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梳理学生不同层次的质疑

点赞:21016 浏览:953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师怎样针对"讨论.解疑"中,学生自主探究后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科学梳理.

关 键 词:科学梳理;不同层次的质疑;浅显;交叉解决;即启而发;老师点拨;重难点;师生共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5-01

(一)浅显的、属于规范性知识的问题,由学生交叉解决

(二)徘徊在愤悱的边缘即启而发的问题,由老师来点拨解答

(1)重点词语的感悟

科学梳理学生不同层次的质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重要句子的隐性理解

(3)有关语法知识方面的填充

(三)文章重、难点的体现,要师生共探,以"回炉"的形式铸造新的认知

正文: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第三个环节"讨论、解疑"中,学生经过自学、探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经小组讨论仍没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同学答疑,在老师的诱导、激励、点拨之下,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疏通课堂学习的目的.此时,老师对于学生不同层次的质疑进行科学梳理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学生经过自学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类:

1.浅显的、属于规范性知识的问题由学生交叉解决

少数学生会提出有关字音、字义、词面意思等语言规范性的问题.以第五册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为例,其中学生提到"裸露"的读音及"咆哮"的意思;又有学生提出一些可以直接在文本阅读中筛选到答案的比较明确显性的问题,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内容?

这些问题的质疑通常出现在少数学生之中,由于预习不到位,学习能力较弱,对文本阅读不全面,加上小组内自学探究不够充分,造成某些知识点的空缺,老师不能因为问题的浅显而对此嗤之以鼻,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指导.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交叉解决,把球传给其他阅读习惯好及阅读信息充足的学生,不仅肯定了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使得到帮助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到了阅读的方法.老师只是为他们的互相学习搭设了一座桥梁.

2.徘徊在愤悱的边缘即启而发的问题,由老师来点拨解答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明确显性,学生对它的理解是雾中花、水中月,懵懂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有呼之欲出的感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对文本理解得不够全面、透彻,或自身阅读能力达不到,阅读知识的欠缺.此时,就需要老师发挥指明灯的作用,拨开云雾,给学生"竟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2.1重点词语的感悟.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学生提出:"茫然"与"凝神静气"该怎样理解?首先查字典了解"茫然"即"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凝神静气"即"聚精会神的样子."而后指导学生读读上文与下文,理解"我"由于经历浅,对树林和鸟了解得少而对父亲的言行困惑不解;而父亲的痴迷生动地表现了他对鸟的了解与喜爱.由此教给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入感悟的阅读方法.

2.2重要句子的隐性理解.还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最后一段"我的心里掠过一阵沉重.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学生提出:"为何'我'的心头'掠过一阵沉重',而后又'由衷地感到高兴呢?'"我引导学生从前文中找到让作者心里感到沉重的一句话"鸟最快活的时候,等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启发学生想象:听到这句话,作者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描述鸟儿被伤害的画面,不知不觉中心情便沉重起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但一想起更多的人像父亲一样爱鸟、护鸟,使鸟儿能够快活地展翅飞翔,所以作者心中的沉重一闪而过,又被由衷的高兴所替代,心情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加入了爱鸟、护鸟的行列.而后,我激励学生:"谁能把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读出来?"将学生引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书不仅要跳入其中走上几个来回,反复咀嚼字里行间的联系与意味;还要能跳出其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个性体验去感受,找到与文本深入的共振点,促进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2.3有关语法知识方面的填充.学生在阅读中也会发现文章结构、标点的使用等一些由于语法知识不具备造成阅读障碍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知识填充,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多次出现的省略号的作用;《说话算数》的叙述顺序的特点与好处;《神童的秘诀》中几次出现的双引号的用意等等.当老师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阅读认知.

3.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要师生共探,以"回炉"的形式铸就新的认知

这些问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的外衣,解决这些问题是体会文章主题的钥匙,疑难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前面阅读的引导及探究范围做足了铺垫,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聚焦到文本的灵魂深处;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自觉阅读能力及生活体验达不到;或许一些有心的学生会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令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急于解决,拿把"理答"的梳子慢慢梳理,将角度不同但含义一样的问题牵到一起,使它们殊途同归,明确一个中心;将问法不够科学明确但意思涉及主题的问题梳理通顺明白,达成师生共识,并板书下来,而后"回炉"再次探究、讨论,老师引导交流解决,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升华与突破.

善问的孩子才善于学习,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做好组织者与指导者,将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科学梳理.鼓励孩子的善问,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

赵丽,女,(1973-),1991年走上教学岗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教育工作已20个年头,在教学中善于研究、探讨,勤于学习,追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人文教育,尊重生命个体的开放性课堂,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多次在校内做公开课,参加市级以上多项专业比赛获得好成绩,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班主任.平时喜欢阅读和思考,并把一些点滴的感悟及时记下来,崇尚霍懋征老师平凡而伟大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