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点赞:7423 浏览:235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企业培养是该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问题,分析了企业培养阶段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了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以及质量评估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关 键 词:卓越计划;合作培养;教学管理;质量评价

作者简介:宗亚妹(1981-),女,江苏江阴人,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助理研究员;汪木兰(1967-),男,湖北崇阳人,南京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Y2011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4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194所高校进入国家级“卓越计划”,参与企业达6155家.此外,各省“卓越计划”也已陆续推出,“卓越计划”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与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相比,“卓越计划”的显著特征是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时间不少于一年.其实施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重组课程体系,把校内培养时间压缩为三年;二是如何改革教学管理,确保企业培养的教学质量.前者可以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得以解决,而后者则为人们所困惑,是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从企业培养的困难与问题分析入手,研究其管理模式改革与质量监控方法,以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一、企业培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中,企业培养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说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卓越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合作培养,企业培养质量决定着“卓越计划”质量,企业培养成功与否决定着“卓越计划”的成败.说其困难的原因在于企业培养阶段,培养载体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引发了以下问题:

1.企业的价值取向导致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企业以营利为要务,两者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很难达到统一.况且,国家目前尚未出台校企联合培养的激励政策,出于成本增加、安全隐患以及技术保密等问题上的忧虑,很多参与企业容易把合作培养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义务,内驱力的不足可能使合作培养成为一场“友情演出”.

2.企业培养基地建设标准的缺失难以确保培养质量

目前,尽管已有6155家企业参与了“卓越计划”,国家层面也批准建立了一批工程教育实践教育基地,但国家目前尚未提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有可能导致合作企业不注重相关建设,容易导致企业培养成为简单的定岗实习,使学生成为“廉价劳力”,而难以达到培养要求.

3.培养方法模式转变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企业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校内集体学习到校外分散培养,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既要适应新的培养环境,还要面对知识类型转变的挑战,如果管理不到位,指导不跟进,考核不改革,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目标而无所事事.

“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学管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学生就业或考研对企业培养存在一定冲击

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一般把企业培养安排在大四,即第7~8学期.而第7学期恰逢考研报名考试以及招聘会密集时段,面对企业培养、考研准备、找工作的交错与冲突,学生往往把考研或就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第8学期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忙于应聘,已经签约的学生等待毕业,其代价是企业培养质量的下降.

5.异地分散管理给教学质量监控带来很大难题

企业培养不同于传统本科教学的短期实习,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学生分散在远离学校的若干企业,由于学校难以做到安排足够的指导教师常驻企业,加上企业的无心或无力,教学管理上的脱节可能导致培养内容无法落实,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二、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管理

如果说“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重在企业培养,那么企业培养的成功重在实施教学管理改革.因此,针对企业培养的特点,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才能确保企业培养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1.构建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


与校内培养相比,企业培养的教学管理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合作企业两个主体,其管理模式需顺应企业要求,其管理方法需要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权益.要实现教学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必须组建由学校、企业、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合作培养工作委员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组建指导团队、强化协调过程管理,注重对培养质量、纪律约束、技术安全的有效监控,及时解决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的困难和问题.

2.树立怎么写作生产的管理理念

要实现合作培养的可持续深化,其教学实施必须考虑企业的利益,必须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一是培养方案要征得合作企业认可,培养内容不应影响正常生产计划,项目教学要围绕企业产品与工艺进行设计,研究课题要与企业需求对接;二是学校教师要主动配合企业导师开展工作,进厂前应介绍学生的培养目的、学习基础及个性特征,以增强企业指导的目的性;三是要加强学生管理,尤其要强化安全教育,避免因安全事故造成校企纠纷而影响合作关系.

3.改革企业培养的管理方法

一是改革管理制度.如:依据企业培养特点,把课程学分制改为项目学分制,把面向班级的管理改为面向学生个体的管理.二是改革管理流程.实行进厂前、培养中、离场后“三段式”管理.进厂前需做好充分准备(见图1),培养中需强化过程管理(见图2),离厂后需注重及时总结.4.更新企业培养的管理手段

在企业培养阶段,班级建制打乱,企业位置分散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培养情况,需要开发企业培养学生的在线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在线答疑和心理咨询,学生可以在研究技术问题、交流沟通方面得到提高.

三、企业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1.企业培养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在企业培养期间,学生的分散、岗位的轮换、指导的缺位等原因加大了质量监控的难度,需要牢牢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企业培养方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是企业培养的顶层设计,需要校企共同论证,尤其是要注意培养方案与企业生产的吻合性,无法操作的培养方案谈不到质量.二是指导团队构成.在企业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指导不能全靠企业,需要校企联合组建“双元化”的指导团队,方能体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学校放手不管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三是项目教学与现场教学.“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不是传统的观察性实习,在长达一年时间里,现场讲授和项目教学是该阶段的重要载体和必要方法,需要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加强巡查和专项质量评估.四是考核方法改革.企业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考核方法改革与效能评价应该成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必须强化过程考核、自我评价、多元评价、综合评价,才能实现考核方法的能力导向.五是毕业设计环节.“卓越计划”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在培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作为四年培养效果的终结性评价,需要在课题选择、过程管理、答辩环节上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2.企业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企业培养的质量评价要坚持“多元参与、多类评价”的基本思想,多元参与是指评价主体不能单靠学校质量管理部门,而要把企业、学生作为重要评价主体;多类评价是指质量评价要分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形式.

专项评价是指学生完成某个工程项目或某个岗位训练后所进行的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点评等环节构成,旨在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目或岗位训练的预期.

过程评价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组织,在企业培养期间每学期期中进行一次,其内容涵盖培养方法、指导团队、学习机会、工作环境四方面内容(见表1).评价表由学生填写,分析报告需要提交合作培养工作委员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收获与感受,发现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

结果评价在企业培养结束后进行,旨在对企业培养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估.可以采用的方法:一是能力抽检,如专业能力抽测.即在学生中随机抽样若干人,选取企业培养要求的项目进行现场考核(如制图与读图),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基本评价.操作能力抽测,即给出实际问题(如数控机床故障现象),由学生分别或分组完成,对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作出评价.采用抽测的方法虽然存在抽样误差,但若样本大于20%,其抽测结果应该基本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二是过程材料抽查,如抽查学生的《企业培养手册》或学习笔记,从中了解培养过程、完成的项目及考核方法及考核结果.三是座谈会考查.通过学生座谈会,核实《企业培养手册》内容的真实性,了解学生对企业培养的感受;召开导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况、敬业精神、从业能力等情况.四是问卷调查.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能够较为客观的了结企业培养的实际情况与整体质量.

四、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目前已经有6个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培养阶段.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质量监控办法,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培养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获取技术资质证书学生达53%,取得技术专利学生达到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