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历史学的分支

点赞:20326 浏览:940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史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目前学界对环境史的定位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分歧.本文试图通过类比环境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找出环境史所拥有的“史学特性”,并认定环境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以此定位则今后可以更好地以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开展环境史的学术研究.

【关 键 词】环境史;历史学分支;史学特性

环境史研究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新时期历史学研究最富活力和最具创新意义的领域.在所谓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旗帜下,不仅拥有丰富的个案研究成果,也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扎实的新进展,而且在方法论取向上重视国际学术界之间交流和相邻学科间的对话.不过,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环境史的研究仍然相当的“分散”、“零碎”和“不成系统”,[1]因此产生了不少争论,而其中最基础的莫过于环境史的定位问题.

关于环境史的定位问题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论,主要的分歧在于:环境史究竟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一种新的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方法或视角,亦或者是一种新的史学范式和新的通史观念.虽然对这一具体概念国内外并没有达成一致,甚至有多少学者就有多少环境史的定义,[2]但在环境史研究领域中至少拥有一个基本共识即环境史研究的是历史上人类与(非人)自然互动的关系,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的认识,也不影响笔者分析其学科的史学特性.

环境史学的史学特性,顾名思义,环境史学和历史学科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共同或者类似特性使它们可以彼此地密切联系起来.为了找出环境史的这种史学特性,本文主要从环境史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科定位,一是学科价值.

环境史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就算不能归到历史的分支学科,但作为一门“专门之学”都应该拥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者们对待这个问题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试图直接给予阐述的,如伍斯特认为环境史研究分三个层次:自然本身在过去如何被组织起来以及如何让作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个人与群体中形成的对于自然的观念、、法律、神话及其它意义结构[3],T.泰特认为,环境史学家不能把一切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环境史,要把非常丰富的文献控制在一个能够处理的范围内.环境史研究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和态度;其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从石斧到核反应堆的技术创新;第三是对生态过程的理解;第四是公众对有关环境问题的辩论、立法、政治规定及对“旧保护史”中大量文献资料的思考.只有把这些主题有序连接起来,才能全面均衡地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4].甚至有些学者为了便于操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研究主题,如台湾的刘翠溶教授建议了十个研究课题:人口与环境,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水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工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疾病与环境,性别、族群与环境,利用资源的态度与决策,人类聚落于建筑环境,GIS地理信息系统.[5]这类直接的界定方法,对于环境史研究的具体化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环境史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特点及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这些界定无疑将会被打破,我们不能指望存在这么一种可以归纳所有研究内容的清单.而另一部分学者在找出环境史的特定界域或研究环境史的学科定位时,采取的方法是类比.当然,这里所讲的类比不是针对任何学科,而是针对有些与环境史有着很大联系的一些学科.因此,笔者通过学科定位找出环境史的史学特性时,也将从此处开始.


许多学科的发展为环境史的出现储备了知识,其中主要是生态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生态学与人类学均以现存事实为研究对象,环境史学重点研究的是历史纵深的问题;考古学和古生物学为我们长时段地考察环境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和古今对比强烈的历史信息,环境史学在资料来源和时空范围,都比考古学要广泛的多[6];地理学着重于研究空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研究地域系统为基础的,环境史研究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具体的人、人群和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环境史解释我们如何到达今日的地步?我们现在的生活的环境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环境史探讨并描述生物物理环境(biophysicalenvironment)过去的状态,探讨人类对非人类环境的影响,及其间之关系,[7]也就是说环境史拥有着历史叙事所不可回避的因果性.

环境史所用的概念和术语有许多是历史地理学家所熟悉的,这就使得分辨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是一件复杂的事,但两者之间的学科理论基础、学科价值是有区别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地理学,环境史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而且历史地理学主要着眼的是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历史空间的“陈列”,着重对“地景”和“外观”进行时空描述和分析,也就是说这里的环境主要还是以一种背景存在,环境史的目的是将生态环境作为能动的角色进入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也就是“自然进入历史,人类回归自然”[8].同时就学科价值而言,环境史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该更具功利性.上世纪环境史的兴起也主要是环保运动推动产生的,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等,是环境史兴起的直接动力.那么作为一门学科,环境史的学科价值也体现在它现实价值方面,环境史是以反思人类历史上与自然的互动,从而找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相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描述和分析世界,环境史从一开始就偏向以史为鉴的能动的改造世界.

由上述类比,我们可以得到环境史的史学特性主要有:

第一,存在形式的过去性.环境史研究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这种互动的事实,它不能重演.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

第二,史料的重视与处理方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环境史的研究也重视史料的作用,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和强调“以史为鉴”的思维.第三,学科之间的交融性.也许以往的历史是比较单一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又经过年鉴学派的洗礼,历史学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通过之前的类比,就可以看出环境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它虽然不是大杂烩,但确实拉近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所有学科都和环境史有着不同的联系.

第四,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其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认知其所涉及的知识时,也应该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这种互动关系,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

环境史:历史学的分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认知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首先,就整体性而言.环境史研究的人与自然,都应该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人类与环境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学习环境史时,也应向学习历史一样要扩大视野,把这种互动放到整个历史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其发展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其次,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环境本身,人与人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环境史研究对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再次,发展性.环境史研究的人与自然本身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环境史的学科价值也是为了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应该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互动关系、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怎么写作于现实和未来.

环境史的史学特点可能远不止上面所列,但从这些特点,我们足以对环境史进行定位,即环境史的研究应该划分到历史研究,环境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作为历史学分支的环境史,我们可以以历史学的研究方式、方法去对待它,也就是说可以运用历史学的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来展开环境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1.

[2]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与美国环境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4).

[3]DonaldWorster.DoingEnvironmentalHistory[M].Cambridge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293.

[4]T.W.Tate.Problemsofdefinitioninenvironmentalhistory[J].AmericanHistoricalAssociationNewsletter,1981:8-10.

[5]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王利华.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J].学术研究,2006,(9).

[7]StephenDovers.AustralianEnvironmentalHisto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3-4.

[8]李根蟠.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J].南开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陈涛(1988—),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