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对我国的

点赞:7681 浏览:248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取得了大力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尚存在一些问题.美国作为本领域的引领者,在研究、实践以及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研究立足于中美两种文化,通过分析美国9所典型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得出一些重要发现.综合考虑我国的文化和实际,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些改进策略和具体方案.

【关 键 词】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文化

一、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和专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时间短,再加上学科背景复杂,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课程体系庞杂,课程过于泛化;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老化,课程内容陈旧,等等.这些问题既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窘况.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教育技术及其学科本质认识存在的偏差最为关键.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紧密追踪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关注并借鉴他国教育技术的先进经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发源地,在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课程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所有教育技术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课程又是特定社会下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烙有“文化印记”的实践活动.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美两国文化,对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特点,提炼出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发现:针对我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学习并借鉴美国的成功之处,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供对策和具体方案.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其中:

(1)案例研究法

美国的高等教育极具多元化.因此,不同功能和水平的大学其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美国重点选取了9所具有典型代表的大学,对这9所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

(2)内容分析法

对9所案例院校各个培养层次所有课程的课程描述、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料等进行内容分析,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抽取核心知识点,揭示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深层次信息.这里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系统化教学开发”为例来说明.

系统化教学开发等指在应用各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模型(九步模型)分析教学问题,开发解决方案.包括教学设计的定义、历史,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与测试、教学活动、媒体选择与实施、评价和修改教学、ID4T模型.

(3)访谈法

为了弥补缺乏现场体验的不足,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面谈、访谈与电子邮件等相结合的形式访谈了大量中美教育技术相关人士,包括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学生和领域研究与实践人员.这些人士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学习和实践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以上,他们对该领域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这一群体的声音.

2研究对象

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在美国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重点研究.在选择院校时综合考虑了与课程设置关系最为密切的五个因素:(1)教育技术学专业被公认为发展得很好;(2)学校所处地区要有代表性:(3)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层次齐全:(4)师资力量雄厚;(5)教育科学实力雄厚.权衡上述因素后,选取了9所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流的院校,它们是: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韦恩州立大学(wneStateUniversity)、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犹他州立大学(UtahStateUniversity)、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ofGeia)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StateUniversity).


由于缺乏对美国高校的亲身体验,本研究很难获得9所院校所有课程的教学材料,因此这里以“课程大纲”作为分析对象.这是因为,课程大纲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向导,为整个课程设置提供了依据.“在美国,课程大纲被认为是师生之间的一份‘契约’,它为所有的班级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工具、政策等制订了基本规则”.它通常包括较为翔实的课程内容及阅读材料、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进程安排、考核和评分标准等.可以说,课程的全部思想和内容在大纲中都有所体现.

本研究以课程大纲为分析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从课程设置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分析明确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三、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

分析9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依据、共约300门课程的大纲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结合大量访谈,立足于美国文化,最终提炼出一些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本质性研究发现,包括:

1绩效技术几乎成了美国各高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发现,美国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绩效技术的重视.9所院校中,有的以“绩效技术”系命名,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习与绩效系统系”:有的开办了专业、方向或证书教育,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绩效改进与人力资源开发”硕士专业;韦恩州立大学教学技术专业硕士下设“绩效技术与培训”方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绩效改进”证书(Certificate)教育;另外,还有的提供了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如雪城大学的“绩效技术决策分析”必修课和普渡大学的“绩效技术”选修课,等等.对绩效技术的关注点不同,各院校研究的侧重点也有差异.有的重在介绍绩效技术原理,有的侧重绩效技术解决问题的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还有的关注绩效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等.不难看出,绩效技术正在成为美国各高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2重视广泛的阅读,注重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美国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必须从系统的阅读开始.每门课程和每次考试(尤其博士生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都留有长达几页乃至几十页的阅读材料.通过广泛阅读和系统的课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深化理论基础.

