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

点赞:4157 浏览:133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是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过程的式样,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受具体的历史条件、国情特点和具体公民素质问题的制约,以德州学院为例,探究分析了21世纪历史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实践模式和评价模式.

关 键 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目前存在公体性不强,知行脱节,政治参与性不高,社会公德意识弱,与法制观念淡漠等问题.[1]究其原因,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的基础条件,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深远影响,更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等客观现实情况限制.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最新发展[2],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的重要创新和探索.近年来,学术界对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及教育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总体上对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例如,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教育组织模式、课程模式、学习反思模式、实践模式和评价模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尚缺乏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探索.因此,从世界公民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从中国社会文化、大学生公民群体的特殊性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具体实践,对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基本模式的构建研究很有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有多种含义,其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二是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特点的模式;三是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3]三种教育模式含义分别体现了三个层次上的教育模式,第一种是在历史发展层面上的模式;第二种是在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模式,即教育的国家模式;第三种是在具体教育实施层面上的模式,如赫尔巴特教育模式,杜威教育模式,最优化教育模式等.[4]总之,教育模式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地域、具体人群的教育问题,教育实施方案及其过程的式样.


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是: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迅速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时代,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但同时社会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依然深远,我国公体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相距国际先进水平甚远;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是:相对于世界发达水平,相对于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大学生公民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要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任务,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传承者、倡导者、引领者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与21世纪人类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培养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公民素质的教育过程的具体式样.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的一般性分析

很明显,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公民素质教育,既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我国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不同于其他国家公民教育模式.具体到某个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因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彼此亦不相同.

首先,我国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发生在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的崭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文明进步总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潮流.中国要适应和追赶世界先进文明的决心不可动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种时代要求,大学生公民群体必须具备对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认知、情感、个性品质和行为能力.

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当理性地认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且传统封建文化残余依然深厚,人们思想中“等级、特权”等潜意识,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制约着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时常呈现公体知行脱节,公共领域潜规则泛滥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要有助于大学生公民群体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在认真反思与甄别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极了解、认同、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再者,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各种成功模式,从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已呈现出“强调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参与,强调学习与调查、讨论与参与结合起来,强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不同教育途径的互动与合作”.[5]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拥有的各种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大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比较中西方文化,增加社会体验、实践和参与机会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但不同院校间拥有的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规模也存在巨大差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也使得不同层级类型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各具特色.

三、德州学院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模式

德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结合学校自身“地方性、教学型”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育目标以及本校大学生在公民基本素质存在的问题,学校制订并实施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方案,迈出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实践的第一步.德州学院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模式、实践模式、评价模式概括如下:

(一)以校为主导、系为主体的组织模式

学校以学生工作处(部)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主要领导部门,统一编制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对全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教材编制、课程建设、培训师资、实践活动和综合测评等进行统一规划、制订制度,对全校各院系的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领导、协调、督促、评价.基层院系是落实学校公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主要责任主体.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制订适合本单位各专业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一是组织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按照学校进度和要求组织公民素质教育的教学,适时开展公民素质的校园实践和社会体验等,并负责在学期末组织各班开展公民素质综合测评,并进行汇总上报.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布鲁姆认为列入教学计划的正式课程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间接、隐蔽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情境或活动.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看,隐性课程显然要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程、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是显性课程,而教师在各专业课程中体现的公民理念、职业精神,学校管理中彰显的、平等气氛,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深藏的人文底蕴,社会志愿怎么写作与人际交往中的爱心体验等,无不构成公民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

1.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显性课程群

德州学院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这些传统思政课程为骨干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学生工部组织研发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教材与课程体系,系统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明礼仪素质、网络文明等教育.传统思政课程与大学公民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显性课程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2.各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构成隐性课程群

学校把教师言行、学生活动、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群予以重视和开发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融汇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优秀公民,在专业方面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楷模,在生活方面做“诚实正直、道德高尚”的道德表率;二是学校重视在各部门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和各种活动中贯穿优秀公民素质文化的隐性教育,鼓励广大学生积极体验、实践和参与校园管理与社会事务.

(三)自主学习和反思模式

学校提倡各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时势讲座、辩论座谈”等活动,切实加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学习,甄别精华与糟粕,注重放眼世界,解放思想;注意在文化理念上寻找和反思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鼓舞信心,培养理性.

以教育系为例,2010年以来团总支利用寒暑检测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类专业中开展中西教育名著阅读与书评活动,在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学习中,增强对现代文明理念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思考与汲取,对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具有时代先进理念的未来优秀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践模式

1.学生助理制与校园管理

2009年学校试行了学生助理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保卫、党团等学校各部门的管理事务,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社会行动

学校利用党团、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围绕各专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为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影响、促进、引导其他公民的潜在行为.

(五)评价模式

学校在原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公民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每学期末,以院系学生工作小组为领导,以班级学生集体为主要评价主体,分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公民素质进行公开测评.

1.思政与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政治、法律、道德认知水平

2.各专业课程学业成绩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与职业认知水平

3.身体与心理健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身心健康素质水平

4.基础文明素质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公共文明行为水平,涉及学生日常管理的纪律、卫生、着装等方方面面

5.社会参与素质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公民的班级、校园和社会参与水平

总之,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刚刚起步,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但我们只要善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终究会构建起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成功模式,从而保证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