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点赞:13126 浏览:574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幼儿文学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具体表现为音乐美、浅显美、形象美.

【关 键 词】幼儿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9-03

幼儿文学是以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学龄前的孩子,在感觉上以视觉、听觉为主导,并能靠视觉、听觉来认识事物,这对他们听、看文学作品有直接意义.在思维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感知,并且印象深刻;对比较抽象的语言、时间、空间的理解和记忆则比较差.由于知识经验少,幼儿的注意仍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这种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外界刺激极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了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有时这种想象会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不清.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了初步的语言交际,但语言思维能力还很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幼儿文学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一、音乐美

声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语言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老舍先生强调:“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美.”幼儿文学是写给幼儿看的,但更多的是讲给他们听的.幼儿认识客观事物往往借助于声音的效果,通过对音响的直觉唤起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因此,即便暂时不会表达或发音不准,孩子们也能感知声音并逐渐辨别音响的感彩.一本幼儿读物,如果语音美就能刺激幼儿的听觉,引发他们的兴趣.

幼儿文学作品中的音响效果,主要是通过摹声和语言的韵律、节奏来实现的.摹声就是摹写人或动物的声音以达到音乐美的效果.摹声在幼儿文学语言中,主要是直接运用象声词,“汪汪汪”、“叽叽叽”、“喵喵喵”、“当当当”、“哇啦哇啦”、“嘟嘟嘟”等让语言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音响相联系,以此引起幼儿对各种各样的声音的听觉直觉,从而唤起他们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欢欣.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体比幼儿文学所用的象声词更为丰富的了.

悦耳、明快的韵律和节奏,使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能让幼儿产生愉悦的直觉,激发起他们的情绪.幼儿多喜欢听儿歌、唱儿歌就是因为儿歌有强烈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例如,鲁兵的儿歌《天上玩玩》:

月亮圆圆,

象只小盘;

月亮弯弯,

象只小船.

坐上小船,

天上玩玩.

节奏明快,句句押韵,富于音乐性.这类作品易于上口,便于传唱,深受幼儿喜爱.同一韵律和节奏反复出现,还会引起幼儿直觉上的共鸣,从而增强愉悦感.如儿歌《啄木鸟》:

山林里——

“托!托!托!”

啄木鸟——

“啄!啄!啄!”

为树木——

除害虫,

一条不漏——

“捉!捉!捉!”

九个单字“托!托!托!”“啄!啄!啄!”“捉!捉!捉!”押的都是“uo”韵,每组有三字反复,充分表现出汉语的音响美、和谐美,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层层递进的意思,会把孩子的情绪推向.

儿歌、诗歌讲究韵律自不必说,童话、故事讲究韵律,也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鲁兵的《袋鼠妈妈没口袋》就是通篇押韵的例子,“猴子,猴子,你可好!请问你是怎样带宝宝?猴子妈妈说‘我可不让孩子胡乱跑,还是抱在怀里好.’”全文节奏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赢得了孩子的喜爱.

叠音在幼儿文学的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的形式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能造成连绵而和谐的音响效果,给人以声音的美感.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如,“哗”读hua,“哗哗哗哗”读出来就是hua-hua-hua-hua,由于叠音现象的反复出现,使语音连绵不断而增强了水长流不断的形象感,产生一种清脆悦耳的美感.

幼儿的记忆力很差,对事物的认识多依靠条件反射的强化.针对这一特点,幼儿文学经常运用反复的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理解和记忆所表述的语句和内容.反复既有叙述的反复又有词句的反复,或是二者的结合.如《萝卜回来了》的故事就是找东西、送东西这一情节的多次反复,成人或许会腻烦,孩子们则越听越有劲.反复的语言具有回环美,不但能给孩子美的享受,还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具有音乐美的幼儿文学,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为幼儿喜闻乐见.

