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

点赞:8016 浏览:31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1-02-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金融危机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我国对策研究”(09YJCGJW002);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辽宁经济发展互动研究”(2009A25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提高辽宁省对东北亚农产品市场出口竞争力的对策”(L10BJY009)

作者简介:陈菁泉(1979-),男,辽宁辽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研究.E-mail:9488297@.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对包括东北亚区域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深刻影响.东北亚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所面临的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在这一情势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性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由简单、初级的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的转变,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新课题,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其必要性凸显.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比较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东北亚各国带来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东北亚各国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性合作途径提出建议.

关 键 词:金融危机;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124-07

一、金融危机对东北亚各地区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全面影响,而对先进经济体的影响尤为严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统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0.8%,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首次出现下降.发达国家经济体总体上收缩了3.2%,而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了2.1%.世界商品和怎么写作贸易总额下跌了12.3%,同时制成品贸易也在急剧的收缩.由于出口急剧的收缩,东北亚经济体的GDP增长率受到显著的影响.俄罗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影响最大,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同比下降10.1%.2009年全年俄GDP下降了7.9%[1].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大约有5.3%的负增长率.日本已遭遇连续数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至2010年的1月份,日经股指已缩水到10000点以下.从2002年至2008年3月,日本的失业率仅为3.8%,而到2009年年中,失业率再次攀升超过了5%,使原来6年的努力化为乌有.韩国在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很严重,2008年11月韩国出口、生产、消费等各项指标均呈负增长.其实体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在2009年下半年又开始强烈复苏,因此,韩国在2009年的增长率达到了0.2%.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第四季度GDP增速只有6.8%,比第三季度减低了2.2个百分点[2].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是8.7%,2010年达到了10%以上.蒙古国在经济下滑之后也增长到了2.8%.经济危机的冲击使东北亚各国具有了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困难的忧患意识.

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表1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东北亚各主要国家的GDP总量及其在世界的总排名情况.表12009―2010年东北亚主要国家的GDP总量及排名单位: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世界经济年鉴》和《2010年世界经济年鉴》数据整理.

东北亚地区各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市场受到的严重冲击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日本股市暴跌,日元升值,首家金融机构破产.由于证券市场对海外投资高度依赖,海外资金抽走,致使证券市场遭受严重冲击.韩国金融市场也剧烈动荡,股市暴跌,韩元贬值,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中国的股市大跌,香港和沪深指数大幅下滑.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冲击更为严重,造成股市短期内暴跌,银行流动性不足,汇率波动异常,汇市剧烈震荡.特别是股市曾几度因暴跌而暂停交易.俄主要股指2008年累计跌幅逾70%,卢布结束强劲走势,自2008年8月以来不断贬值,卢布对美元实际贬值超过30%.此外,外资加速撤离俄罗斯.据俄罗斯《新闻报》2008年11月12日报道称,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来没有如此迅速:9月份纯资本外逃246亿美元,10月份更是达到空前的500亿美元.另据俄央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俄罗斯私有资本净流出额高达1299亿美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的功能性合作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为了共谋发展,东北亚国家应迫切以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快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的步伐.

2.实体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尽管金融危机对东北亚各国的影响不同,但危机使东北亚各个国家实体经济都遭受了重创.东北亚地区有近2/3的企业利用贷款作为流动资金,由于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给这些企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通过抵押企业股票向国际市场融资来实施大型国际并购项目,当股价跳水、国际金融市场信贷紧缩之后,这些大型企业遭遇了融资困境.受此影响,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生产积极性大大受挫,特别是冶金、机器制造、建筑、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的情况尤为严重[3].俄罗斯的实体经济更是深受国际金融危机之害.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使俄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损失惨重;而且,卢布迅速贬值使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部件进行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如机器制造、冶金、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由于资金短缺而大规模裁员,造成失业人数不断攀升.2008年10月失业大军就达到了460万人,2009年1―2月,俄罗斯的失业人数又增加了100多万人.当时俄罗斯已有近7000家企业倒闭或大幅裁员.韩国央行在2008年1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至第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出现小幅增长.韩国统计厅2008年10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工矿业2008年9月开工时间比去年同期下降0.8%,这是自2001年9月以来韩国工矿业开工时间首次出现同比下降.2008年11月工矿业生产同比下滑14.1%,创下197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11月份企业景气指数预测仅为65,为最近10年来的最低点.经过2009年的休养生息,2010年韩国的工矿业生产恢复性上涨环比比增长了10%以上.实体经济与银行捆绑,一方面给银行业绩增长带来广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给银行造成了风险,银行与企业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要减少金融风险,就要对实体经济的投融资体系进行重新设置,即实体经济除了向银行贷款外,更应采取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基金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改变单一的市场融资方式,借用“10+3”平台进一步推进制度性合作.

