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

点赞:25337 浏览:1180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类型丰富,多位于山梁或较平坦的山顶上.在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址.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就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种类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关 键 词: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种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01-05

依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红山文化时期具有祭祀性质的遗址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有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二是由墓地和祭坛共同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有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河流域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三是辽宁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是“庙、坛、冢”三位一体的规模宏大的遗址群.

一、由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

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以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为代表.①东山嘴村位于喀左县城所在地大城子镇东南约4公里,地处大凌河西岸.遗址坐落在山梁正中一缓平突起的台地上,长约60米、宽约40米,高出河床50多米.祭祀遗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构成.中心部分为一大型方形基址,约10平方米.基址底部发现的遗物有绿松石、双猪首玉璜、石弹丸和骨器等,基址内上部黑土堆积中的陶片绝大多数为粗泥质红陶筒形器片.两翼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分别为两道南北走向、相互对称的石墙基,南部两翼皆有石堆.前端由石圈形台址和多圆形石砌基址组成.边缘均用石块砌成,内铺较小石块形成台面.遗址内发现陶塑人像残块二十余件,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泥质红陶胎.其中可辨认体形有小型孕妇像2件.在石建筑基址下发现一房址,编号为F1.房址位于遗址西侧北部,形制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南北长7.4米,东西揭露部分宽2.5米,有两层草拌泥涂墙壁,经火烧.房内地面也经火烧,可见房址可能与祭祀有关.遗址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中心和两翼主次分明.从遗址布局和出土遗物的特点看,应是一处祭祀遗址,时间为红山文化晚期.

二、由墓地和祭坛共同组成的祭祀遗址

墓地和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河上游两岸,属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的遗址.②老虎山河源自敖汉旗境内努鲁儿虎山东南麓,全长约50公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老虎山河上游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2-5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调查,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在18个地点确认遗址9处,其中兴隆洼文化遗址1处、红山文化遗址8处.还发现9处红山文化遗物采集点、3处小河沿文化采集点,发现少量的陶片.在8处红山文化遗址中,7处为祭祀性遗址,有单坛、单冢或坛冢结合等构成.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单纯的祭祀性遗址有4511号遗址、4838号遗址、4938号遗址、X19号遗址、X20号遗址、4906号遗址,坛、冢结合的有4841号遗址.在遗址附近没有发现居住址,应是一处红山文化时期的专门的祭祀区.其中4841号遗址坛、冢结合,结构复杂.4841号遗址位于四家子镇和水泉村之间老虎河山西岸的缓坡顶部,东北隔一低丘与4383遗址相邻,两遗址直线距离约600米.南北两端各有一低丘,北丘海拔610米,南丘海拔597米.大致分为三部分.偏南部遗迹主体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垄,长约80、宽约3-5米,其北侧有4处石包,南侧有1处石包,石包直径约3-7米.遗迹上随处可见无底筒形器残片.偏中部为一积石冢,中心积石稀少,周边积石较清晰,应是一个20×10米的长方形,南边受到后期扰动,方向已改变.冢西北侧分布有5处直径约为3-5米的小石堆.偏北部为一积石冢,中心部位已被盗掘,发现大量无底筒形器残片,可辨认至少有两具石棺.推测中心部位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15米.中心部位偏南侧有三条平行的石垄,其中一条长约20米,正对中心遗迹,另外两条偏西南,长约30米.在中心遗迹东西两侧和石垄南侧分布有七处小石堆,直径为3-7米.2001年7月,敖汉旗博物馆对破坏严重的偏北部积石冢进行抢救性发掘.③发掘者将该遗址群命名为草帽山祭祀遗址群,分为东、中、西三个地点,发掘的是位于中部的第二地点北部,共计600多平方米,是一处坛、冢结合的遗迹.在南部两坛之间为墓葬区,共清理墓葬七座.均为石板墓.四座为单人葬,两座为二次葬,一座为儿童墓.出土随葬品的有:1号墓,出土方形玉璧1件,石环1件.7号墓出土玉环1件,骨笛1件.墓葬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基.墓与墓之间、墓与石基之间有相互叠压关系.在石基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有成片的无底陶器,有一部分彩陶.无底器分为两种,一种是筒形,一种是折肩小口罐形,陶器的残片多已风化.在清理中发现有的无底筒形器内壁上刻有“来”字形等符号.在墓地的封土中出土完整的三足陶盅,彩陶器周围有很多的灰烬,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在石基外侧和祭坛旁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像,已见四个个体的颈部残件.人像大小不一,最大的比真人大,最小的额宽只有10厘米左右.头部保存完整的只有一件,比真人略小,头戴冠,双目微闭.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雕神像.

