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三重结构

点赞:5007 浏览:187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大学读中文系的时候,对沈从文没有印象.那个时候,文学史还是按照左派传统编写的,对政治右倾的作家不是被屏避,就是作为批判的靶子.参加工作后,忽然发现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作家.他们披着历史的烟尘,横空出世,光芒万丈,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学的浪潮.在这群作家里面,除了钱钟书、张爱玲、徐志摩等之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边城》篇幅不长,名气却非常之大.可以这样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的不朽地位.可是,《边城》好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沈从文写《边城》的时候,语言已经走向成熟.但是,这种语言尽管独特,仍不免生涩.不怕别人笑话,读第一遍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后来一点一点琢磨,才把一句句冰冻的文字融化.情节呢?也说不上曲折离奇,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以致于觉得《边城》不像小说,更像一篇诗化的散文.那么,《边城》到底靠什么征服了读者呢?

要想了解《边城》的奥秘,就必须了解《边城》的三重结构.

走进《边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结构.在第一重结构里,人物是翠翠,核心是爱情.的确,大部分读者欣赏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爱情.什么是翠翠式的爱情呢?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腐蚀下的现代社会,翠翠式的爱情已经像原始生态一样越来越稀少.现在,爱情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借口.有时候,是的借口;有时候,是利益的借口.就像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样,现在也已经很难找到翠翠式的绿色的爱情.但是,越是稀少,越是渴望.越是稀有的东西,就越是珍贵.所以,翠翠那种完全天然的不被污染的绿情就特别令现代人向往.在《边城》里面,翠翠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读完《边城》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可爱的翠翠在脑海里就再也挥之不去.给文学画廊增添一个永恒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所以,《边城》也因此而成为经典.


也许,大部分读者到此就打道回府了.但是,这仅仅是《边城》的第一重结构.继续向前走,就看到了《边城》的第二重结构.那些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读者,会对《边城》里面翠翠的生活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的确,沈从文在《边城》里,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笔墨描绘了淳朴的湘西.沈从文在湘西出生,成长.在湘西的时候,他生活得也许并不快乐.但是,当他来到北京,来到喧哗的城市的时候,这个灵魂上打着太深湘西烙印的乡野之人就陷入了痛苦.没到过城市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农村,没到过农村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城市.当沈从文在《边城》把淳朴的湘西像化石一样挖掘出来之后,被所谓的文明熏陶得心灵扭曲的现代人忽然发现了自己的丑陋.于是,他们开始向往.于是,《边城》就成了他们流浪的灵魂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边城》还有第三重结构.这个第三重结构,在《边城》无处不在,同时,又埋藏很深.当你沿着文学的羊肠小道在湘西的群山中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就会遇见一座哲学的高峰.在这个哲学的高峰上,隐藏着古今中外哲学和宗教的全部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就是死亡.这也是沈从文最深刻的地方.沈从文说过:爱与死为邻.在《边城》,只要有爱的地方,就有死亡的影子.翠翠的父亲因为爱而死,翠翠的母亲因为爱而死,爷爷最担心的事情是翠翠像妈妈一样为爱而死,翠翠为了爷爷的爱幻想着自己去死,天保大老因为爱翠翠也爱弟弟而死,傩送二老因为爱翠翠也爱哥哥而体验着死.小说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很多人记住了这句话,却不知道为什么记住了这句话.在这句话里,渗透着的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那个执着的死亡意识.死亡给人一个爱的天堂,同时,也让人更加明白生的意义.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也许是一个更加伟大的真理:“未知死,焉知生?”生命如诗,死亡是一个个斑斓的文字;生命如歌,死亡是一座座华丽的舞台;生命如彩虹,死亡是经历风雨的蓝天;生命如兰舟,死亡是承受一切的大海.

《边城》的三重结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作者单位:濮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