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中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与提升机制

点赞:29581 浏览:1331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育是学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不高.探究造成现今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有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材形式单一以及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强化班干部的职责;国家应加大网络的监管;构建立体德育网络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继续教育;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Z)08—006—02

道德是一种为经济关系规定的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在人的观念、关系、行为之中,存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领域,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但近些年来,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差,却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质上就是指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造成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大的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高校自身德育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高校继续教育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

(一)重“教书”轻“育人”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讲,其主要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但教学活动并不是办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一个手段,学校的最终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育人.但当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只强调“教书”而不重视“育人”,只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就不关心,或只是流于形式.在这种理论之下,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是个危险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则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大.

此外在很多高校,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德育是德育部门、德育教师的事,德育通过学校开设的“实体德育学科”来完成,而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员、其他课程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学校的德育与智育严重的分离现象.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是影响德育实效性差的又一直接因素.有些学校虽然使用了多媒体和课件,但课件也等同于简化的教材.并且教学的活动全部是由教师掌控着,而学生只是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任何想法和观点在当前的教学中没有给其任何途径去表达.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乐意和教师去交流.当他们对教材上的理论有的并不认同甚至对教师的一些观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一些方式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而当前德育教学环境是非常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

(三)德育教材单一

而就目前现状看,我国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承载的,从这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国德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并且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道德教材内容空洞、老化.而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3G时代,学生现在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到很多最新的消息和事件,而道德教材中所列举一些事例都是几年前的或者是更久远的,所以学生根本就不愿意认真去阅读和学生教材,也就根本没有实效性而言.所以要想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任课教师就只有寻找到丰富多彩的道德教材,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四)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脱节

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脱节这是在每一科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在德育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的德育教材中叙述的基本上都是美好的状态,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学生感觉道德教材中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自己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甚至有时感觉是完全对立的.

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机制

达成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

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不能就此把德育教育看成是某一门课、某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错误认识.所以一定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而应该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当前德育与智育的割裂局面.各任课教师都要在“育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从所担任的学科中发掘到本学科的德育内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要特别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并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在学校继续教育中形成不仅注重知识教育同时还注重德育教育的风气,这将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任课教师在课后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基本上主要还是由班干部和学生自己进行管理.而这种由学生对学生的监督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的实质性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自由了,因此很多学生逃课,特别是那些他们认为对他们来讲没有用的课,比如德育课.

高校继续教育中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与提升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也应该加强自身有责任感,平时及时了解班里的情况,并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分析某些想法的错误性,劝诫其改正.因此每年,学校教务处应在优化辅导员这支队伍上下工夫,使辅导员队伍得到优化,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强化班干部的职责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组织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而一个班级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也就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因此任何一个学校都必须抓好班级这个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而当前大学中对班级进行管理的主要是班干部,一个班级是否有良好的班级班风与班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班干部在很多方面起到表率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带领班上的其他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科学素质.

(四)把学生的日常表现量化为分数构成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手段.所以对于德育课程的考核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试卷上的成绩,更应该看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样做既可以对于该生起到鼓励的作用,而同时对于其他学生来讲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

(五)国家应加大网络的监管

现在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这些变化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但同时也给德育教育提出了新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方便地从网络接受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网上的一些低级的、错误的、落后的信息也冲击着学生的身心,这对于心智还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造成了坏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网络的监管,使网站等媒体能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好坏,增强道德辨别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六)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

要大力提倡“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而形成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强制学生去遵照执行,这也就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样的任务根本不可能是用几堂课所能完成的,同样也不是学校一方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由全社会来共同营造一个好的道德环境.

为此,学校必须着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德育的社会化,必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建设,以形成德育教育力量的整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