二、浅显美

表达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鲁迅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提出:“学学孩子,只说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中这样要求儿童文学的语言:“请避免半文半白的字句,不必要的欧化,以及死板枯燥的叙述;请用些活的听得懂说得出的现成的白话!”这说的都是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做到“浅显”.既然是讲给幼儿听的,就应该考虑到接受者掌握的词汇有限,理解能力差,相应的使用口语化的、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语言.

首先,在用词上,幼儿文学语言以基本词汇为主.行业语、外来语、专门术语等一般不用;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歇后语等也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少量出现.幼儿最先掌握的是一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人名、动物名等)和具体动作的动词(爬、跑、踢等).因为这些词意义明确,孩子最为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他们才能掌握抽象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因此,在选词时要尽量避免采用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有些词虽然表示具体的意义但对幼儿来说显得艰深,最好不用或选用浅近的词来代替.成语概括性极强,表示的往往是转义,幼儿难以领会,有时就不得不用大体相当的浅显的口语来代替相应的成语,如《新年娃娃》:“新年娃娃来了,新年娃娃来了!明明和佳佳乐得拍起手来”,句中“乐得拍起手来”若不是顾及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完全可以用成语“拍手称快”来表达.尽管成语表达简洁、精炼,内涵丰富,但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为了尽力符合幼儿的语言习惯,一般都会选择通俗易懂、浅近明白的语言来表述.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其目的是要传达审美信息,唤起新鲜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因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传达出复杂的审美体验和多样的审美信息,文学作品往往要突破语言常规尽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如双关义、象征义等.而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一般是常用的、具体的含义,要理解词的转义则比较困难;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领会蕴涵着多种理解与潜能的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因此,幼儿文学不能使用含义隐晦的语言,要避免产生歧义;它要求语言直白通俗、语义单纯,一听就清楚.比如,“高大”一词,如果描述的是人的个子,幼儿容易理解;如果暗含歌颂人物品质之意,幼儿则很难体会.又如,幼儿能理解“灰色的天空”却不懂“灰色的心情”.

幼儿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老舍在《儿童的语言》中提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这句话说的是:幼儿文学语言要简短精练、切忌长句.幼儿理解复杂语句的能力比较差.在造句方面,幼儿文学力求简短明快的句式.修饰、限制性成分多的长句不利于幼儿的理解.例如:“这所有的一切都被事先躲在树上的小猴看见了”.这句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修饰成分较长,字数多且又是被动句型,理解起来稍嫌费力.如果改为“小猴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同样的意思,表达却简练、浅显多了.

幼儿文学作品中,单句占优势,复句很少.即便有也是选择结构松散,关联词较少、分句较短的句子.如:

(1)“蜘蛛还在演奏着,因为大家都在听,他不能停下.”(因果关系)

(2)“虽然雨淋不到大家,可是没有月亮还有什么意思!”(转折关系)

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弱,他们极少使用诸如“纵然”、“检测如”之类的关联词;“虽然等但是”、“既等又”等成对连词有时也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在写作时,有些关联词就可以不成对出现,如例(1).书面语色彩强的可以用口语来代替,如例(2)中,用“可是”,不用“但是”.

幼儿文学的语言不能是语言的原封照搬,成人化的语言孩子不会喜欢.但“浅显”也并不等同于幼稚浅陋,不等于咿咿呀呀地追求所谓的“自然”的娃娃腔.幼儿文学语言要尽量接近幼儿的口语,但是一定得是规范化的幼儿口语.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学习语言的途径很多,但从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无疑是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作为幼儿启蒙教材的文学作品应当以“规范、准确”的语言为幼儿作示范,让幼儿模仿.

因为幼儿文学的语言通俗、浅显,许多人认为它是幼稚的、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要创造出真正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浅而不陋,为广大幼儿所喜爱的语言样式并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能轻易做到的.

