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

点赞:4170 浏览:172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现代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口素质,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在培养顶尖人才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出规划教育的设想,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方向、制定课程规划、提供相应资源,以求更高效地培养精英人才.

【关 键 词 】规划教育 教育心理学 教育模式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眼前机遇及制约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现在部分大学已开始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则指导,然而在接受完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基本确立之后再考虑规划人生,是否为时已晚?

规划教育在人接受教育之初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方向,学习的课程由各领域最权威专家制定,具有参与学科最前沿研究的机会,以达到培养顶尖人才的目的.

一、确定培养方向

教育学和心理学最初都曾属于哲学范畴,随着各自发展最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交互,又产生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1].其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教学助力,在学生身心成长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与理想.

(一)人在降生那刻就确定了性格,适合的发展方向也随之确定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当今社会接受教育的人不在少数,而为什么能称得上成功的人却非常少呢?制约人成功的因素非常之多,研究成功人士的著作汗牛充栋.他们每个人的道路不尽相同,其中不乏很多机缘巧合,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热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大多数人迫于生计等各方面压力,正从事着自身并不真正喜欢的工作.当初为了获得这份并不适合的工作,被迫学习那些毫无兴趣的内容.同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天性,执迷于本身并不擅长的事,历尽艰辛却收效甚微.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努力只会让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他在穷人和富人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9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有1万多次当面聆听临终者的遗言.而听到最多的是人们对于错误的追求方向的忏悔.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检测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2].纳德兰塞姆没有将另一层意思明确说出来:从事着自己不适合工作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二)通过心理学研究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

如何确定青少年儿童未来适合的发展方向就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目前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成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直接涉及教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以便有针对性地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把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之上.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首个采用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并且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与分布复习的规律,不但为科学的记忆研究开了先河,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一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要更好地为教育怎么写作, 就不得不重视学校情景中心理现象的研究, 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教育生态效度的心理学体系,或称为教育心理学体系[3].规划教育就是借助心理学理论成果,分析研究青少年儿童,找到一条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生活技能、人文、艺术、品德方面的学习,使其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相较于目前因为升学导致的小学开始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开始学习高中知识,该阶段在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应该在各方面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激发出某些方面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学分析,确定他们在哪些方面感兴趣.这将作为将来规划其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过程一定要科学严谨.有了分析结果就有了未来的培养方向.在确定培养方向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未来实际需要合理分配人数比例.这里确定的方向并不是说就决定了把一个人培养为指定职业,如口腔医生,而是确立一个大致的走培养方向.而且方向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兴趣选择另一个方向或相近的方向作为备选方案.接下来就要根据选择的方向,科学制定课程规划.

二、制定课程规划

(一)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让教育界汗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条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虽然前几年开始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因为高考的考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所谓素质教育也不过是空谈.现在高中为了提高大学升学率,学习的很多内容过细过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高考之后再也用不到了,导致非常快就会遗忘.而到大学后,学习的课程多而杂,目的是在毕业后写简历时能有与应聘的工作搭上关系的课程.然而即便是相关课程,学到的也是皮毛,与将来真正能应用的程度相差甚远.经常有人问学这些实际中用不到的课程有什么用,得到的回答是锻炼思维和学习方法.那为什么不选一门更贴近实际的课程,学习起来也更容易,将来还能用得上,不至于学完就忘,浪费时间和精力.高中升入大学后,由原来的父母督促、老师要求变成无人监管,很容易放松自己,很多人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只在考试前三天突击学习,成绩就是60分万岁.这样的大学四年,能学到多少知识可想而知.

规划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试图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那么开始的目标和路线必须明确.因为越往上,可供选择的路线越少.要是开始没有沿着正确的路线攀登,那么最后就会停在某个山顶上.幸运的话,有能够通向顶峰的路,如果不幸就要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所以只有登上过顶峰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登顶的路线和过程中需要的准备.这些人在现实中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知道要赶上甚至超越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但现实中这些各领域的权威忙于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种会议,无暇思考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学习过程中哪些课程是必须深入学习,哪些要简单了解,哪些是根本没用的. 人的智力水平并无本质差异,那为什么最终成为“大家”的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如今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产生精英成了小概率的随机事件.研究世界名人传记不难发现,这些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为后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自学了基尔霍夫、赫尔姆霍兹、赫兹和玻尔兹曼以及洛伦兹、麦克斯韦、马赫的主要著作.如果让一个对物理没有兴趣的人来完成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新教育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大2008年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创办科技英才班”的设想,每个班都以曾在中科大任教的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冠名.这些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课程的规划和培养方向都非常明确.比如卢嘉锡化学班的课程体系是由学院组织中科院和校内20多位专家教授,通过研究剑桥大学的化学基础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基础上建立的.将知识点分类形成模块,明确各模块教学内容、学时和任课教师.这样课程学时一般压缩20到40学时,并挑选对相关内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师授课,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实践背景进行取舍,把最需掌握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4].这些班里的学生还有在本科期间就到国外一流大学短期研修的机会.这能让他们在研究早期就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的内容,明确欠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向,同时为将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独立学习和将来深入研究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取得成果.而应试教育培养的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在到需要自主学习和研究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三)注重科学与艺术共同发展

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爱因斯坦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练习小提琴,且作为终身的爱好,后来他自己也总结说艺术上的修养对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有很大帮助.对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妻子蒋英,她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熏陶,使其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更活.在探望他时,他强调我们不仅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也要发展艺术.

也不是说每个人的课程规划好以后就一成不变,因为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成熟,会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随着各领域自身发展,课程内容也要及时跟着更新,以适应发展需要.

三、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公平

正如前面提到的科大科技英才班学生的培养享受到一般学生享受不到的资源,要实现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规则教育的设想接受教育,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万事开头难,重新建立非常细化的课程体系及配备相应的教师所需资源是不可估量的.而随着规划教育逐渐成熟,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压力会越来越小.如何将这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也会是一个难题,同时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是否会懈怠,因此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成为必然选择.淘汰是全程的,社会上还有很多工作不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而被淘汰者已经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接受的教育已经足够满足基础工作的需要.完成规划中的课程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开始.此时已具备独立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深入研究和终身学习随即展开,同时未来还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二)对职业分工正确认识

每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适合的工作也基本确定.中国两千年封建思想导致目前人们对工作的普遍观念是有好坏之分的,父母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走上领导岗位.当领导首先有“面子”,其次手里有权也就“不差钱”.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而想当领导的人,一旦如愿就开始大肆敛财,因为这原本就是其主要目的和动力,这也是导致中国目前腐败现象非常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基层公务员说自己本身工作很累而且待遇并不高,但每年仍有百万计的人参加公,原因也在于此.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对工作分工的认识应更趋理性.当社会进步到把国家领导也看作是一项普通工作时,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人类社会进步也会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2](美)罗杰安德生.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雷江华.我国教育学与心理学历史关系的考察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

[4]杨保国,赵永新.英才班求解“钱学森之问”[N].人民日报,20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