”结构形态中,肩负社会怎么写作的职能,承担起社会怎么写作事务,积极发动民间组织,建立起鲜明独立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自主决策、自由活动、自我管理和自行发展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与政府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还处于转型期间的非营利组织,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管理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3.2 贯彻“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非营利组织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并未考虑到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要促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需要一改过去以其他要素为本的观念,把人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所具有的知识为本.这种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性知识”.人作为掌握经济知识的主体,这就需要非营利组织管理者重视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价值.

3.3 开发志愿者资源

对于现存中国非营利组织而言,不具备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正规性、民间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而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正式通过一定的自愿行为得以体现的.要实现如中国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需要开发志愿者资源,使其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资源不仅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社会化,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组织的公益性、志愿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特点.目前中国在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志愿者实践储蓄制度上有所突破,虽然是刚刚起步,但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而言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出现.

建立起如新加坡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怎么写作机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领导体制的改革,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在拥有合法性资源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以推进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型.

综上所述,中国非营利组织要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首先需要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摆脱对政府的附属性,加强自身的自治性;其次,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注意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引导人才发挥出其最大限度的价值和潜力;再者,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验,开发志愿者资源,发展组织的公益性、志愿性、自治性和民间性,使中国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