另外,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阅读材料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前抛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锚”,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批判性反思.比如,韦恩州立大学的“教学设计的高级工具与技巧(IT7110)”一课,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每单元的阅读材料之后,写一篇总结(当然这只是最低要求),还需要展示对内容的反思性考虑以及对其实践意义的理解”.除了要求在课程中大量阅读以外,还开设了一些专门的文献阅读和评论课程.比如,犹他州立大学的“文献述评(LiteratureReview)”课程,要求“学生对文献进行全面的、博士论文水平的述评,思考博士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潜在方式”.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之外,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提供对某一问题更为深刻的洞见.

3特别重视对博士生的各种实训

对9所院校的博士生课程统计后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博士论文、项目等”课程占绝大多数.

(1)开设了大量研究方法课程

纵观9所院校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学分从12~24分不等,既包括方法论层面的课程,又有具体的资料收集、分析及处理课程.授予的学位不同,研究方法也有所侧重.哲学博士学位侧重于各种质性分析方法,教育学博士则更倾向于各种数理统计和定量研究方法.

(2)把“博士论文”当作课程来开设

与我国不同,美国的博士论文是以课程的形式来开设,且占有相当比重的学分(12~30学分).有的还将“博士论文开题”也设为课程.在做博士论文之前,围绕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文献评论以及写作等都有专门的训练,比如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专业围绕博士论文开展的四轮博士生研讨课(R695).R695的目标有四方面:一是参与研究小组;二是分享研究讨论会;三是选择某个研究领域进行文献述评(LiteratureReview);四是进行档案袋评价.R695先后四次的学习任务分别为:第一次选择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研究组并参与其中,完成第一次文献评论;第二次与自己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进行第一轮的档案袋评价,完成第二轮文献评论,处理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一项实证研究(EmpiricalStudy);第三次完成实证研究,并引领(Lead)以自己的选题为议题的讨论会(SeminarSession);第四次完成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实证研究,完成第二次档案袋评价.完成R695后就进入博士论文开题环节,等修完一些前期训练课后,自然而然就会做论文了.可见,针对博士论文的一系列前期训练对博士论文的开展非常重要.

(3)将“基金项目申请”、“师徒制研究”和“有指导的教学”等当作训练课来设置这些课程都占有一定学分.师徒制研究(ResearchApprenticeship)的内容包括以师带徒的形式参与各种项目、做博士论文等,这种课程非常有助于传授各种隐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另外,美国对博士生的定位是培养大学教师或教学机构的科研人员.所以对博士生来说,“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另外,撰写“基金项目申请”和“项目研究报告”的能力是博士生开展研究的必备能力,所以高校中相应地开设了“有指导的教学(supervisedteaching)”和“基金项目申请”等实训课程.

4鼓励竞争,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

美国人崇尚自由竞争,向来提倡以“以机会代替特权,以竞争代替垄断”.美国人习惯以竞争的成败,而不是沿袭的财富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反映在教育领域,虽然他们也倡导“合作精神”,但作为与个体主义相适应的主导文化观念却是竞争.大学为了生存而竞争,学生为了不被淘汰而竞争,竞争这个体现公平的“筛选器”,它使很多大学和学生脱颖而出.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是靠这种良性竞争来提升.

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美国高校采取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各种考核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且做到有据可循.由于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学生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险,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学习压力.

在美国,很多硕士生课程学习都要求期中考试.曾在印第安纳大学访学的张志祯说,“因为在美国,学生继续升学要参照以前的成绩,考试成绩与学生的继续学习(如攻读博士)密切相关,所以师生都很重视成绩”.比如,普渡大学对硕士生除了档案袋评价以外,还要进行年度评价(AnnualReview),督促学生不断进步.

