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的《生态旅游》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点赞:30139 浏览:1351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云南大学生态旅游课程组在将国外生态旅游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并成功地转化为生态旅游教学成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理论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宗教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首次开发建成中国特色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其二是模式创新,在中国大学生态旅游教育中创造了三个之最,即最早开设生态旅游课程、最早出版生态旅游教材、建设了中国最完整的生态旅游教材体系,创建科研土壤上收获教学成果的新模式;其三是在理论和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怎么写作国家战略、将生态旅游课堂拓展到国内外、用带出去和请进来并进的方式解决大学实践教学难题、建成“三横三纵”时空耦合案例库和五结合教学方法,建成五维一体《生态旅游》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

关 键 词:生态旅游;科研创新;课程体系;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1-04

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怎么写作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二,怎么写作于大学的教学.云南大学《生态旅游》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历程证明,在大专院校肥沃的科研土壤中是能够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的.《生态旅游》课程的建设在科学研究的理论、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概念是国外舶来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对其界定为以自然为对象和不破坏旅游对象的旅游[1].1994年12月中国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标志着中国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序幕拉开,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1998年云南大学接受云南省科技厅公关处的委托,完成“香格里拉进行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规划”,为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香格里拉分会场提供了生态旅游示范景区.规划结合中国和云南的实际,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探索,形成如下理论创新.

1.首次提出了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生态旅游的最初概念中,明确了生态旅游的对象,即生态旅游资源是属于“自然生态”的范畴,西方不少国家也严格按此来规定生态旅游的对象,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几个生态旅游发展走在前面的国家,更是把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制在“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热带丛林”等纯“自然生态”的区域.生态旅游概念传至全球后,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中国,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将自然的山山水水熏染了浓浓的文化味,自然和文化是无法分离开的,这些区域处于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光芒,以此为据,我们首次提出了中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仅只是具有“自然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还应该包括具有“和谐性”为特征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这里的“和谐性”是指人类遵循生态学规律,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形成有的是因为生产力限制顺应自然而建,如农耕文明的田园风光;有的则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所建,如中国名山、中国园林;有的则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学规律所建,如野生动植物园等.这些文化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人与自然和谐,或者说具有和谐之美的文化生态景观[2].

2.首次提出了宗教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些矛盾和冲突,已非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就能彻底解决.我们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研究中发现“香格里拉”多种宗教和平共处,香格里拉共存着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纳西族信奉的东巴教、傈僳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汉族信奉的儒教,这些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具有不同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生态观,在保护香格里拉县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一朴素的宗教生态观在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重新考虑人与自然关系时,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最好的活教材.为此,我们在对香格里拉宗教生态观的生态旅游价值认识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宗教生态旅游的新概念.宗教生态旅游与宗教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概念不同,宗教旅游是宗教信徒基于宗教信仰理念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基于宗教中的文化理念的旅游活动,而宗教生态旅游则是生态旅游者基于宗教中的生态智慧理念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通过对宗教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心灵受到冲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念得到更新,心灵得到净化,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使生态旅游景区不仅是他们生态旅游活动中“回归大自然”的物质家园,更是精神家园[3].

3.首次开发建成中国特色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实证研究中,我们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以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生态观为理论依据,从香格里拉现实的生态旅游资源现实出发,根据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多样旅游景区的市场需求,基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提炼了生态旅游的真、善、美三追求理论;基于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的基本定位,提炼了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为生态旅游者提供“身体回归”、宗教生态旅游景区为生态旅游者提供“精神回归”、民族生态旅游景区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文化回归”的三回归理论.形成了体现人类追求自然“真”谛的、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与国外生态旅游景区可以直接对接的“碧塔海自然生态旅游示范景区”,予游客“身体回归”;体现人类“善”待自然的、以我们提出的宗教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具有中国特色的“松赞林寺宗教生态旅游示范景区”,予游客“精神回归”;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的、以我们提出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具有中国特色的“霞给村民族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予游客“文化回归”.自然、宗教、民族三类生态旅游景区组成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体系”,满足游客多样的生态旅游需求.这一创新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4].二、模式创新:科研土壤上收获教学成果的新模式

基于科研的《生态旅游》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旅游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云南大学在全国最具特色和学术地位的是生态学和民族学,具有生态学和民族学的云南大学生态旅游课程组的老师,将生态学和民族学应用于云南最具旅游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的开发研究,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完成“香格里拉进行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规划”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又结出了丰硕的生态旅游课程建设硕果,创中国生态旅游教学的三个之最,即:最早在云南大学开设生态旅游课程、最早出版生态旅游教材、建设了中国目前最完备的生态旅游教材系列,创建了在大专院校的科研土壤上收获丰硕教学成果的新模式.

