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三结合”协同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点赞:21098 浏览:879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从2007年起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融“院校协同、院所协同、院政协同、院地协同、院企协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关 键 词]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与示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徐福荫(1944—),男,广东广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电视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E-mail:xufy@su.edu..

一、课题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需要,自2010年开始,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因此,急需大量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标志着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问题:(1)未能很好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师范生;(2)未能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3)本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存在“重常规教育实习、轻顶岗教育实习”的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从2007年起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二、指导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协同创新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坚持协同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培养各种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借鉴与超越国外经验,创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特色专业.

2.遵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结合中国国情、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创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3.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4号)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专任教师到基础教育部门、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校进行交流实践;建立行业人员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发展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6.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与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培养,建立学生到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实践基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实习机制与考评机制.

三、实施方案

通过“提问题、搞调研、定目标、搭平台、建模式、出机制”的技术路线,有序地开展本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

1.开展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广泛调研了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导向、中小学校对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才需求,从而明确教育技术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研制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制订适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教材建设与双语教学

注意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更新,充分反映本专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内容,建设课程教材与优质资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4.搭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改革实践教学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行业等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教育实习环节,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模式.

5.改革教师的培养使用机制,提升质量

培养与引进并重,制定吸引、培养和激励人才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本特色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四、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师范生培养机制壁垒,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教育信息化部门、地方中小学校、IT企业、国外高校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范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1.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选择教育技术学科有影响的国内高校,实施校际合作计划,搭建院校协同培养平台.(1)学生交换.如派出陈虹妃等赴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接收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同学前来交换学习.(2)师资建设.合作开展师资建设.交流借鉴,如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教授互聘.(3)科研合作.就本学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合作研究、互通学术信息、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4)教材开发.联合兄弟高校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2.开展院所协同培养,吸纳教育技术学科前沿成果

加强与各类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机构合作共研,共同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2)师范生参与研究,增加师范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如与协同教育研究院、学院远程教育研究所、信息传播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给师范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

3.开展院政协同培养,支持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通过与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合作,锻炼和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例如,与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合作开展了《教育信息化促进广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与广东省中山市、肇庆市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以及广州市天河区等地教育局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

4.开展院地协同培养,支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指导一线教研.本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等教学研究,提供指导.(2)学生跟岗实践.结合用人单位需求,锻炼和培养专业人才.如通过导师带队,派遣研究生、本科生到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进行实习观察、跟岗实践等,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上岗能力和就业地区覆盖率,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5.开展院企协同培养,增强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

与IT企业、教育电视台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例如,本专业和广东省惠州市TCL集团签订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合作协议,创建创新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签订建立广东数字教育研究院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为推动广东省教育信息化进程怎么写作.

6.扩大国际交流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通过多元渠道吸取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1)专家讲学,如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部主任苗逢春博士等为本专业教师进行授课;(2)师资进修,如组织黄昌勤、穆肃、况姗芸等一批年青骨干教师赴欧美等国进修;(3)学习交换,如派出师范生分别赴韩国汉阳大学、新罗大学,美国俄亥拉荷马州中部大学、恩波利亚州大学等开展短期实践、交换学习等;(4)双语授课,如归国博士赵建华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等.

五、创建“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

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全方位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更新课程内容结构

设置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图3所示),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1)更新课程知识.综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徐福荫、胡小勇教授参与编写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把教材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徐福荫教授主编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徐福荫教授主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把实验教材内容融合进本专业课程中.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块要求,本专业相应开设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概论”等课程;结合基础教育开展机器人竞赛要求,开设了“机器人原理”等课程.(2)注重能力培养.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以“以生为本、知行并举”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3)开设人文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等.

2.“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三类型、五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平台扩展体系.建立基础教育部门、电化教育馆、电视台、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例如,与广东省中山、肇庆等地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东士丹尼电脑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动漫制作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校外学术交流的机会等.

3.“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开展“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的创新技能训练.(1)创新实验.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组织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外科研.通过导师提供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3)专业竞赛.开展大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DV作品大赛等系列专业竞赛,找出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建立课程教学与专业竞赛、创新能力培养相对接的机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4.“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优化教育实习环节

针对如何将本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有效衔接的问题,坚持时长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展“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1)科学编队.一种是统一编队,选拔优秀教师带队组织师范生成立实习队伍,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倡导异质分组,特长互补;另一种是混合编队,将本专业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师范生组队,委托实习学校全面指导,促使学科互补,形成良性循环.(2)顶岗实习.将常规教育实习拓展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如图4所示),分别与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中山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省肇庆市)、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教育部门合作,开展用一至二名本专业师范生顶替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将教师置换进行脱产培训.(3)专项训练.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要求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要求设置实习内容,通过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班主任、科研调查、校园信息化建设等专项任务,全面提升本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五个三结合”协同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5.“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从师范生入学到毕业,建立了“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导师指导.(1)专业导师.在校期间,学生以小组(4~6人)形式由院系分派导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负责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业指导和非学业帮助等.(2)实习导师.教育实习实现“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业导师兼任或其他老师担任,校外导师则由实习学校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教学骨干担任.学生在实习单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校外导师进行考核评定,再由实习学校加以确认.(3)论文导师.实行师生“一对一双向自愿选择”和“一人一题”的办法,选题来源多样化,包括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选题、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选题、师生共同协商提出选题等.

六、成果创新点

1.创建了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本专业师范生培养机制壁垒,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进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院校协同、院所协同、院政协同、院企协同、院地协同、国际交流,创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从而,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2.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全方位改革本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更新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优化教育实习环节;“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创建“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

3.创建了“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将常规教育实习拓展到“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采用统一编队和混合编队两种科学编队方式,分别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顶岗实习,设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班主任、科研调查、校园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训练实习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升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七、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深化教学改革,显著提高本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

本成果培养了一批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范生.2007年以来,学生获得113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2项国际级奖,79项国家级奖;学生就业率高,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2.成果辐射广泛,社会反响好

本成果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内、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经验交流会、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以及东西部教育技术系主任协作会议等学术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和成果推广,国内外同行对本成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J].浙江教育技术,2010,(3).

[2]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吴鹏泽,黄碧云,付俊.加强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23~27.

[3]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5):3~9.

[4]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叶力汉,胡小勇.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

[5]秦炜炜,徐福荫.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3):100~105.

[6]刘广,徐福荫.美国专业认证体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07,(7):86~90.

[7]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2~37.

[8]徐福荫.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28~32.

[9]黄慕雄,张学波.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10]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17.

[11]柴少明,赵建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