5鼓励跨学校、跨院系选课

美国很多院校专门预留出一部分学分,供学生跨校或跨院系选课.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教育技术“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所致.学生必须涉猎多个领域或学科来支撑其从事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各高校为了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非常灵活的选课机制,最大化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就美国高校这种跨校、跨院系选课的形式、操作流程、收费标准以及学分转换等问题,笔者深入访谈了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大学王小雪教授,这里将内容整理如下:

在选课形式上,有校际之间选课和校内选课两种.在美国,只要同属于一个州政府,那么在这个州系统内可以跨学校选课.因为在收费标准上,同一个州所有公立学校的课程收费标准相同;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收费标准不同,一般地,私立学校的学费高于公立学校的.同一学校内部是一家,在选课上不分学院.比如说,我所在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佛罗里达州的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去选课.另外,学生还可以到本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等任何学院去选课.在操作流程上,有一套严格的选课程序.学生须与导师商定选课事宜后填写一个选课表单,提交给相关部门.选修哪所院校的课程须与导师商量,经导师同意后方可选课.

在学分转换上,因为学习成绩是个人隐私,学生选课的学校或院系不会自动把成绩转到学生所在的学校.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生通知选课的学校,把成绩转到他所在的学校,而且这种学分转移对在读生是免费的;如果毕业以后再转的话,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较为便宜).

美国这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灵活选课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如何统筹管理,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值得我们深思.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引发的思考

课程设置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个院校的情况不同,其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如何在保持自己长处的同时,借鉴、学习并转化美国的成功经验,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技术成长的背景,还与高校自身的定位、师资水平、生源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等密切相关.综合前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以下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供一些策略和可操作的方法.

1加大对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力度

(1)加大对绩效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近年来不论在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大力发展.它因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注重成本效益比以及注重组织文化等特点,已被国内广大企业界所认可.目前各类企业,尤其一些大中型企业对绩效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而且这类大中型企业大多数需要研究生及其以上层次的毕业生.然而,目前国内专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院校很少,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绩效技术”硕士方向,上海师大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培训与绩效技术”硕士方向;北京大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硕士生开设了一门“绩效技术”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开设了一门“绩效技术原理与实践”选修课,“并计划今后在北师大逐步增设绩效技术必修课、方向乃至专业”: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和聊城大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类)中为本科生开设了“教育管理与绩效技术”选修课.

绩效技术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它以系统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知识为基础,以企业或各种组织为广阔的实践舞台.因此,我国~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应该发挥它们的学科及地域优势,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强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有研究和课程设置的优势,探索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培养绩效技术人才.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绩效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团队成员之一的方圆嫒硕士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美国高校绩效技术课程设置研究》中对如何在我国高校开办绩效技术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提供了详细的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策略.因此,这里关于绩效技术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具体方案就不再赘述.

(2)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为企业提供绩效咨询

为了发挥大学教师作为研究人员的优势,使各种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为了增加大学教师的企业经验,建议大学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研究人员可以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及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绩效咨询.另外,由于企业绩效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以及绩效技术对专业人员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及其对企业文化和真实环境的把握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开辟绩效技术实习基地,使学生走进企业,与绩效咨询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士一起诊断绩效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并合作设计、开发绩效干预方案.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来学校讲座,与师生分享企业经验.

2建立、健全跨院系选课机制,尝试建立跨学校选课的机制

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性知识,这里需要建立与相关学校和院系开课的机制.

(1)建立、健全跨院系选课的机制

在我国,课程设置重复现象很严重.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本可以发挥其他学院的优势来开设,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内重复开设,如一些物理、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完全可以到相关院系去选修.所幸的是,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小范围内的选课制度.目前国内在选修课程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使得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少,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优势,实现全校范围的选课?首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度,具体包括:以制度的形式确立选课费用,尝试按照选修的学分收费:建立健全电子选课系统,实现电子选课、成绩登记及学分转移;制定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明确可接受的转移学分数量,等等.

其次,专门留有一部分学分,鼓励学生跨院系选课.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交叉性”性决定了教育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本专业,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及学科.