1.最早开设生态旅游课程.云南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的边疆大学,得益于云南省“动植物王国”和“少数民族王国”之优势,其生态学和民族学科研教学在全国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水平.1993年云南大学成立旅游系,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进行旅游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在中国基本还未出现生态旅游这一专业名词,在完成“红河州河口县旅游开发规划”,解决河口县望天树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难题时,从外文文献检索中发现“Ecotouri”这一词汇,翻译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同时关注保护和发展的“保护性旅游”和“绿色旅游”,是一种最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理念.这一概念为规划组解决河口望天树林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难题找到了方向,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云南省河口县热带生态旅游景观开发研究”学术论文[5].1994年12月,中国首届生态旅游论坛在西双版纳召开,云南大学的杨桂华在大会上交流了这一论文.这次论坛使刚从生态学转入旅游学的杨桂华受到鼓励,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专长确定为生态旅游.在进行大量的生态旅游文献研究和实际开发研究积累的基础上,1995年8月为云南大学旅游系1993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了“生态旅游”课程,云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家开设生态旅游课程的院校.

2.最早出版生态旅游教材.《生态旅游》课程开设后,一直没有正式的教材,但是很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云南省九.五技攻关项目”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的案例分析不仅在云南大学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还到与旅游相关的部门讲座,1997年课程扩大到全校作为大学生素质课程来讲授,随着课程讲授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大,亟需一本正式的《生态旅游》教材.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研究”中形成的研究创新点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生态旅游》教学,逐渐充实的生态旅游讲稿,组织编写了《生态旅游》研究型教材,2000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生态旅游》教材.中国景观生态学会会长肖笃宁研究员为该书作序,序言中写道“此书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研究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大学生态所杨一光教授在《思想战线》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生态旅游》评介”的书评中写道:这是我国第一本生态旅游领域理论研究的著作,是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用于课堂教学的第一本生态旅游教材[6].作为教材,由于其“观点新颖、系统性强、实用性与可读性、资料丰富”[7]的特点,2002年10月,《生态旅游》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3.建成中国最完整的生态旅游教材体系.《生态旅游》作为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速的课程,仅靠一本自己在国内编写的《生态旅游》指定教材难于满足全国各地教学的需要.课程组在生态旅游研究和规划的基础上,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生态旅游论文.这些科研成果为云南大学生态旅游课程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七类(本)系列生态旅游参考教材,与《生态旅游》指定教材一起构建了当前在中国最为完善的生态旅游系列教材.其中“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研究成果转化成《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指南丛书》[3]指南性教材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4]参考教材;为了满足大众对生态旅游的了解需求,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合作,将国外基本生态旅游书籍翻译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梳理,形成《生态旅游绿色实践》[8]科普教材;为了让中国学生更多了解国外生态旅游,课程组翻译出版国外的《生态旅游》[9]翻译教材,同时翻译出版的《生态旅游案例研究》[10]案例教材;在大量的农家乐培训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农家乐经营手册》[11]培训教材;在面向国内受邀到省部及东南亚邻国进行生态旅游讲座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云南生态旅游》[12]地方性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创建了科研土壤孕育中国最完整的生态旅游系列教材的模式,也是当前我国最完整的生态旅游教材体系.

三、课程建设:建成五维一体《生态旅游》课程体系

生态旅游是一个新理念,其环境教育特点决定了课程的目标和更为广阔的受众课堂;其走进自然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使用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最好的课堂讲授的最佳途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科研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为了将生态旅游最新理念传达给需要生态旅游知识的人群,针对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目标定位、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案例建设和教学方法诸多方面建成五维一体《生态旅游》课程体系.

1.一维:怎么写作国家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的产物.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的最大功能就是环境教育,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愉娱过程中唤醒了环境保护意识.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旅游课程无疑给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通过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自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得到协调、均衡和全面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现代生态旅游活动及其意义.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课程定位为: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之理、生态文明之境、生态旅游之美融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和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素质,怎么写作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2.二维:拓展国内外课堂.生态旅游的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发展等理念,决定了不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生态旅游知识,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也需要;不仅学生需要,相关的旅游决策、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怎么写作以及广大民众均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生态旅游》课程组不断拓展课堂范围,走出旅游管理专业、走出校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不断拓展课堂的范围.《生态旅游》课程最早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随着课程的成熟,不少其他专业的同学来旁听,在云南大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这门课程,学校建议我们在云南大学开设这一课程,定位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全校性选修课,《生态旅游》课程第一次走出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全校的课程,至今《生态旅游》课程毕竟为旅游管理专业授课,也为云南大学全校大学生上课.云南省是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省份之一,世界旅游组织在为云南省做旅游规划时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发展生态旅游.课程组的老师在完成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研究之后,受省内相关部门、地州的邀请,走出校门,为旅游决策的领导、旅游管理人员、旅游规划人员、旅游怎么写作人员讲授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云南省在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一个难解之谜,即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为这一难题,云南旅游界的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新,将世界成熟的、集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引入云南,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课程组参加国家公园建设的老师受国家林业局、国家水利部、其他省及老挝、越南等国相关部门的邀请,走向全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案例讲座.

