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点赞:13005 浏览:571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用大篇幅阐述农业问题.农业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业问题被全社会关注,自然也受到历年地理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农业考题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历来所占分值较大,考查角度多维,考查内容丰富,考查形式多样,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考题例析

例1(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19~20题,双选)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2)题.

(1)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A.洪泽湖周边地区

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

D.沿海地区

(2)“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A.山地易排水

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

D.山地云雾多

【解析】本组题涉及的考点为农业的区位因素,具体考查茶树生长的区位条件.

(1)读图1可知,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条件是“年均温15~25℃”、降水条件是“年降水量1000~2000mm”,对照图2可以看出符合“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

(2)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丘陵地带多地形雨,易形成云雾,利于茶树生长.另外,丘陵地区地表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并且丘陵地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好.


【答案】(1)BC(2)AD

例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11题)图3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区位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根据图示岛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该岛终年受西风的影响,多阴雨天气,热量不足,光照较差,不适宜农作物成熟,但适合牧草的生长,所以适宜发展畜牧业.水田农业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迁移农业和种植园农业多分布在热带地区.

【答案】D

例3(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图4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解答本题,学生一方面要明确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科技、资金、交通、政策、地价等,另一方面要根据本题的图文信息(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图例信息中获取)逐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二、考点归纳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4.农业区位的选择

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应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地形特征,然后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例如:甜菜适宜种植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适宜种植在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适宜种植在暖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要考虑地价的高低、农产品的产值、农业需水量、农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等.例如,花卉生产因产值高、需水量大,适宜布局在邻近城镇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5.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

在评价某地农业区位条件时,学生要综合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要素.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的基础上,再分析有利条件(如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惠农政策等)和不利条件(如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等).

三、命题预测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高考试题的呈现多以现实情境的图文资料为主,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等,并且这些仍然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此外,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关注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其发展;了解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领会“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等,加强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联系;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四、强化训练

(原创)2014年8月21日至22日,国家主席对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2日,蒙古国总统邀请夫妇前往乌兰巴托市郊观看那达慕,并向夫妇赠送了两匹蒙古马.据此回答1~3题.

1.图5所示农业景观中,最有可能是随行记者在蒙古国拍摄的是()2.蒙古国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沙化

B.土地酸化

C.土壤污染

D.水土流失

3.蒙古国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项目最有可能是()

A.水稻种植

B.橡胶栽培

C.海产品养殖

D.畜种培育

(改编)图6是中国农业“十二五”规划中“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读图回答4~5题.

4.制约东北平原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热量、水源、水旱灾害

B.水源、光照、土壤

C.土壤、水源、光照

D.热量、土壤、光照

5.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面积

D.渭河平原主产区要扩大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

(改编)图7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相比,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据此回答6~7题.

6.“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①光照②热量③水源④土壤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改编)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因类型丰富而远销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区.读图8,回答8~9题.

8.云南省蔬菜品种丰富,主要得益于()

A.光热充足

B.地形复杂

C.降水丰沛

D.土壤肥沃

9.每年春节前,新加坡超市的蔬菜三分之一来自云南,一半来自泰国和越南.与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抢占新加坡蔬菜市场的最大优势是()

A.地价低廉

B.技术先进

C.品种丰富

D.运输成本低

10.(改编)读我国东南某区域地形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有哪些?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农业部门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近年来,该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试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

(3)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与解析】

1.B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广布,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本题背景材料中有提示语“内陆国”“蒙古马”.图中A为栽培水稻,C为收获香蕉,D为收摘苹果.

2.A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植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或荒漠化.

3.D蒙古国气候干旱、位于温带、深居内陆,故A、B、C选项错误.两国均有大面积的温带草原,畜牧业发展具备合作条件.

4.A东北平原主产区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甘肃新疆主产区因位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不足;长江流域主产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多水旱灾害.

5.B黄淮海平原主产区缺水严重,而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故A项错误;华南主产区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故B项正确;河套灌区尽管有黄河水灌溉,但因降水稀少,缺水现象仍然严重,故C项错误;渭河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小麦生长,故D项错误.

6.B“蓄水菜棚”不仅能循环利用水分,而且具有温室效应,起到保温作用.

7.B根据题意,“蓄水菜棚”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资源和水资源.

8.B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农作物品种的丰富程度与自然条件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云南省地形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自然条件差异大,有利于多种蔬菜的生长.

9.D与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距离新加坡近,运输成本低,蔬菜低.

10.(1)农业部门: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等.东部沿海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其有利自然条件是: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壤较肥沃.

(2)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占用耕地多;农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3)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