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作用

点赞:16180 浏览:704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对改革培训模式、改进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存在《意见》中指出的突出问题,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小学校是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和实践的主要场所,是培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确保按需培训、贴近教学、提高教学绩效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加强中小学校的作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中小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培训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83-03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缺乏实效、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增强培训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设培训公共怎么写作平台、规范培训管理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1]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样存在《意见》中指出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很多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并没有明显的改进,培训满意度调查中高达65.3%的教师对培训不满意(包含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两个选项).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加强中小学校的作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对于确保按需培训、贴近教学、提高实效等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一、《意见》的新精神与新要求

1.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个性化为目标,将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目的.切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培训管理机构、中小学校及培训教师共同参与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以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将受训教师置身于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似的培训环境中,开展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的技能培训.

2.改变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实效.中小学教师培训要针对培训对象为教师的特点,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现场教学和课堂实践,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提供优质怎么写作的能力,培训团队中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强化学员互动参与,通过行动学习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

3.以师为本,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以师为本,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怎么写作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专业怎么写作平台,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立培训学分制度,实现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考核、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激发广大教师参训动力,提高教师参训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国家将制定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市县教师培训的专项督导,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保障经费投入,中小学校要将不低于5%的公用经费作为培训经费,并将落实培训经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二、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现代培训的第一步,是实施培训的基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95.4%的教师反映培训没有需求分析,教育技术培训只是按文件规定统一开展,缺乏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更没有对教师已有的水平及学习风格、类型进行训前分析,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在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针对性调查中,选择“不好”的有263人,占总样本的44.5%,关于培训实践性的调查中,有291人选择“不好”,占总样本的49.2%.

2.培训模式单一.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仍然以传统的面授法为主,占总样本的91.2%,将网络与面授等结合使用的则只有43.7%.而在培训需求调查中,68.5%的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模式是将面授、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主讲教师仍采用“讲授-接受”的传统方法,不能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案例提高培训效率,缺乏师生活动和小组研讨,使得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理论和技能不能有效结合,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调查统计发现,有60.1%的教师认为培训后没有得到继续支持,另有29.1%的教师认为很少得到训后支持.由于训后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缺乏良好的培训迁移氛围,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培训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到教育教学中.许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添置,忽视软件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教师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调查统计中,只有9.7%的教师反映使用计算机不方便,而反映学校教学资源库没有或很少的则高达81.6%.在个别访谈中有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办法,不能通过开展持续培训、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教学实绩.

4.培训管理不到位.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及各地“项目办”是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项目办”名义上由教育人事、师资、电教等部门及技术专家、培训机构等组成,但往往却是直接委托培训机构组织管理、开展培训工作.中小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要场所、中小学教师最直接的管理机构、教育技术培训的受益者,实际上却被排除在培训组织之外.中小学校只是作为培训文件的传递者,不参与具体的培训过程,成为培训的旁观者.调查统计发现,83.6%的教师反映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访谈发现,有些学校领导把培训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是评职称的需要.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对技能培训的评价最终只体现在一张合格证书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了拿证书,评职称的事情,考试需要考的就讲,考试不考的就不讲,培训围着考试转,能力培训成了考试辅导.

三、加强中小学校作用的意义

1.宣传《意见》精神,落实《意见》要求的需要.《意见》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确定、培训模式、培训资源、培训考核、培训经费等方面对中小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执行者,又是宣传《意见》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帮助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尽快领会《意见》精神的主要力量,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中小学校的作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也是《意见》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2.强化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的需要.现代培训理论认为,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培训之前,对被培训者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使培训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统计发现,95.4%的教师反映培训前没有需求分析,44.5%的教师反映培训没有针对性.《意见》明确要求要“增强培训针对性,实行培训需求分析,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中小学校是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主要场所、中小学教师最直接的管理机构,不仅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也知晓学校的资源配备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中小学校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真实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贴近教学实际.通过将培训过程性评价、受训教师的具体表现等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评价结果查找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以重新修订培训,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继的校本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以师为本,提高教师参训动力的需要.培训的具体效果如何,最终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适,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存在哪些不足等等都需要通过中小学校来检验反馈.缺乏中小学校的参与,教师的培训表现不能有效反馈到中小学校,而培训机构自身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导致一些本来就抱着应付心理的受训教师更加无心参加培训,迟到、早退、旷课的显现屡见不鲜.中小学校参与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培训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依据培训评价结果,通过合理安排受训教师的岗位、职务,兑现奖励、报销费用等措施,提高受训教师学习与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周围的教师,调动其他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提高培训实效的需要.对于受训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也就是将教育技术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应用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绩效,除非学习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工作绩效,否则它对于组织来说是没有价值的.[2]

Holton的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认为迁移动机、迁移设计和迁移气氛等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除迁移设计主要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外,其余2个因素主要受到中小学校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对受训教师回到中小学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3]学校对教育技术培训及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中小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发挥学校的作用,获得学校的支持,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四、强化中小学校作用的具体措施

1.根据《意见》精神,成立由中小学校参与的基层培训组织.市、县(区)等基层培训组织机构直接面向中小学教师,其组成人员除了包括电教、师资、人事、考试等部门外,还应该增加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优校长及熟悉中小学现状的一线优秀教师,健全培训组织机构,以增强中小学校的影响力,形成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调动中小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及时反馈信息,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为教师的后继培训与应用及时提供持续支持,促进培训成果转化,还应在中小学建立校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小组,各中小学校长担任组长,教务、电教、总务及优秀教师等为组员,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并指导实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外聘部分专家,指导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2.把教育技术培训纳入考核体系.目前对中小学的考核评比多关注考试成绩及学校的软硬件配置,而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数量和质量则很少提及,造成学校对软硬件配置及考试成绩比较在意,而不注重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应用.

我们应依据《意见》要求,把教育技术培训纳入考核体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验收和教育信息化评优评先工作,抛弃只注意硬件指标,忽视软件资源及实际应用情况的做法,不仅检查学校的软硬件配置,还要重点检查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常规调研制度和专项督导政策,将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及培训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督导考核中,把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评价列为考核、督导的重要指标,进行长期跟踪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应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倾斜教育信息化经费拨款,改变依据学校规模和级别拨付财政资金的传统方式,将财政补助以奖金的形式拨款,考核评估成绩好的可能就多给你,成绩不好的可能就不给你.对考核评估成绩效果较差的学校,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并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通过这种杠杆,提高中小学校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使中小学校在认识上、组织上、人员、资金及设备调配上,更好地为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怎么写作,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3.设立教育技术绩效工资.虽然中小学校早已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但是除极端情况外还没有教师被解聘的现象,教师实际上仍然是“铁饭碗”,中小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实行“一费制”以后,中小学校没有了额外的资金来源,缺乏相应的“财权”,导致中小学校缺乏有力的管理抓手.

自2012年1月在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其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在项目设置上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主任津贴、一线骨干教师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奖励等项目,也可自主设立其他项目.[4]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完全可以设立教育技术绩效工资,根据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的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这样,不仅可以给中小学一个抓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方向,指出的经验与要求恰是教育技术培训迫切需要的,对于指导即将开展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学校作用,是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贯彻落实《意见》的有效措施,也是《意见》得以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完善基层培训机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教育技术绩效考核与奖励,实行教育技术绩效工资,明确中小学校的权利与责任,充分调动中小学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升培训质量,提高教学绩效.

中小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技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