3.进出口贸易大幅缩减

国际金融危机使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各国的工业发展下滑,出口急剧减少,东北亚六国的贸易规模也急剧减少.由于国际市场对资源类产品需求下降,俄罗斯外贸出口受到明显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额下降,俄外贸出口额仅为579亿美元,同比锐减47.4%,在全球出口国中的排位从2008年年底的第9位下滑至第13位[4].2008年日本贸易出口额为71.1435万亿日元,较上年减少16.4%,为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对中国出口由上年度的增长15.3%转为减少9.8%.该年度日本贸易进口总额为71.868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4.1%.2008年韩国11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韩元汇率2008年12月份下跌16.6%,为1998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受原油和原材料上涨及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韩国2008年6―9月连续出现贸易逆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出口增速从2008年9月的28.2%大幅滑落至10%,其中对中国出口下降1.8%,为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对华出口下滑,2008年11月出口出现19.5%的负增长,到2009年1月份才开始转正,2010年开始进入恢复性上涨.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出口额仅增长17%,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自11月出口逐月下降,其中2009年头两个月下降21.1%[5].200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但是到2010年中国全面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9727.6亿美元.为稳定各国出口贸易,政府有必要通过相互间的政策协调行动来减少美元对本币汇率的影响,以达到维持双边进出口贸易稳定的目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减缓,中国等国家引领复苏作用的加强,东北亚区域的未来巨大发展潜力也不断彰显,更有待制度性合作的建立.金融危机后,东北亚主要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如表2所示.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表2金融危机后东北亚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情况(2009―2010年)单位:10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总的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金融市场“蝴蝶效应”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地区股市、汇市、期市全线遭到重挫,并且这种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这种发展态势更多地需要该地区各国加强密切制度性合作,以共同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的必要性

在融入金融全球化和实行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东北亚各国始终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特别是难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由于目前东北亚各国投融资体系仍不完善,不仅使该地区不能充分分享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全球资金的能力,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也受到限制,金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更会影响到国际贸易,造成大量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于长期的交流与合作.而制度是降低风险并保证交易者稳定性预期的装置[6].因此,金融危机之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事实上,饱受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苦的东北亚各国已经切身感受到加强本地区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制度性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制度性合作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成本

“不确定性”往往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最大问题,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彼此贸易额的增减和多寡,如果贸易往来是分散的、一次性的,双方之间的不确定性就更大,会导致加大信息搜寻成本,增加考察、了解和监督的成本,从而会使双方的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而通过制度化的合作形式,将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和信誉担保,就会大大减少这些成本.

总的来看,近些年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依存度在不断加强.中、日、韩三国均为出口导向国,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更为紧密.然而这种经济联系又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这是因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三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活动常常受到来自贸易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的困扰,包括相关国家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变动的不确定、交易对象经济状况的不确定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仅会增大交易风险、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迫使区域内国家纷纷采取防范措施,从而增加调研、判断、谈判、应对等行为的成本.目前,中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制度性区域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等制度安排,约束有关国家的政府行为,增强贸易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可预见性,消除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制度环境,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

2.制度性合作可以减少对外讨价还价的成本

在国际经济领域,“讨价还价”能力的大小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发展空间,一国对外谈判的地位以及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力取决于该国能够向世界提供多大的市场.一般而言,一国进口的规模越大,它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对外谈判中越具有主导地位.面对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仍处于市场分散状态的东北亚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一种相对不利地位.制度性合作有助于区域市场的融合与统一,提升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地位,增强与区外国家讨价还价的能力,减小被边缘化的风险.也可以把过去分散的国别市场整合为统一的区域性市场,使单个国家的力量发生聚合,从而增加在国际市场上讨价还价的砝码.东北亚国家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试图通过签署区域一体化协定,组成区域一体化集团,然后以东北亚统一市场作为后盾,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集团进行平等对话,提高谈判地位,避免不必要的让步与损失,节约交易费用支出[7].