三、由“庙、坛、冢”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址群

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丧葬、祭祀中心,主要是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祭祀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上游,位置大致在41°20′N,119°30′E,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④已发现遗址点有20多处.遗迹分三类:一类是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二类是第十三地点的大型祭坛,三类是积石冢群,在有编号的十六个地点中,有十三个地点是积石冢,已发掘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⑤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遗址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位于牛河梁第二道梁近梁顶处,海拔671.3米,地处牛河梁遗址中心位置.主体有女神庙及庙北的山台和台北侧外的“上庙”遗迹,附属部分包括已发现的窖穴多处.⑥“女神庙”位于主梁顶部,表层经过试掘,平面呈“中”字形半地穴式,方向北偏东20°.南北长25米、东西宽2-9米,面积75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连为一体,另有南单室.在主体建筑基址中出土了豆形器盖等陶质祭器和彩绘墙面残块.侧室出土女性泥塑像和猪首龙身及猛禽爪等动物形象泥塑残块,均近于或大于真实个体,是一处祭祀中心.目前,对“女神庙”遗址只进行局部发掘,整体状况还不十分清晰,但从其结构看,建筑为半地穴式,主体由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连为一体,另有南单室组成,初步具备殿堂雏形,对研究我国五千年前早期庙堂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第十三地点是祭祀遗址.⑦该遗址与以西的十六地点、十四、十五地点形成三点一线并等距离分布,与遗址的中轴线近于垂直.第十三地点是一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直径100米,推测与祭天有关.⑧

牛河梁遗址中的积石冢群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五、十六地点.位置选择在视野较开阔的山冈上.各地点积石冢的数量与组合不同.第二地点为五冢、第五地点为双冢、第三地点和第十六地点为单冢.冢坛组合坛式建筑见于第二、五地点,坛都设于中心部位,说明祭坛在冢群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比如,第二地点的坛式建筑选择淡红色呈五棱柱状结构的玄武岩建造,圆坛分三层,由外而内,层层高起.选料与构筑的精细,也是坛式建筑重要性的表现.⑨

第二地点位于牛河梁第三道山梁的中梁梁顶.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为630米.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的范围内,共六个部分,已确定有四冢一坛.⑩1号冢(牛ⅡZ1)位于第二地点的最西端,正南北方向,长方形,有三层台阶.该冢第一层台阶只保存东、北两边,北边存长26.8米,东边存长19.5米.北与东两边相交处的东北角保存最好.第二、三层台阶内侧排列彩陶筒形器群.在中心位置未找到中心大墓,在冢的东西中轴线上发现两座并列的大墓,东西中轴线以南,为中、小石棺墓,由北向南依次分4排,已发现20余座.2号冢(牛ⅡZ2)位于祭坛正西,二者相距2米.形制近正方形,方向正南北.该冢第一层石砌台阶的东、西两边保存较好,分别长18.7米和15.8米.北界只保存东段,长17.5米.砌石台阶高度依山坡由北向南的斜度为1―4层不等.冢正中有一大型石椁石棺墓.墓上石块筑起一方台式石椁,每边长3.6米,高约1.5米.棺室长2.21米,宽0.85米,棺室内壁平直,有石板棺盖和铺底.因已被扰动,未见任何随葬品和人骨.3号祭坛由立石筑起三重圆形,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11米.立石所用石料为红色花岗岩质,是一个结构独特而完整的圆坛.4号冢(牛ⅡZ4)在祭坛东侧,平面为前(南)方后(北)圆形.南北长36米,东西最宽20米,4号冢结构特殊,其内有多各冢.其中主体为北半部的两个圆冢,东西并列,为一种双冢相套的结构.大冢的南半部铺满碎石,其间以石圈、筒形器圈为界,有若干小冢.5号冢(牛ⅡZ5)在4号冢的东北侧,相距约0.5米.南北长,东西宽,中部砌出一东西向石墙,将冢分为东西向两部分,平面呈日字形,整体结构不清楚.


