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作流程写促读

点赞:3560 浏览:123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读写作流程,以写促读.

关 键 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是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获得基本功的载体,而习作可以将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与习作要如同蜜蜂一样,要采多的花,不同的花,才能酿出优质的蜜.”

近20年来,我在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材编排特点,注重读写结合,以读写作流程,以写促读的方法进行探索,坚持“授之以渔”原则,逐步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读写作流程写促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为了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提高,以共同切磋为目的,现就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从品读好词、佳句入手,日积月累为习作夯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让学生能准确表述真切体验、情感描述,必须累积丰富的词汇,具备恰当、准确、形象、生动运用句子的技能.这些基本功的获得,源于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品读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更重要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运用.经过长期的读、品、悟、用,自然而然就为习作夯实了有词可用,有句可写的基本能力,也有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双基训练.


二、赏析重点片段,适时练习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而习作则是阅读的升华.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重点片段的赏析,适时、随机进行想象写、续写、改写、仿写等训练为习作成篇铺设道路,积累素材囤积方法.如,教学《穷人》时,桑娜抱回邻居两个孩子后的心理活动,采用了一连串省略号,真实具体地刻画出桑娜复杂矛盾到下定决心这一过程,善良中透出坚毅的品质.此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写出六处省略号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想象补写中训练了思维.

三、借助分析典型课文,感悟写作特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记住教材,涉猎优秀的典型课文,针对我班乡村孩子有生活体验,缺乏搜集生活、感悟生活、储备生活、整理生活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就从审题、解题、立意、选材入手、从分析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结构布局为重点.注重学生在读中品悟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如何单一或综合运用,达到怎样的效果,为学生的练写铺路.

如,北师大版十二册《当代神农氏》,首先从题入手让学生明白写人的一种命题方法.比喻性的文题,不仅独具匠心更能吸引读者的联想以及读文的,就全篇看,又可悟出采用了倒叙手法,开篇突出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伟大意义.概述袁隆平喻为神农氏的原因,这又为紧接着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不易的几方面材料达到艺术牵引效果.文章结尾作者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在赞誉声中开始,在赞美声中结束,不但表现了人物袁隆平的贡献之大,也让读者受到感染与震撼,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四、整合单元主题,集合习作思维

古人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逸于作文”这一简显文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道出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为了更好地彰显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和谐有机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好这一语文基本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深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生长环境及知识了解容纳程度.在学习每个单元时,分析单元主题表现形式、表达方法的异同,重难点把握,学生理解难易程度,作一个评估,做到了然于心中.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变序理解比较阅读,适时进行补写、改写、仿写、续写、想象写的片段练习,还注重整合单元时进行综合习作活动.

五、课内外结合阅读,拓宽习作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这些必要的写作知识要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得,在习作中实践运用.这些知识力求精要有用,在实践中,不面面俱到,也尽可能少讲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大声读文,读典型课文,读优秀的习作,读自己的习作,读给自己听、别人听即可.在读优秀习作时,还要读习作后的评价,从中体悟,比较自己的习作大胆试着修改、评价.如让学生交流日积月累、课外阅读收获时,总不忘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并通过综合活动为契机,学生畅所欲言各自亲历,身边事.

结合课内外进行阅读,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拓宽了学生视野、习作空间,让学生习作水平能够循着“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轨迹不断

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利川团堡朱砂小学)

编辑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