3.三维:解决实践教学难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大自然,决定了其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仅由授课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实践体验,为此,生态旅游课程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两个难题:难题之一,高校办学经费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我们采用了带出去的办法,与景区或乡镇合作建立生态旅游实习基地,利用节检测日时间,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实地考察实习;利用寒暑检测较长的实践,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定岗实习;每次实习活动的安排,指导老师都与专业导游和景区管理人员对考察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计划、把学生分为小组,设置学生骨干为组长,景区管理人员、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使学生在野外考察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难题之二,作为全校选修课程,每期的学生人多,且若选课学生太多还得开两个班,来自不同专业学生,人数多达上百人,其实习就更难组织,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我们邀请云南登山协会和山野旅行社的专业户外导游与学生展开交流,介绍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观念、态度和行为特征,传授户外活动的基本知识,逐步树立学生的生态观念,鼓励学生走进自然、热爱自然,并掌握基础的野外生活技能.邀请景区老总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交流.实现3个教学目标,第一,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第二,使学生了解旅游景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第三,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景区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发展计划.邀请云南旅游局、云南省环保厅、云南省林业厅等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给学生开讲座,探讨云南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云南省生态旅游行业管理者的行政管理视角,并了解云南省生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四维:建设“三横三纵”案例库.生态旅游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仅讲理论是难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现实中生态旅游问题带进课堂,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一具体的案例进行互动分析,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尤其需要鲜活的案例,为此,我们在生态旅游课程建设中进行了“三横三纵”系统的案例建设.所谓“三横”,就是在空间的国外、国内、省内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库建设,解决生态旅游课程需要“大量案例”的要求.我们翻译出版了国外的《生态旅游案例研究》,将国内和云南省生态旅游经典案例编入《生态旅游》(第二版)教材中,同时还时时跟踪生态旅游发展动态,将他人的生态旅游实践引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所谓“三纵”,就是在时间纵轴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时段进行案例库建设,解决生态旅游课程需要“鲜活案例”的要求.在生态旅游教学中,我们将自己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课堂讲授,将老师自己在“昨天”的国内外生态旅游实地考察,如美国国家公园、肯尼亚马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等鲜活感受做成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将老师“今天”正在进行的生态旅游研究和规划搬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规划中一些难点和创新点,在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尤其在旅游规划的形象策划和产品规划方面,学生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基于他们的需求与生态旅游理论结合起来,为我们的规划提供的新的视角,学生也在老师的肯定中增加了学习生态旅游兴趣,有的学生毕业后改专业从事生态旅游相关工作;在课程上的案例分析中,师生也对“明天”未来的生态旅游可预见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形成一些典型的生态旅游展望案例.

5.五维:采用五结合教学方法.生态旅游在进行课程建设中不是单纯地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在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融合,采用了五个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其一、科研内容和课堂讲授相结合.课程组近年来承担的几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而且研究主题都是环境保护.课程组在生态旅游的讲授过程中,能够有效把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生态效率、旅游生态补偿等国家基金的科学命题,采用图片、卡通、对比的方法和方式,使学生能把旅游问题科学化,科学问题趣味化.其二、课程教学与热点问题讲授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地引入环保方面的热点问题,诸如低碳生活、食物安全等鲜活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态旅游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与环保的息息相关,从而喜欢生态旅游这一课程,注重环境保护和关爱地球.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把生态旅游与云南的紫茎泽兰等生物入侵、云南跨境生态安全、怒江电站建设等事件结合起来,课程讲授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其三、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借助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此外,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使授课内容屡讲屡新.关注实践、结合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断地推陈出新,结合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最新的生态旅游案例,将有关知识点讲透、讲活,使学生能够切实感知生态旅游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其四、在生态旅游的教学中将案例教学与系统讲授结合起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章节教学内容,复印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增强其认知能力.对于具体的理论问题尽量具体化、形象化,避免笼统地说教.不管是基本的概念还是发展现状,都尽可能地举出实例,帮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其五、传统交流方式与电子交流方式相结合.课程组在不断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网络设施步伐,提高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效率,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进入学校教学网站,浏览和下载教学大纲、讲义要点、参考书目、复习资料与思考题等内容,开展自主性的学习,并与教师进行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