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点赞:11046 浏览:455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推广,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素质教育的“革命”,它是站在时怎么发表展的新高度,面向世界、面向国情、面向教育现状适时提出的.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建设人才,是极为必要的.

新课改一改往常的程式呆板僵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创新灵活自主合作多样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这种新式教法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新课改提出了极富时代精神内涵的科学教育理念,倡导“以生为本”,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讲求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而且,强调在对待学生教育上要有爱心,爱是教育成功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育理念上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尤其是上级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强调不能“心罚”学生.这对于一些用旧观念、老方法甚至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处理问题学生的教师很有必要.但是,有些教师,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对上级部门的一些方针政策时,出现曲解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育中,由于理解不透,出现难以把握教育尺度的问题.例如,学生迟到后在教室站立片刻,是否是变相体罚?让学生绕操场跑两圈是否是体罚?批评教育是否是“心罚”,不闻不问冷处理是否是“心罚”?甚至有的教师,对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不能“心罚”学生的理解,认为就是绝不能惩罚学生.总之,这些理解使得个别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感到无计可施.尤其是当前,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批评就是不善待学生,惩罚就是不关爱学生.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在对学生教育中,出现一些极不正常的怪现象,如有的教师奉行爱心教育,过分溺爱纵容学生,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漠视态度,甚至包庇纵容学生错误.特别是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过分强调关爱与怎么写作,忽视或淡化惩罚教育.如此一来,教育者只能是高调空洞的道德说教者,或是惟命是从的怎么写作者,放弃了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化人育人的施教者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这种走向极端的教育观念,是不科学的,如不澄清,是会误人子弟的,或者其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尤其是有些人,把教师当成是纯粹的怎么写作行业的从业者,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是狭隘的和没有远见的.

一、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

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教师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的弘扬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有人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学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比较持久深远的”.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对其高尚灵魂的塑造,人生价值方向的引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来说,教师的教育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社会文明和谐风尚的培育者.教师的教育责任重大,关乎未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乎国家的富强,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党一再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重要位置的意义所在.而绝非像有些家长声称的,教师是怎么写作行业的从业者,理应惟命是从,做好怎么写作,从而使教师失却精神支撑,辜负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教育重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品德教育,以及必需的挫折教育.


二、对教育的内涵及目的的认识

什么是教育?教育者,既有教之意,亦有育之义.教者可以理解为指导、说教,或者阐述正确的道理主张,做好做人做事的示范榜样;育者,包含培育、培养之意.从教育的性质职能上说它“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当然,也是人类文明传递的形式之一.从教育的目的来说,教育就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使其进入社会后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利于他人、社会,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也会发生变化.对当代中国来说,对教育的目的定位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教育方针的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这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大又提出了更为切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尽管教育的目标随时代变迁而不同,但是教育的性质和职能是大体相同的,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面对新的时代形势与需要,十八大对教育的目标任务更为明晰,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作为学校,必须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那就需要教师的教育.然而,教育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多样,既需要和风细雨的正面教育,又需要适当的惩罚教育,如果仅有正面的说教,而缺少相应的惩罚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乏力的.同样,在教育学生方面,既需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的说理教育,还需要辅之于适当的惩戒教育,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采取一些有限度的强制性措施.总之,对学生的教育,犹如园丁育苗,既要施肥浇水,又要修枝剪叶,矫正扶直其枝干,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采取捆绑矫正等人工干预的措施.这其中既有“矫体”,又有“矫心”,也就是说,要有必要的强制成分在里面,即使“枝条”不舒服,但最后将会成为有用之材.如果任其成长,不加任何干预矫正,其成长必然会处于自然无序的状态,这又怎能期望其成长为有用之才呢?三、如何看待对学生的惩罚