(2)尝试建立跨学校选课的机制

为了更大范围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跨学校选课的机制.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格局.因此,建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联合,出台跨学校选课的政策和制度.我国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费用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共同承担,因此,建议选修课的费用也由三者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给学生的拨款比例来分担.

另外,建立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机制.对于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实力相当的院校,建议学分可以按照1:1的对等关系进行转换;对于学校和专业层次不同的院校,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专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给予一定的学分转换权重.当然,学校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不同时期可以按照学校当时的发展水平对其重新评估并确定新的转换权重: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加强对在线学习的研究,针对这种跨校选课的形式开发特殊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需要时,学校有关技术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本科生课程设置中的大量基础类课程,包括物理类、数学类、计算机类、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建议到物理系、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院(部)等全校范围内选修;一般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如各种数量统计方法等,建议到心理学院或其他院系选修;绩效技术相关基础课程可以到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和教育学院(部)的相关专业中选修.

这种跨学校选课的好处是,对于实力相当的学校和专业,可以更好地促进院校或专业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于实力不对等的院校,较好的院校或专业可以带动较弱的院校或专业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均衡乃至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非常重要.

3加强对研究生尤其博士生的各种实训

(1)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

通过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广泛调研后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总体来说所占比重很少,博士生课程设置尤其如此.对研究生尤其博士生来说,研究能力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类课程的缺失,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不到系统培养.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建议一些一般性研究方法课程到相关院系选修;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院系可以围绕学位论文(尤其博士论文),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毕业论文的前期训练课,包括研究方法论层次的课程和有关资料收集、分析与处理的具体研究方法课程.

(2)加大对研究生论文写作、基金项目申请的培养

硕、博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学生具备对问题的敏锐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文献述评以及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等多种能力.另外,对研究生尤其博士研究生来说,申请并开展各种基金项目是其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建议对研究生尤其博士生开设一些针对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实训课、学术论文写作课以及“基金项目申请”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研究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增加研究生的阅读量,加大考核力度,鼓励良性竞争

(1)增加研究生的阅读量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特别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美国的任课教师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其所授课程的详细教学大纲,其中包括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及每节课的阅读材料,并在每学期开课前分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阅读.相对美国而言,我国学生的阅读量要少得多,“专业课程追求大而全,但学习的厚度和深度明显不够”(张志祯).因此,建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每人提供一些该领域的经典论著并汇合成册,在研究生一入校就分发给学生,这样便于学生提早阅读.在每节课之前,教师应该提醒学生阅读下节课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教师要围绕这些阅读材料创设特定的问题,使学生就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此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进一步理解.当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拓展阅读空间,并向他人推荐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2)加大考核力度,鼓励良性竞争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竞争都普遍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在中美同样适用.中美两国学生都有取胜的心理倾向,关键在于“是鼓励还是压制这种竞争心”.

美国人向来崇尚自由竞争.虽然在学校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作为与个体主义相适应的主导文化观念却是竞争.另外,美国高校的研究生缺乏统一入学考试,因此,对学生的筛选和淘汰正是通过学生入学后的一系列课程学习、考核和考试来完成.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很少明确倡导竞争.学生一经录取,就万事大吉,淘汰率很低,这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很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考核力度,比如,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博士生实行综合考试制度,通过综合考试者方可进入做博士生论文的环节;实行博士论文预答辩制度(pre-defense),预答辩通过者方能参加正式答辩.并在每个环节考虑实行必要的淘汰制.

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一方面可以体现学生个体奋斗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五、结语

课程设置发生在教育之内,更发生在教育之外.教育像只纵横交错的大网,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密不可分地交织而成的结果.课程是反映时代主题及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时代及社会变化的折光会迅速地映射在课程上.如何跨文化进行借鉴与交流,促进两国教育技术的真正对话,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体策略还在探讨中.但是在这种学习和借鉴中,必须意识到一个前提,那就是“教育学的文化特质”.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课程设置的成功之处,赶超美国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我们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