三、形象美

幼儿文学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是由文学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所决定的.就幼儿文学来说,语言的形象性还由幼儿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阶段的主要思维形式.他们主要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来思维,对外界事物易从具体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幼儿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幼儿文学语言必须在形象性上着力.尽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具体、直接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听(读)后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幼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首先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往往能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直觉,引发他们的联想.如《老狼拔牙》:“有一只老狼等它的样子也长得很难看,一身癞皮,一双绿莹莹的眼睛,一张大嘴,嘴里长着两排尖尖的牙”.形象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勾画出了老狼的形貌特征,给孩子以形象的联想,在脑里立刻浮现出狼的丑陋、凶恶形象,并从心理上产生厌恶之情.

幼儿天生好动,动作性强烈、动作变化多、幅度大的描写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文学在动词的选用上格外注重生动性.《绿太阳》:“乌龟爬来了,蝴蝶飞来了,大熊赶来了,袋鼠跳来了等”“爬”、“飞”、“赶”、“跳”这些动词用得贴切而传神,每一种动物的动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形象而鲜明的动作能很快吸引孩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

孩子感情外露,往往通过表情和动作来反映内心世界.相应地,他们也就能从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去体验其内心活动.如《狐狸和仙鹤》:“狐狸耷拉着脑袋,脸涨得通红,只好饿着肚子走了”.这句话反映的是狐狸既害羞又无可奈何的神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心活动——惭愧.但“惭愧”这个词较抽象,作者用“耷拉”、“涨得通红”、“饿着走”这样的动作就把狐狸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形象有趣.

形容词大多比较抽象,在幼儿文学作品中一般不用.但有些形容词因其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描写性,能塑造出鲜明的形象给孩子带来色彩美的享受.如《美丽的牵牛花》:“牵牛花又把绿宝石扔进水里,混沌沌的水,立刻变得碧绿碧绿.她再把蓝宝石抛向天空,天空立刻变得蓝蓝的,象蓝宝石一样.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多美丽!”色彩是幼儿认识对象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碧绿碧绿”、“青青”、“蓝蓝”这些鲜艳逼真的色彩容易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强烈直觉.

有的时候,利用动词自身的动态,重复使用动词,也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如《纸船和风筝》:“小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山顶红松鼠家门口.”“飘呀飘”这样的动词格式(V啊V)既写出风筝飘的时间长,又使不断地“飘”的动态形象、真切,让人感到了风筝在风中飘飞的轻盈.

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还离不开形象化的修辞方式,如比喻、夸张等.在幼儿认识的有限世界里,比喻是非常重要的.它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说明未知的事物或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要表达“雨很细”这样一个意思,写成“这些雨细得象头发,落在小松鼠身上,可凉快了!”(《小小的彩虹》)就显得十分具体、形象,孩子立刻会将雨丝和头发联系起来,甚至还会发出“太细了”的感叹.幼儿想象丰富且往往带有主观的夸饰色彩.夸张手法可以把事物的某种特征充分强调出来,大的大极了,小的小极了;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这样的极度夸饰使孩子们的审美追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获得难以言喻的美感享受.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兔妈妈和小兔种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红萝卜.”

“兔妈妈和小兔种了一只红红的大萝卜等兔妈妈和小兔绕着大萝卜走,要走上一百步才能走完一圈呢!如果吃嘛,兔妈妈和小兔要吃上一百天才能吃完呢!”(《森林里的红房子》)

显然,第二个句子更能吸引孩子,它将第一句抽象、平实的描写做了夸张,给孩子鲜明的印象和新奇的感觉“很大很大的萝卜竟然是这样的大!”无形之中极大地刺激了孩子的幻想.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祝士媛.幼儿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6]王泉根.王泉根论儿童文学[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

[7]鲁兵.365夜故事(上下)[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8]骆小所,周芸.修辞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谢全霞.浅谈幼儿文学的语言[J].黑河学刊,2011(1)

[11]易波.儿歌与幼儿语言习得的共鸣[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

【作者简介】王雪艳(1979-),女,云南大理人,硕士,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