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

点赞:26855 浏览:1206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直观反映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实现大发展,必须改变与市场脱节的现状,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上办出特色.

关 键 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

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和体系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和师资专业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练习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这些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专业课程内容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技术结合, 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实现职业学校育人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

课程设置是教育环节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改革都将对中职学校教育发生深远的影响.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理念、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每一转变也都会影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的变化.因此,洞察当前世界各国技能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改革趋势,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国内外先进的技能教育融入到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去,将能良性地促进中职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纵观中职教育课程的演绎历程,“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素质培养”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认识过程,也是中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

“学科教育”是以该学科的发展经历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计划,它以该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未来前景为基础,从理论和概念入手、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的教学模式,突出理论性教育和逻辑演译.

“技能训练”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体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而设置课程,即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它以某一社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的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它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技能性,并从实际到理论的反向推导教学模式,从而使用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应用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素质培养”是以完善劳动者个体的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主张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用具备必要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而且还必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职业,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素质培养”并非否定中职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实质上是包括并拓展了“技能训练”的一种较完善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考

计算机应用正飞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1)文化课程过多,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 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 导致学生就业出现问题, 如面试成功率低、与同事无法有效沟通、缺乏团队工作能力、与上司交流无合适礼节等.(2)根据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近年来, 除会计、电算化等个别专业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外, 不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显得单薄和简陋,疏于更新, 学生除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操作外, 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已无法适应各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 导致学生无法有效从业.(3)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 岗位定位不准导致课程对岗位特殊性体现不明显.课程综合性、多门相关课程的整合性不强, 无法满足要求综合能力的工种;专业名称不统一,导致理解偏差且无法落实;未能因地制宜组织岗位能力课程,等等.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足够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帮助学生形成竞争力,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应做相关准备.首先应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否定和超越的良好心态及再学习能力, 并通过学校与行业合作、参与行业实践以弥补专业实践经验的不足.针对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被动地位,改变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实效性不高的教学现状.其次,要培养与行业需要匹配的人才,学校应提供职业规划怎么写作,这可由学校独立或由学校与行业联合完成.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素养、性格偏好和深入行业总结归纳出IT 细分岗位的特点、任务、职能要求, 帮助学生制定中长期职业规划,同时提供短期的职业机会, 如实习、首次就业和跟踪怎么写作等.

三、小结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 分析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教育目前的困境是:行业认为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少.而中职学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类学生越来越多, 就业越来越难.人才对接的不畅, 说明学校对行业需求的分析和理解还有待改进和加强.综合来看, 复合型、具备大局观和系统化思路、拥有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行业愿意聘用的.各行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普遍具有较高行业认同度的核心能力, 即基本素养, 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二是岗位能力, 即通过学习掌握的具体岗位技术操作能力, 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代码编写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二) 根据需求和目标, 重构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其出发点不应是理论化精英式教育, 而应最大限度地贴近行业需要, 培养蓝领和灰领人才, 应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和职业之间的传统鸿沟, 缩短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一目标要求中职学校放弃追逐“升级”, 明确定位在行业需求的岗位人才培养上, 重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如下:(1) 细化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往认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办公室文员的观点其实很粗浅.计算机应用可分多种方向,如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等.细化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技之长”,提高对特定行业的适应性, 可以避免知识广却技能不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2) 拓展计算机专业的方向性.计算机专业方向大而广,若只考虑少数方向,会导致学生仅适应市场某一部分的局限性.为突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应朝专门化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包括应用程序和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网络应用和管理)等.(3)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开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 开拓学生从业范围,如将计算机与财务结合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将之用于相应岗位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说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职教学时间特点安排课程.

中职教学时间一般要求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行业实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完善需要结合这个时间特点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专业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安排等.遵循“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的原则,具体安排为:(1)建议每周文化课总课时为10节左右,够用即可,专业课时为20节左右.(2)宽基础、重特色的专业课程安排.第一、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第二、三学期开设专业特征课,保证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达到相应标准,也为其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基础;第三、四学期及实习阶段开设岗位能力课.(3)合理取舍安排专业课程.过多或过少的专业课程开设都是不可取的.应对特色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取舍,开设必需的基础课.行业岗位必需的课程则根据实用性取舍,一些理论性强而上岗时不是立即用到的, 就没必要开设.(4)注重安排核心课程.核心素质提高学生个性素质和修养,为其奠定良好的工作态度基础,并有助于就业、适应社会及自我发展.可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沟通与客户怎么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团队工作、职场礼仪和职业指导,课时数不宜太多, 每周两节为宜.

(作者单位: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