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

点赞:15017 浏览:615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对沈阳地区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进行了调研分析,由统计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同学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就业现状了解不够.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中,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04-02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成了最大的挑战.

一、驻沈高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现状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我们深入各高校,进行了全面调研.本次调研包括沈阳地区的五所工科院校,即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及沈阳工业大学.根据学生入学年份按照3∶3∶2∶2的比例,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2.2%,17.8%.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数据表明,有不少于30%的同学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社会的就业法则;有近40%的同学认为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同时还有15%的同学对此忧心忡忡,面对就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感到前途“无亮”.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能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同学对自主择业和如何择业存在困惑.在就业前途方面优先考虑的因素,“职位发展前景”“能否学到技能及管理经验”“检测期等福利保障”占到了前三位,而“薪金”则位于最后一位.结果表明:面对就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成熟、理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就业取向的调查.面对就业选择这一问题,有将近40%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以期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近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同学占到28.4%;“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占19.8%;仍有12.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趋向不能定位.

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对薪酬的期望.在就业岗位影响因素的排序问题上,有57.0%的同学把“自己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放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位置上.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此项.就业第一年的期望薪酬:选择“2000~2500元/月”的为46.8%,“2500~3000元/月”的为32.2%,“3000~4000元/月”的为17.5%,“4000元/月以上”的为3.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理想中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


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只有3%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这充分说明,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的课堂教育有缺失的部分.在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校园招聘会”的占38.3%.可见,“校园招聘会”成为毕业生就业最受欢迎的求职渠道,而其余几种求职方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尤其是“网络求职”已超越其他求职方式,跃居第二位,这也反映了毕业生求职的途径开始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既有工作岗位自身特点方面的,也有客观形势的制约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占了一定比例,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学校就业指导滞后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放在了大三下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此时,大部分同学已开始就业,而无法专心对待就业指导,导致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学习,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心理问题.

3.大学生本身的自我认知问题.本次调查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中,30.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3.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模糊的规划,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缺乏职业的方向性;有26.3%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这表明:受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缺乏理性,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长,导致求职受挫折,就业不顺利产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使之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检测以“集中社会实践”和“分散社会实践”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挑战杯”等科技类科技竞赛、专业调查等确立主题和实践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并通过广泛、实效、有针对性的社会实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之形成就业优越意识.建立健全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入学后即能接触到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自主创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指导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要求指导人员遵照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及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缩小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尽快地适应职业角色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心理障碍,增强抗压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去,使大学生能积极地自谋职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3.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己,使之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困难.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好观念,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就业方式使学生选择就业的必经之路,就业方式的选择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将就业价值取向作为工作的首要切入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