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普的重要意义

点赞:29497 浏览:1342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前教育对于推动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社会公平与和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双语教学有效开展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等意义重大,应加大普及力度.

关 键 词: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81-02

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人的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而且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城乡发展差距显著,广大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则显著低于农村平均水平.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儿童毛入学率为55.6%,农村平均仅为35.6%,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孩子无园可上[2].由此可见,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作为今后教育工作重点中的“重点”.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普的重要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普及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有助于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脱贫致富

首先,国家投资学前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关于学前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研究表明,幼儿教育是投资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可使人均GDP提高0.36~0.58个百分点[3].高瞻-佩里幼儿教育项目的研究显示,对幼儿教育每投入1美元,投资回报在幼儿成长到40岁时可高达17.07美元,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4].

除了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外,普及学前教育还可以通过提高就业比重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学前教育的普及需要大批的幼儿教师和保育人员,而据全国人大常委庞丽娟教授指出,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超十万,填补这一巨大的缺口意味着需要增设大量的幼儿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普及将妇女从留在家中养育孩子的境况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工作,接受继续教育进而改进劳动技能,以便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由此可见,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势在必行.


其次,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减少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对美国贫困黑人儿童的追踪比较研究表明,幼儿期接受过学前教育者与没有接受者在40岁时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前者的就业率为76%,平均收入为20800美元,后者就业率为62%,平均收入15300美元[5].该研究启示我们,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普及学前教育,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推动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积极效应.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一是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幼儿园数量严重匮乏和学前教育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庞大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群体的形成与其不利的成长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都需要通过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来予以缓解和解决.

首先,普及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随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村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正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却极少,幼儿入园不便,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据调查,武陵山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宜都市现有幼儿园46家,其中,公办幼儿园1家,民办幼儿园45家”[6];方圆40公里山区的131个孩子就读一家简陋的私人幼儿园,有的孩子每天早上5点多就上了车,而晚上7点钟校车还穿梭在乡村公路上送幼儿们回家[7].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较低发展水平与广大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在量与质上的双重需求极不协调,迫切需要发展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予以缓解.

其次,普及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具有补偿功能.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幼儿达到了1585万人;2008年,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幼儿约1569万人[8].留守幼儿大多接受的是祖辈和亲友监护,研究发现,这些监护类型对留守幼儿的心理、生活、学习和沟通方面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这部分农村幼儿的安全、基本营养也难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这种生存状况使他们急需通过接受有质量的幼儿园教育来改善和补偿其不利处境.

三、普及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引领和促进功能日益突显,人们日益认识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现在有不少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将民族风俗、民风等文化溶入到学前教育中,让幼儿在游戏、操作、表演等活动中学习带有浓厚地域风情的民族文化课程,了解家乡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也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为广大民族贫困地区培养民族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使民族文化不断在继承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普及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

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地区,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双语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直至目前为止,这些民族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和农牧区)双语教学的效果仍然不能达到国家预期的要求.导致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语教学未能在学前儿童中进行广泛推行和实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9]也是幼儿获得双语的重要发展阶段.而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大多位于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复杂的地形、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阻隔了这些地区与外界的频繁往来和互动,也使生活于此的幼儿缺失了同时获得双语的有效途径或进行双语学习交流的体验,这种双语学习情境的缺失迫切需要通过学前教育来予以弥补.通过游戏、共同生活中的交往与沟通、活动的参与等,幼儿不仅能够获得双语交流的机会,培养双语交流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为入学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普及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有助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于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奠基性作用.优质的生源是提升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开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系统、规范、有组织的活动,发展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能力、操作能力、参与活动的能力等,从“源头”上为基础教育不断输送良好的生源和“活水”,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