当下的教育,特别强调关爱,不能体罚学生,这从教育的理念上来说,无疑是很正确的,但是不能体罚,并不是不能采取必要的惩罚性措施,包括适当而有益的“心罚”.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宰予在大白天上课时睡觉,一贯温和宽容的孔子拍案怒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骂得可以说是很严厉的,但是通过这一通臭骂反倒使宰予醍醐灌顶,幡然醒悟.宰予从此改掉了懒惰的毛病,最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试想如果仅仅进行正面教育,没有任何后果可警示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换句话说,如果正面教育效果不大时,该用何法?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那么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惩戒学生?不能体罚,不能变相体罚,不能心罚,那么就只剩下批评教育一法了.我个人对心罚的理解就是:凡是学生心理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不愉快,都可以构成心罚.从这种意义上说,批评教育也是一种“心罚”!事实上,忽视学生的错误,对学生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也是一种“心罚”!如此一来,作为教育者的手段能有哪些?我看除了关爱说教之外就别无他法了.就是说教,学生厌烦,我都认为就是“心罚”.总之,归结为一点,教育学生的方法,那就只有“关爱”了.试想,仅靠关爱成长的学生,将来会怎样应对社会的竞争与挑战呢?这就如同温室里培育的鲜花,将来能否经受自然环境的考验,检测如遇到,能否经受得住?这究竟是爱花护花,还是有意埋下了损花害花的因子?我认为某些问题的出现,就是由于这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挫折与打击,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没有受到过相应的惩戒,在中学阶段,缺少必要的成人教育,没有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和同学相处所致.

因此,我认为当下某些过分强调关爱教育的观点与做法确实值得商榷.其中一部分观点听起来好听,但是做起来,确实需要研究操作的艺术.其中有些也仅是表达了一种良好愿望.这实际上,也给一些懒于教育学生的人以误导,只爱不管,只导不矫,甚至不教不育,只传知识,不育品德,使一些学生头脑中无是无非,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个性第一,不守规矩.不敢想象,从小不守规矩的学生将来如何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地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或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什么叫惩罚?惩罚的本质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学校的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否定评价,为感化学生使其放弃不良思想行为,使之改过从善而采用的教育方法,如责怪、训斥、学校行政处分等,这些惩罚能给个体带来苦恼的内心体验,从而影响、约束个体行为,它是启动、引导、约束、控制、消除某种行为的重要手段.

当然,惩罚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且维护学生尊严.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地、正确地、艺术性地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需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惩罚的出发点是出于爱.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所以,在惩罚中,教师对“度”的把握很重要.适当的惩罚要立足于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矫治缺点,既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要使惩罚犹如风帆,催人奋进;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出于爱,老师也正为他恨铁不成钢而着急、不安、难过.因此惩罚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适当地惩罚不仅仅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更是要给予学生以希望.此外,惩罚学生还需注意,一定要把握“度”.所谓的“度”就是对学生的惩罚要做到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这样就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既反对“狼爸”“虎妈”的棍棒式教育,也反对一味“溺爱”“骄纵”的所谓“爱心”教育.而是要因材施教,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对学生心存爱心的前提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教育,包括必要的以爱心为前提的“心罚”教育.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教育意义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使犯错误的学生意识到,个人的任何错误行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只有付出了这份代价才会深有体会,才会对是非善恶领会于心,融入所行.反之,则不一定会达到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方法策略上,既要有正面教育,还需要适当的惩罚.当然,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与惩罚是有区别的.体罚是指那些用武力或语言措施来损伤学生肉体、摧残学生心灵、侮辱学生人格,使学生遭受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的做法.由于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者在内的许多人把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划上等号,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要合理选择惩罚手段,适时恰当地惩罚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对于学生,其实不是不能惩罚,关键是怎样惩罚.要做到心存关爱,罚有理由,罚有依据,合法合规;以“罚”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同时还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处罚为辅,罚要适当,奖罚结合,绝不能以罚代教,要尽量运用个人智慧,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惩罚教育呢?常言说:教有法,无定法.运用惩戒之法,可以因生而异,因师而异.对于惩戒之法的运用,可谓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就有一个细节,老师拿着教鞭敲打学生,结果学生用小石板一挡,原来教鞭是轻轻的落下的,师生心领神会,老师笑了,学生也笑了.由此可以看出,师生之间是何等的默契,既有教师的惩罚,又有师生的真情友爱.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惩罚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总之,作为教师,既要知晓基本的法律法规,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既要做到教书育人,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缺点;做到既严格要求,又悉心爱护,宽严相济.实施惩罚既要让学生知道,违背学校和社会规则,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爱心和良苦用心,最终达到“心育”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育人虽有法,但无定法.只要以爱心为前提,遵守法律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奖惩结合,就一定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好每一位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岷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