3.制度性合作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引发的成本

制度性合作是化解区域内各国贸易摩擦,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本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需要.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是密切,贸易摩擦就可能越多.金融危机后,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经济依存度逐年增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2009年日本对韩国的贸易顺差为1.95万亿日元,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2.925万亿日元.而韩国贸易协会发表的资料则显示,2009年韩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为190.3亿美元,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132亿美元(中国统计为230.4亿美元)[8].伴随着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日渐突出,中日韩三国的贸易摩擦已经开始出现.这些贸易摩擦是在三国间贸易规模和收支不平衡扩大的背景下,由三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所致.金融危机过后,中韩两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此类摩擦仍有发生甚至扩大的可能[9].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制度性的合作机制,消除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10].

区域经济合作的直接原因是资源优化配置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率.但能否实现有效合作,其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合作中各方竞争与合作博弈的制度规则问题.东北亚各国之间贸易的依存度不断增强,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日渐增多,建立统一的投融资体系呼声高涨.金融危机促使东北亚各国将经济合作从初级阶段自发的功能性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由政府参与的机制性和制度性合作,这种合作有其客观必然性.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的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北亚各国相继采取重大措施,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着力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加快了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步伐,经济增长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日本和韩国更加注重将经济向内需主导型方向调整,以构建具有弹性的经济结构;俄罗斯则在产业间和地域间的均衡发展方面对经济做出调整.此外,东北亚各国也在重新思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东北亚各国,重新认识到本区域内各国间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以制度性合作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原有的低效率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并探索新的、高效率的和具有实效性的区域合作制度,进而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建立自由贸易区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区域性经济集团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体.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使之能够有效地与美国等经济大国相抗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其成员国经济的增长.而东北亚地区各国虽有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和实现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愿望,但至今尚未建立自由贸易区.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在全世界GDP位于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2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同盟的成员,没有涉及的只有5个国家和地区,即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从中国(包括香港特区)、日本和韩国三国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看,人口占23.9%,GDP占20.6%;进口和出口贸易额分别占16.7%和13%;外汇储备占36.8%;能源占19.3%.因此,如果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可以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三国携手合作必将有力地促进亚太地区和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增强与西欧、北美区域集团的竞争力.


当前,由于东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方面差距较大,各国都没有明确的意向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采取联合行动,因而在东北亚难以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实现全区域的高层次一体化.东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短期内只能沿着市场力量驱动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各国间功能性合作诸如产业分工、资源共享以及民间部门尤其是企业部门的合作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然导致各国民间部门对制度性合作的愿望与预期产生,反过来促使民间部门对政治当局施加压力,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性机制.因此,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必然经历一个从功能性过渡到制度性的过程.由于功能性(非正式制度)过渡到(正式)制度性是制度变迁的一种方式(渐进性),制度变迁则决定东北亚各个国家的制度性合作随着时间演进的方式.现用制度变迁的演化模型来说明制度性合作的渐进方式,模型如下:

检测定在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的演化进程中,有甲乙两国,甲缺乏制度性合作的知识与见识,而乙国则具有一定的制度性合作意识,检测设通过乙不断诱导,使得甲的制度合作的知识与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两国的制度性合作,那么,在这一进程中制度性合作的演化博弈如下:

在全面制度性合作前,检测定甲国对两国制度性合作所取得利益的认识K00或很少,从而使得两国缺乏制度合作的动力.当市场经济制度水平L00时,甲国的利益Ma00.检测设甲国通过国与国的合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制度合作认识K,主动或者被动地将制度变迁发展到Li阶段,所获得利益Ma0-Li(g1/k-g)+Lxibk>0.若此时甲国希望进一步改革,使经济合作制度供给达到预期的Li-1,则必须使预期收益满足下式:

式中,0

由(1)式可知,仅当p≥(Li+1-Li)(g1/k-g)/[(Lxi+1-Lxi)bk]时,甲国才会产生供给制度合作空间(Li+1-Li).如果当K很小时,(g1/k-g)/bk很大,而且对于制度合作认识不足的甲国来说,p不会太大,因此,要使(1)式成立的惟一途径就是使(Li+1-Li)足够小,因为[(Li+1-Li)]/[(Lxi+1-Lxi)]Li+1>0.这意味着,当甲国缺乏制度变迁的相关知识时,其主动的制度合作供给将十分缓慢或存在改革极限.又因为Ma0是关于Li的凹函数,当认识量不变时,甲国最多将制度供给推进到L*i∈argmaxMa0[Xbk/(g1/k-g)]1/(1-x),当K很小时,L*i是非常小的正数.那么能否发生乙国自主的市场经济合作制度创新,甲国因此获得关于制度变迁的认识与动力呢?

