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点赞:4869 浏览:118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深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尤其是电力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课程设计内容、人才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 键 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项目

作者简介:石锋杰(1978-),男,河南中牟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河南郑州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15-0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从创办至今为我国社会尤其是电力行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的电力工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管理体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近几年虽几经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还在探索阶段,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社会及电力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定期深入到典型的电力企业、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深入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才培养规范等形式来确定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电气安装、电气设计等方面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不足,部分知识陈旧,内容交叉重复严重,缺少面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通过对电力行业社会背景的调研及行业分析,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解构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本专业面向的电力行业工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确定了“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按一体化形式教学.职业素质课程(公共类)包括: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技术数学、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操作、就业指导/专业导论.

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电气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职业安全、单片机技术及程序设计.

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维护与检修、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与检修、同步发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组成与分析、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电力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过电压防护、高压电气试验、电力系统电气运行、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

具体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

表1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主体方案

序号学习领域学时配置说明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01-08职业素质课程31917432思修、体育、概论、形势与政策、数学、英语、就业指导

09-13职业基本技能课程18024计算机、制图、电工、电子、职业安全

14常用电动机检修与维护48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5电力变压器检修与维护48

16同步发电机运行与维护36

17电力系统组成与分析72

18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96

19电力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72

20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与维护96

21电力系统过电压防护24

22高压电气试验24

23电力系统电气运行96

24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48

25毕业职业实践280

合计635538508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全程参与下,依据中、高级电气工种职业资格能力标准,按照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工学结合,三步对应,三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五要素.

三步对应: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与电力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根据本专业人才怎么写作的基本岗位(群),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教学分析,根据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内容与职岗位业标准相对应.建设具有企业情境和职业氛围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怎么写作于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生产过程相对应.

三段推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安排教学.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安排中、高级电气工种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习.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进行电工工艺实训、电子工艺实训和厂站认识实习,使学生在理解电工理论的同时掌握电工基本技能,并对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有一个直观、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达到初级电工水平.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以中、高级电气工种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开设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支撑课程.借助一体化教室教学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将电力行业安全作业要求及中级工职业技能标准融入现场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阶段性学、做交替,融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一体,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提升,使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五、六学期,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就业预期和企业用人情况,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在校内进行生产项目模拟实训和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同时开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起带动作用,在我国教育模式中,考试是所有活动的指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和人才选拔制度下是不能废除的.考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甚至是考试手段都很有必要.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与认证方法,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由校内教师或教师进行考核;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的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内教师考核为主,顶岗实习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

职业素质类和选修类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机试、答辩、总结、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实践类课程以过程考试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据实训成果、操作能力、平时表现、实训报告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评定.

五、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过于重视实践能力,忽略理论知识

近几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广泛传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各高职院校已经逐步开展,有的甚至已经实施几年,其中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实践锻炼,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使学生了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工作流程,缺点是知识点覆盖有限.比如说,设计某一设备的运行和检修的教学任务时,如果这时只注重实践而忽略理论的话,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操作,而当换成其他设备时就无从下手.加上电力行业设备多种多样,更新换代周期较短,难以实现实训室设备与现场实际设备零距离对接.所以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要一味削弱理论知识,这里也不是说不削弱理论知识,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机器人”.目前,从发电厂和供电公司的员工经常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种现象就能看出,单凭工作经验是难以胜任现代化生产的.因此,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过于重视职业能力,缺少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当中,正确认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十分重要,职业素质应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生理、心理、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等自然和社会素质,也包括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等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职业素质是上位概念,职业能力则是下位概念,是职业素质中的具体内容之一.职业能力的大小是由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同时,职业能力又是构成职业素质的核心,离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技术含量高,操作程序复杂,误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特别严重,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多数都是因不遵守操作规程造成的.

发电厂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发电厂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忽略教学项目的设计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所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各院校都在硬件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由于目前电力行业的设备多样性、生产的系统性、实时性、复杂性,任何一个院校想在硬件资源建设上达到零距离是不可能的,加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仅仅是表面形式,很难有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