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判拉锯战

点赞:4665 浏览:181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中欧压港谈判未果与中美纺织品谈判四度难产之后,需要重新审视谈判策略

9月初,备受各界瞩目的中美元首会晤以及由中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欧工商峰会”渐行渐近.然而,截至目前仍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欧与中美纺织品谈判,使之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今年1月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中国的纺织业出口让全球许多国家感到了恐慌.尽管采取征收出口关税等办法自限,中国纺织品依然遭遇多国的特保威胁,贸易气氛空前紧张.6月10日,中欧纺织品协议的签订一度被认为是纺织品出口恢复正常化的开端,更被认为是给未来中美纺织品的磋商提供了“双赢”的范本.

然而,事与愿违――很快出现的大批货物压港迫使中欧双方再度坐到一起寻求解决之道,中欧纺织品协议遭遇考验;而于8月30日重启的中美纺织品第四轮磋商再度无果,并于几个小时后即宣布增加对中国两大类纺织品的特保.除了欧美,中国纺织品还面临土耳其、哥伦比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家的特保限制、特保威胁以及反倾销调查.

压港危机

和中国企业打了25年交道的斯图尔特彼得斯是英国一家中型针织品进口商的老板,业务规模在英国位列前十名.他告诉《财经》,从7月12日至今,已有来自中国的25万件服装堆放在轮船公司的仓库中无法.

“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位68岁的纺织品贸易老手说,即使不考虑高昂的存储费用,订单也会因为没有及时到货被客户取消或者要求打折.“如果到明年1月还不能解决,我就得损失50万英镑.”这不仅是彼得斯一个人的担忧.事实上,从7月下旬开始,因为纺织品超限而卡关,许多进口商付了货款却无法提货,零售商则面临卖场缺货的尴尬.

而仅仅两个月前,中欧还因纺织品协议的签订处于“双赢”的乐观情绪中.根据该协议,从今年6月11日至2007年年底期间,对中国出口欧盟的套衫、长裤等十类纺织品,确定了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以及出口数量.

然而,配额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被耗尽.协议签订不到一个月,套衫的配额已经用尽.随后是男士长裤、女士衬衫、胸罩、T恤和亚麻纱等.至8月30日,根据欧盟海关提供的数据,受限制的十类纺织品已经有九类配额用尽.同时,8000万件服装和纺织品因为超限而堆放在欧盟25国的港口无法通关.根据北欧五国商会的估计,仅仅由于中国发往欧洲的套衫受阻,欧洲零售商在关键的秋冬交易季节可能损失8亿欧元零售额.

在缺货危机和由此导致的财务压力下,欧洲零售商终于打破沉默.零售商组织欧洲商会(EUROCOMMERCE)多次发表措辞激烈的声明,声称压港将导致秋冬季缺货和大涨.德国格尔森基尔欣的时装制造商Gelco公司,甚至一纸诉状将欧盟委员会诉诸法庭,申请诉讼保全措施撤消欧盟的禁令.

一度似乎恢复正常的中欧纺织品贸易再度遭到考验.

对于出现压港的原因,商务部认为对欧出口激增是“(中欧)双方企业的非理性行为.”

8月下旬,在压港达到时,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曾公开指出,由于中欧内部立法程序限制,从6月11日协议签署到7月20日实施监管之间存在一个多月的“管理空档期”.这段时间,中国受限的10类产品均可自由进入欧盟,不需要申领许可证.正是在这段管理空档期,双方贸易商为规避之后实施的数量监管,出现抢关出口的情况.

“抢运只是表面现象.”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据他介绍,货运一般需要20多天,因此压港产品的订单签订日期普遍早于协议,符合正常的贸易周期规律.通常,下半年有圣诞节等销售旺季,自7月货运便开始繁忙,到9月达到.由于协议正好在6月中旬签订,打乱了正常的贸易周期.“即使有抢运,也只是为了赶紧交货,不可能存在趁机下订单,抢出口的事.”

纺织品判拉锯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纺织品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曹新宇认为.

中欧之争

尽管谈判前被寄予莫大期望,8月25日开始的中欧压港问题谈判却没能重演6月的一幕.29日,在连续5天的磋商未果后,欧盟贸易主管维格尼打道回府,由欧盟驻华代表团继续未完的事务.

据《财经》了解,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解决压港货物所用的配额出自哪里.按照欧盟的意见,压港配额或者从今年没有用完的产品配额中调剂,或者从明年的配额中提前支取.然而,根据最新海关数据,今年还有配额的产品只有精梳棉纱,而其所余配额远远不能涵盖目前所有压港的货物.后一种办法则意味着以牺牲明年的出口来解决目前的压港问题,这种“寅吃卯粮”的建议自然遭到了中方的反对.

中方希望,在不影响明年出口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今年的配额解决目前的压港危机.“我们同意调剂今年可用的配额,以及取出少量明年的配额.”曹新宇表示,“但希望大部分配额以增加的方式解决.”

随着压港问题的日益严重,欧盟已经出现了以零售商为主的德国、英国、丹麦、瑞典、荷兰等国和纺织业集结地西班牙、法国等两大阵营.