牛河梁第二地点已发掘的比较典型的墓葬主要有:M4为长方形石板墓,内葬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随葬玉器3件.玉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骨下.玉猪龙2件,并排倒置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是首次出土玉猪龙的墓葬.M21长方形土坑竖穴石棺墓.墓葬保存完好.棺内葬有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西足东.随葬品均为玉器,共计20件,位置未经扰动.菱形饰1件,放置头部上方.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顶部,斜口朝下向北.勾云形器1件,陈放左肩上部,其下叠压一玉璧.双联璧2件,叠置于右肩部,上盖压一玉璧.管箍状器1件,置于右肩部.玉龟1件,陈置左胸部,龟背向下.竹节状器1件,出土时位于上腹部.兽面牌饰1件,置于腹部正中.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玉璧10件,位于头骨左右侧、头骨右侧颌下、左右小臂内侧、左右手下端、左股骨外侧、左小腿骨下和双小腿骨下.21号墓是目前红山文化单座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墓葬.在第二地点有23座墓葬出土玉器,计82件,是牛河梁遗址墓葬最多、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地点.

第三地点与第二地点隔叶承铁路南北相望,间距仅197米,且与第四和第五地点积石冢基本成一条直线东西分布.11第三地点为圆形单冢,冢界直径约15米,规模较小,周围砌石多已不存.规模比第二地点小.已发掘石棺墓10座,主要墓葬有M3形制长方形,内葬一女性,仰身直肢,随葬玉器4件.玉璧1件,位于头骨左侧顶结上.玉环1件,位于左肱骨上.玉镯2件,位于左右腕部.M7近第三地点的中心位置,墓室壁石块叠砌,内葬一男性,随葬玉器3件.箍形器1件,置于脑后.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大串珠1件,位于右胸部.M9内葬一人,仰身直肢,随葬玉器2件.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凸弦纹玉饰1件,位于右胸部.

第三点规模较小、形制特殊,墓葬本身的地层关系和埋葬现象不单纯,此冢的形成和使用过程及与其它冢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发掘阐明.

第五地点东北直线距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约2公里,东距第二、第三地点积石冢约1公里.主要分三个文化层,上层堆积编号为Z(积石冢)、中层地层编号为ZC、下层地层编号为XC.12第五地点下层遗迹中有灰坑23个,是早于积石冢的红山文化遗存.出土遗物陶器、石器丰富,骨器少.生活遗迹层中,目前虽没有见到房址,但发现排列密集的灰坑,大量生活用陶器、石器,说明早在建冢之前,红山先民曾一度居住在地势较高的丘顶之上.中层遗存主要是积石冢,在第五地点的东西两端,分别编号为ZCZ1、ZCZ2.石块平铺于地面上,石块之间有少量筒形器残片.此层破坏严重,仅在上层的1号和2号积石冢的南部残存一小部分,在碎石之下清理4座墓葬.其中牛M7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一人,仰身直肢,随葬玉镯1件.祭祀坑共8个,出土少量筒形器、彩陶罐及石器等.上层遗迹中分布三个积石冢,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编号为Z1、Z3、Z2.其中Z1为圆形冢,冢界外有直径约35米的土围沟,冢内有中心大墓.131987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发掘.墓葬凿于基岩内,墓圹口为圆角方形,长3.8、宽3.1米.墓口到墓底深2.25米,有二层台.在牛河梁遗址尚属首例,也是东北地区墓葬出现二层台最早的例证.中间置石板砌筑的石棺一具,葬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随葬玉器7件.玉璧2件,位于头部两侧.鼓形箍1件,位于胸部.勾云形佩1件,位于胸部.镯1件,位于右腕处.玉龟2件,位于左右手部.在中心大墓东部发现一圆形石堆,直径3高近1米.围绕积石冢的边框摆放密集排列的筒形器.在Z1的西南部还发现一段围绕Z1的环壕,存长约16米.环壕现存上口宽0.3―0.5米、最深约0.25米,这是首次在积石冢发现环壕.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14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凌北镇三官甸子村下河汤沟村民组西北约1公里的山顶上,地势西北略高,东南偏低,海拔高555.5米.该遗址于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进行局部试掘,发现红山文化墓葬3座,出土有勾云形玉器、双猪首三孔器等玉器和彩陶筒形器.2002年9月16-22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发掘积石冢中心位置的大型竖穴石圹石棺墓M4,该墓保存较好.墓圹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南北长3.9、东西宽3.1米.圹底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68、南北宽1.2-1.4米.圹口距地表0.54、距圹底4.68米.墓圹的南壁陡直,深4.68米,北壁凿成两级台阶,墓圹西壁和南壁也有台阶.石棺为长方形,东西长2.1-2.38、南北宽1.3米.石棺的棺盖、四壁及棺底均用石灰岩石板平铺叠砌,砌筑极为讲究.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年龄为45-50岁,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8件,其中玉器6件,绿松石坠饰2件.玉凤1件,位于头骨下,横置,正面朝上.箍形器1件,位于胸部右侧,斜口向上.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玉人1件,位于墓主人盆骨左外侧的腹部,顺置,反面朝上.玉环2件叠压,位于腹部.此外,还有2件绿松石坠饰.该墓葬是目前已知红山文化晚期级别最高的墓葬.

