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消亡的《断层线》:金融危机还未远去

点赞:21910 浏览:968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是当前诸多社会矛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当下建设和谐稳定中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

断层线本是地质学的一个概念.它来源于1911年科学家哈里·里德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岩层承受的压力慢慢累积,最终断裂,于是就会发生地震.100年后的今天,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拉古拉迈·拉詹博士,借用这一术语,推出了《断层线》一书.该书一经问世即位列全球思想家阅读榜榜首.

早在2005年,拉詹就预言“风暴即将来临”,但在当时他为此深受嘲讽.直至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位饱受抨击依然埋头数据分析的“预言者”才被正名,观点及论文都被视为是有远见的预警而备受推崇.金融危机在2010年一度有所缓解,很多人开始畅论经济复苏,拉詹却依旧大谈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时至今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全球蔓延,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以及中国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让人们认识到,这场金融危机仍然未曾烟消云散.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有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但拉詹显然看得更为长远——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全球收入的不平衡”!

在《断层线》一书中,拉古拉迈·拉詹指出,有三条断层线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是日渐扩大的贫富不均;二是各国以出口为导向,忽略内需,贸易失衡;三是经济衰退后所需要的复苏期拉长,使低息政策成为复苏的法宝.拉詹毫不犹豫地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密不可分.他在书中写道:“一些比较严重的断层线的起因是政治,而非经济.”他特别强调:“全球经济不平等的鸿沟犹如全球地质板块的断层,会将政府和金融引向一场金融地震.”“收入差距引发贫富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社会又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方面是稀缺的卫生医疗、劳动保障,一方面是被富人抬高的消费水平,跟不上节奏的广大人群只能求助于借贷等”

《断层线》一书单独就中国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社会中的断层线进行了分析,试图给中国经济打一剂预防针.拉詹指出,每当中国需要在全球经济下挫之际保持经济涨幅时,便会刺激投资.他们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向国有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规模.但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已经完备的情况下.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官员热衷于形象工程,喜欢建造巨大的机场、豪华的现代化大楼以及大型购物中心,这种经济刺激方式是不是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尚不明朗.拉詹表示,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的全球性危机仍然可能会沿着潜在的断层线爆发.通货膨胀、经济萧条、贫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这些让全球断层线岌岌可危的趋势,如果不及时修复,一样会让中国经济面临重大挫折.

拉詹给中国经济开出了一个简单的“药方”:中国的总体储蓄率近几年来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中国公司的收益和储蓄在增加.中国家庭消费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家庭的收入在GDP中占据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中国要重新平衡增长,政府就必须开始善待家庭!

不过,中国现在正在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中国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球金融监管也日趋严厉.当然,那些潜伏在全球经济领域深处的断层线,是日渐深化还是弥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书讯两则

《领导梯队》

严格来说,这本书已经不算是新书了.2011年7月出版的这本书,是原书第2版,不过拉姆查兰的书是不会过时的.拉姆·查兰是全球范围内声誉卓著的公司董事会和CEO的咨询顾问,他在通用电气公司克罗顿维尔的“杰克·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和沃顿商学院从事了30年的教学工作,他对商业问题的卓越洞察,以及提出的实用解决方案深受企业领导者的推崇.本书提出的领导力概念,经典而简洁,使得各级领导者能够清楚地知道高效能领导者的含义,让曾经困扰各级领导者的角色和岗位职责变得清晰起来.

这本书的第1版出版后广受欢迎,被誉为“领导力开发的圣经”.而此次的第2版增加了“一线观察案例”和“常见问题解答”,使此书实用性大增.AppliedInsightConsulting,Inc.首席执行官汤姆·弗拉纳根说,“无论你是第一次阅读本书,还是再次阅读,本书增加的重要观点和读者答疑对于公司领导力开发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曾消亡的《断层线》:金融危机还未远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金融危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农村包围城市”成功之后,城市却不愿意包围农村了,城市在物质建设的列车上奔驰,乡村却是大踏步地后退.出身于农家的知识精英,要么出于对故乡的自卑,要么出于对名利的匍匐,唯恐不“知识”,不“精英”,不“权贵”,纷纷与农村再见.中国今天的绝大部分乡村,古老民居荡然无存,现代建筑光怪陆离,读书成才者谋生都市,打工的年轻人鲜有归来,村头巷尾寥落的是妇弱老幼,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渐行渐远.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