欧洲零售商这一次坚决站在了中国一边.欧洲商会主席彼得贝纳尔特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增加2005年的配额,欧洲的纺织业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失,大量零售商和进口商尤其是小企业却会因此免于严重损害.”8月18日,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四个欧盟成员国的贸易部长在《金融时报》联合撰文,反对欧盟对中国设置的纺织品配额.

零售商的呼吁被法国和西班牙等斥为“精神压力”.西班牙贸易和工业大臣乔西蒙迪拉(JoseMontilla)更将压港危机归咎于零售商的“不诚信行为”,“危机是进口商造成的,他们就是要破坏协定.”

在两派利益团体的夹击下,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左右为难.就在欧盟谈判团离京的同一天,曼德尔森即向欧盟成员国提交议案,要求追加今年的配额共1.4亿件(套),以解决目前因配额用尽约8000万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港口的问题.由于与中国方面就如何解决配额问题未达成一致,目前尚不清楚曼德尔森所说的增加配额是要从2006年的配额中扣除,还是另外增加的.

欧盟各成员国大使于8月31日开会讨论曼德尔森的建议,但未达成共识.曼德尔森于9月1日在布鲁塞尔再次敦促各国尽快批准他的提案,但他同时强调,无意修改6月10日中欧达成的“最好选择”.

“更艰难的谈判”

在中欧就压港问题谈判无果之际,中美第四轮磋商也宣告难产.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我们未能达成一个更广泛的协议.”9月1日下午,美国纺织品谈判代表斯普纳说.但他表示对此“仍然保持乐观”,并将与中方商讨下一轮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5月,美国对中国的七类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至今中美之间历经四轮谈判,其中前三轮均为司局级的技术层面谈判.双方在增长幅度、涵盖品种以及基准期三大原则问题上均存在分歧――美方要求涵盖30多种纺织品包括三年期限的增长率为7.5%的一揽子协议,而中方则希望出口增幅能够在15%以上,并对美方的一揽子协议持有异议.

双方的最大分歧在于基准期.受限产品未来出口量的计算公式,是增长幅度乘以增长基数,而后者要根据基准期来确定,因此基准期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方根据我国加入WTO承诺中的“242条款”,提出磋商请求当月之前最近14个月中的前12个月的实际进口数量为基数.

美方要求以2004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作为过去一年的基准期.由于过去一年纺织品贸易尚处在配额限制下,增长基数将存在严重低估.

中方坚持要求应取跨年度的一年期为基准期.中欧协议的基准期为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这考虑到了中国纺织品的自然增长率.

正因为在这一重大分歧上的互不让步,协议始终难以达成.

就在第四轮磋商结束几小时后,美国即增加合成纤维布、胸罩及胸衣和腰带等对两大类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配额限制.同时,美方将对毛衣、袍服、针织物和羊毛裤等四大类中国纺织品决定实施进口设限的最后期限推迟到10月1日.

审视谈判

策略“没有协议比一个更加受限制的协议要好”.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主任级国际贸易政策咨询员李月印说.他认为,针对欧美的单边主义措施和对WTO条款的滥用,应该诉诸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这是中国不能放弃的权利.

这种观点也曾被商务部接受.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多次公开表示,欧美在短时间内,在没有提供充分数据的情况下,就提起正式的磋商请求,进入设限的程序,不符合242条款.

实际上,对于中欧纺织品协议始终存在不同态度.誉者认为增长幅度高于7.5%,且为日后的纺织品贸易提供了确定性;贬者则认为该协定虽然获得了比“242条款”更高的增长率,但限制范围过早地扩大到了几乎所有敏感产品,进而影响了全球配额取消后中国正常的市场份额的确定.

在一些贸易专家看来,在中欧协议签署后,以这一结果为标准,美方在与中国的双边谈判中难免要价更高.除欧美外,中国还须面对来自哥伦比亚、南非、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的特保威胁.人们担心,中国将不得不一一应付其他国家的讨价还价,从此踏上漫长的双边谈判之路,而依靠多边协调机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则大大缩小.

此外,中欧纺织品协议以及此次中美谈判,尚只涉及2008年纺织品特保措施取消前.根据中国入世协议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专家认为,与纺织品特保措施相比,该特保措施虽然实施更复杂,但杀伤力更强,特别是紧急情况下可采取最长至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等,将对中国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有学者建言,在中美纺织品谈判结果待定时,需要重新审视谈判策略.一方面,可以不采取双边谈判而直接诉诸WTO;另一方面,即使为避免进口国单边措施造成的被动,需要双边协议,增长率也应以2005年的进口量为基准.


李月印指出,比双边贸易协定更重要的是一个双边纺织业合作协定,即如何在2008年12月31日届满之前执行纺织品一体化,展开中外产业部门的合作.

中国纺织业在2005年――配额取消后的第一年可谓一路坎坷.贸易专家指出,对于越来越多的摩擦和谈判无须过分担心.李月印对《财经》表示,“不要期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agreetodisagree(同意分歧的存在)本是磋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