依据以上考古发掘资料,从中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基本特点.

首先,祭祀遗址的选址和布局经过规划和设计.遗址大都位于山冈之巅或临河高台、土丘上,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地处大凌河西岸山梁正中一缓平突起的台地上.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河上游两岸,有墓地和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牛河梁积石冢、祭坛全部建在所在山丘高处,“女神庙”位于主梁顶部.牛河梁遗址遗迹丰富,“庙、坛、冢”的布局已具后世殿堂宗庙祭祀的雏形.由此可见,红山文化时期祭祀地点是经过选择,并精心规划设计,祭祀活动已形成规范的礼仪.

其次,从祭祀遗址可看到红山文化时期独特的葬俗.以牛河梁为代表的规模较大的祭祀遗址遗迹较多,整个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在有编号的十六个地点中,有十三个地点是积石冢,已发掘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墓地有积石冢、筒形器围圈、积石圆坛或积石方坛等,墓葬多为积石冢石棺墓,形制为长方形,多用石板砌筑,个别也有土坑墓.墓室多为单室,个别有多室合葬现象.墓主多为单人,葬式主要是仰身直肢,个别可见仰身屈肢.坛式建筑见于第二、五地点,坛都设于中心部位,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体现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从出土的随葬品看,早晚期是有差别的,早期墓葬多随葬陶器,晚期墓葬内只随葬玉器,未见随葬陶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尚玉”传统和“唯玉为葬”的葬俗.

第三,从祭祀遗址出土的遗物看,红山文化时期宗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等多种形态.祭祀区多位于山冈之巅或临河高台、土丘上,方形、圆形祭坛及积石冢、石棺墓等,是山石崇拜、天地崇拜的反映.在祭祀遗址中出土的陶塑、泥塑、石雕、玉雕人像与祖先崇拜有关.泥塑和玉雕的动物是动物崇拜的象征.尤其是玉器中的玉龙和凤鸟及龟、鱼等,成为中国龙凤崇拜和吉祥文化的肇端.

第四,从祭祀遗址的规模看,遗址存在等级差别.等级较低的只有坛或冢,规模较小,到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大型祭祀区,祭祀区独立于居住区,成为当时人们朝拜、祭祀的圣地.从墓葬的布局、形制、随葬品看,也存在等级差别.在牛河梁遗址中,大墓位于冢的中心部位,有大而深的墓穴.其中第一地点M21、第三地点M7、第五地点一号冢M1、十六地点M4都属中心大墓的规格.墓葬的石棺以石板砌成,内壁平齐,墓主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选料精,材质优良,造型独特,工艺讲究.这些墓主人应是部落首领或祭司,15其身份地位应高于部落的一般成员.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已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等级制度和用玉制度,出现中国礼仪制度的萌芽.

总之,祭祀遗址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及葬俗特点、宗教信仰、用玉制度及社会发展状况,为认识、了解红山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注释:

①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2005(3).

③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④莫多闻,杨晓燕,王辉,李水城,郭大顺,朱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2).

⑤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文物出版社,1997.

⑥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M].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文物出版社,1997.

⑦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

⑧吕学明.牛河梁报告编写中的几点认识.刘国祥,陈启贤.玉文化论丛4(红山玉文化专号)[M].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11.

⑨吕学明.牛河梁报告编写中的几点认识;刘国祥,陈启贤.玉文化论丛4(红山玉文化专号)[M].众志美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11.

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J].文物,2008(10);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M].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M].文物出版社,1997;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

11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魏凡.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4(1).

1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998年―1999年度的发掘[J].考古,2001(8);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

1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J].文物,1997(8).

14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10);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遗址[M].学苑出版社,2004.

15刘国祥.西辽河流域史前用玉制度研究;刘国祥.东北文物考古论集[M].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