检测设两国制度合作风险为RA,RA与两国对制度性合作认识程度呈负相关,令RAB/β,其中,B为常数,大于零,L为乙国进行制度合作创新后,被甲国认可的概率q(L)L,则乙国自主进行制度性合作的预期效用函数可用下式来表达:

该模型说明,制度变迁需要相应的条件,由于受到以往条件影响,制度性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渐进诱导方式发生.

那么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中进行制度性合作也一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区内各国应广泛开展双边贸易.目前中俄、中朝、俄蒙间的边境贸易区已在正常运作,效果比较明显.需要增加中蒙、朝韩的边境贸易,设立若干边境贸易区.日本与俄罗斯也可在宗谷海峡建立轮渡边贸区,使日本稚内与俄国达尔尼亚成为繁荣的边贸城市.朝俄间的边贸目前可通过中国珲春口岸进行.

第二步是以双边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积极建立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双边层次上,通过FTA等低层次的制度化合作机制,减少产品怎么写作与资本流动的限制,双边自由贸易将成为东北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在多边层次上,逐步发展以中日韩为主体的核心性多边合作机制,再逐步发展核心集团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双边合作关系,最终形成涵盖整个地区的制度化合作机制.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样本,探讨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各产业关税与合作协定的基本框架,探索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与合作机制,开放多个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建成的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近15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由贸易区.这一地区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自由贸易区将给中日韩三国带来更大的利益”[11].

第三步是以东北亚地区的产业、金融、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大图们江地区开发的途径和多边联合开发机制,建立图们江国际自由港为代表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在联合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下,中俄朝三国决定联合开发图们江流域,已经组成了跨国的图们江自由贸易区.可以以东北亚地区的产业、金融、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以大图们江自由贸易区开发为基础,从双边联系向多边联合开发的机制迈进,推进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就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而言,中朝、中俄关系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中国与朝鲜的路―港―区一体化项目或中国与俄罗斯的路―港―关项目,任何一点的重大突破与发展,都将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完善投融资体系

东北亚地区作为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体以及未来可能的第一大经济体和贸易体,由于缺少制度性合作的机制,区域内各国间的贸易不但没有通用的货币,而且要用美元结算,不仅造成较大的率差损失,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还要承受美元不断贬值造成的汇率损失.因此,无论从现在应对金融危机,还是未来承担起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贸易体的历史责任来看,东北亚国家需要在金融合作上取得明显突破.应在东北亚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和主要贸易口岸互设银行,或者建立区域内的金融合作银行.以加强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增加东北亚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代表性.可以成立区域和全球层面的非正式协商组织,以强化区域内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应关注企业对金融怎么写作的多方位需求,积极提供贸易融资及贷款怎么写作,例如,针对俄市场潜力大、资金短缺的情况,支持中国有实力和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如机电和通讯设备、轻工、纺织服装和家电企业等对俄投资.


此外,应当由各国政府和央行牵头沟通信息,对各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收集发挥媒介作用.借助领导的定期会晤、会议或以网络为媒介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国有关金融、外汇、税收和双边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发挥信息交流和信息收集的媒介作用.

3.建立东北亚能源开发共同体

无论是签订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协议,分别建立能源输出国与进口国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还是不同国家的企业间建立能源开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就具体能源项目签订合作开发合同,都会加速能源合作开发进程.东北亚各国建立“东北亚能源开发共同体”,签署共同体相关文件,确立长期互利合作关系,并建立东北亚能源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机构,是大势所趋.中、俄、日、韩应共同编制“东北亚能源通道网络共建计划”.还可根据能源输出国的安排,在主要能源产地建设油气产业开发区或煤炭工业开发区,能源进口国企业入区投资建设开发项目,加快能源产业发展速度.从国家层面上,建立企业与政府相结合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稳定国际市场的能源供求压力,加大替代能源的开发,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周边海域的能源所有权.让以能源的互利合作为启动点的多边的国际性、区域性组织或双边合作协议,成为国家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主流.

四、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对东北亚地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深刻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东北亚各国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虽然总体上看东北亚各国经济衰退阶段已基本结束,但经济衰退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完全过去.在这之后,这些国家依然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东北亚各国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国家产生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机制的意识,在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加强制度性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由简单初级的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转变,以共同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基于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建立东北亚能源开发共同体,都将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向制度性合作迈进的重要举措.虽然东北亚区域经济制度性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区域内各国在合作中遵循互惠性、自主性、差别性和渐进性四项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局部突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由量到质,就会使这种合作逐渐接近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