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点赞:6314 浏览:19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工业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创新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鉴于此,以培养宽厚而坚实基础并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为理念,着重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集成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能源发展绿色化以及资源利用循环化特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特色.本文重点研究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问题.

关 键 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65-02

人类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国家之间对人才的竞争.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向全社会明确提出,核心的、重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所依赖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乃是发展的基石.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规划提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需要也不断增长,高等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一、现有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相对滞后.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和教育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大多数高校工业工程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仍然是基础工业工程范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还在摸索之中,因此,需要明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业工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强.工业工程专业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的内容并涵盖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学科领域之间边界明显、不同领域间相互融合不足.缺乏学科基础知识导致工业工程人才难以有所创新,不能满足新发展形势下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3.教学模式单一.目前,高校工业工程课程大都采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教师的讲授学习,考试也是知识的再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足;教学过程未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虽然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了工程实践等实践课程,但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达到保质保量的教育成果,原因是把实践看作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附庸,没有真正将人才放到企业中训练和实践,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需求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并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具有技术创新集成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能源发展绿色化以及资源利用循环化的重要特征.

1.技术创新集成化: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技术的战略联盟方向发展,通过跨产业、跨行业、跨企业间的高密度合作,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堡垒,满足产品超高技术的要求.

2.生产制造智能化:强调以智能化与信息技术集成方法有效整合资源、驱动生产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区别于传统产业以化石能源能量向机械能量转换,而是以智能化为强大动力进行生产驱动,使生产制造智能化.

3.能源发展绿色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减少碳排放,减少各类污染,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4.资源利用循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将改变传统产业“资源—产品—废品”的简单线性生产方式,而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涉及研发、制造、物流、营销、消费、再生资源回收等产业全过程.

(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能力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与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培育出具有创新理念和综合能力的新型工业工程人才.

1.既有良好的工业工程专业技能,又有综合学科知识.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秀的工业工程人才;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要求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拥有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再制造等体现综合学科知识的能力.

2.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与灵活的管理技巧.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现代管理意识.

3.具有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在知识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信息社会时代,对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面向“合格能力+拓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以“合格能力+拓展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合格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夯实工业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拓展能力”要求工业工程人才掌握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学、能源循环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具有较强人际交往、团体协作、表达和组织能力等全面、综合能力.

2.“2+2+2”学制与“1+X”课程培养模式.学术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工业工程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坚持大类招生,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做事的专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的弊端,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建立与大类招生相对应、依托研究生深入教育的“2+2+2”的学制模式.其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大类基础课;第二个两年用于专业课程方向的学习和巩固;最后两年为研究生阶段,用于深入研究所学领域.与学制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1+X”的课程模式,“1”指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X”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工业工程课程.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完善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实践融入工业工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业工程人才,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认知规律,从基本实践到综合实践再到创新实践,层层递进,通过夯实理论基础、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仿真实践,逐步提高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零距离”对接,构建一个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仿真实验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并怎么写作于专业建设,旨在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备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所学工具和方法的能力以及从事该领域所需的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的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工业工程人才.

2.实践活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零距离”对接.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内和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走出去”,延伸到直接接触创新技术前沿研究和工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企业中.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孵化器”,结合“1+X”的课程体系及“2+2+2”学制模式,将“产学研”与“人才孵化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企业及产业“零距离”对接.

式研究”(HE4081);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YB10-18);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2ZLZLZF08000):科技支撑引领天津市工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苑清敏(1965-),女,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循环经济,现代工业工程;赖瑾慕(1989-)女,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杨蕊(1987-)女,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