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挫折教育

点赞:12582 浏览:560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工业及民营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片面理解,使得社会、家长普遍认为只有考不上高中、升学无望的落榜生,才会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使得不少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内心有很大的挫败感.据有关调查显示,由挫败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中职生的精神面貌,致使这些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潜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在校中职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活缺乏目标,情绪不稳定,与家长老师对立,有暴力倾向等,其根源都出自内心的挫败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教师如不能好好地解决,而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知识、长技能”,那么中职教育就会走上失败的道路.

中职学生的挫折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有“杀伤力”的,但“杀伤力”及转化情况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汽修教师讲新车的磨合如同人生刚起步;烹饪教师以食品的加热过程来比喻人生:“只有受些‘煎熬’才会有它的色香味.”这些生动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对于挫折,我们既不必害怕,也不要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这样,学生便能在心理上充分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


二、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青少年正处于对未来怀有热烈向往的时期,而中职生因为与高中失之交臂,形成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巨大反差,挫败感便油然而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不要因为一场考试的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而应该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功,关键在于客观地分析自己.只有分析了解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找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并在学习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思想政治课堂或班会上的“我的闪光点”“你很特别”“逆风飞扬”等话题的讨论,都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三、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

适度的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准备.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军训、越野长跑,或各种实训活动中的挫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同时也要教育家长配合学校,让学生在家庭中“多干一些家务,少要一些零花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知道,人生处处有挫折,它和生活中的艰辛与快乐、欢笑与眼泪是分不开的.

四、 教会学生一些积极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

1.扩大视野,转变认识.没有考上高中是中职生普遍产生挫败感的原因,如果改变中职生对这一现状的认识,明白上大学并非唯一的成才之路,通过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成才,这样就可以减轻中职生的挫败感.学校可以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士给学生作演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社会上的普通创业者,从他们的创业之路中受到启迪和鼓励.也可将本校的毕业生请回来,给在校生讲一讲中职生的优势.视野的扩大和认知的改变无疑会给中职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振奋感.

2.升华,培养兴趣.青少年年少气盛,受挫后容易逃避现实,迷恋网络游戏;或情绪激动,产生攻击性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逃避压抑和冲动偏激转移到体育活动、技术比赛或是各种兴趣活动中去.心理学认为,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热情,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样既可以转变学生的厌学心理,又可以使学生积累广博的知识,培养多种才能.

3.价值补偿,学会自励.所谓补偿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像盲人的听觉、触觉甚至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活.人的心理也一样具有补偿能力,当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败,可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补偿,从而减轻心理上的挫败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扬长避短”,也可以是“勤能补拙”,总之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并不断反思作出调整.

4.合理宣泄,善用克制.人在受挫后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和消极反应,这时如不及时排解就会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正确的方法是把心理压力适当地释放掉,如向亲人或朋友倾诉、写日记、打球或者干脆痛哭一场.只要这种宣泄没有超越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妨碍他人,不损害学习和生活,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在合理宣泄的同时也要学会克制,否则会使自己的情绪如野马脱缰、大河决堤.相比宣泄,克制这种心理品质更积极更有益.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