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思想实践对语文教育的

点赞:15902 浏览:696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墨子处于纷乱的战国时期,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整个社会急需良好的治理.墨子应时之需、应世之需,提出要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良之士,也就是培养品德高尚、能言善辩、学识广博的贤才.

在贤才培养目标的三个要求中,“厚乎德行”作为对学生的第一培养目标,说明墨子很重视道德教育.墨子的教育以“义”为先,“万事莫贵于义”,有了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治理社会和国家.其次要“辩乎言谈”,处在百家争鸣的社会下,墨子的思想和学说要想得到大力宣传,“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使王公大臣和百姓士人接受和采纳墨子的倡议和主张,离不开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才.第三,培养的贤才要“博乎道术”,即还要掌握一定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到知行合一,为国家兴利除弊.①

不论是墨子所处的战国纷乱时期还是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实下,墨子提出这样的教育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学习.墨子提出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良之士,这与我们当前语文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相一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墨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兼爱”,它也是节葬、节用、非乐、非攻等主张的出发点.②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可以看出墨子把“兼爱”的教育理念放在至高的位置,要是人们能够相亲相爱、爱人如爱己,那么国家可以安定有序;否则,若是“交相恶”的话,国家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

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儒家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是以阶级关系为出发点的有差别、分等级的爱,难以摆脱等级制的枷锁,它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墨子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所倡导的“兼爱”则是无差等、不分亲疏的爱,是互惠互利的普遍之爱.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的教育思想极具理想色彩,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兼爱”的气度是高于“仁爱”的.

墨子“兼爱”的道德教育虽然超越了现实可能性,但这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子教育的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

(一)技能教育 墨子重视技能教育,主张“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的教育观和劳动观.即教育学生要掌握生产或劳动技能,学会自食其力.这样的观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墨子本人出生工匠,有非常高超的制作技术.《墨子》记载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木制车,能制作翱翔于天空的“木鸢”,训练学生制作日常生活用的器具、守城器械.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技能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取所长,使个人的智慧和技能得到好的发挥.

除了器械制造外,墨子还在工匠技艺、测量、守城保卫技术等方面教育和训练学生.其中,守城保卫技术,《墨子》就有《备城门》等七篇专门论述守城的器械、战术布置、人员配置、制作弩车等等实用技术.墨子重视科学和实用技术的教育使其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二)科技教育 墨子的科技教育活动与其政治理想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与孔子齐名,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墨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反对等级制,反对世袭制,反对当时奴隶主阶级的专横、浪费,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造一个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理想社会.墨子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宣传其政治理想;二是交给学生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以便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墨子的科技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应用,使得宋国免除了一场战争,也使得“止楚攻宋”的历史事实成为一段佳话.

墨子的科技教育注重实用与实践.墨子学派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与其他学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墨子及其门徒除了讲理论,还注重动手操作的科学技术的传授.墨子所进行的科技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士虽有学,行为本焉”,就是说学习科学知识,最根本的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现实生活怎么写作.与墨子同时期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重视理智享受,轻视职业培训,重视文雅活动,忽视实际工作.而与墨子同时代的儒家学派,它教育弟子所采用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尽管孔子主张要从多问、多闻、多见中广博学习,但其所传授知识范围根本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墨子与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孔子相比,它在科技知识教育方面更为务实,更有特色.

墨子教育思想实践对语文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思想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墨子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检验认识可靠性的标准,即“三表”;二是逻辑知识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辩的能力,靠逻辑力量说服别人,宣传本学派的政治主张.③墨子认为,“言必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④.这就是说判断事物真伪有三条标准,一是要向上追根溯源,追溯古代圣王的事情,有历史的根据和前人的经验;二是要向下探究缘由,考察百姓经历的实情;三是要在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即在刑事和政务中运用,看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是墨子与论敌展开论辩时经常使用的武器,也是墨子论证问题常用的方法.墨子的“三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它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墨子的“三表法”在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并没有过时,它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言语论辩能力,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借鉴并付诸教学实践.

墨子除了逻辑论证的“三表法”之外,《小取》篇里还提出了逻辑方法的“七式”:或、检测、效、辟、侔、援、推.“或也者,不尽也”.“或”,不尽的意思,是相对“尽”而言.“尽”指全体,“或”指部分.也就是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检测,今不然也.”“检测”,指检测设.“尽”相当“盖然判断”;“检测”,相当“检测言判断”.“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即大前提.对一未知事物经过论证合于大前提的叫“中效”;不合,就叫“不中效”.“辟也者,举它物而以明之也.”辟,同譬,就是打比方,举他物以说明此物.“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侔,即用他辞衬托此辞的比辞法.“比辞而俱行”,就是比较作为前提与结论的判断,并以其相类、相等或相同为根据而进行的逻辑推理.例如“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意思是: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是骑马.)前提与结论之间的两个判断可视为“相类”(同类).相类,是推理的根据.“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援,引也.引述对方的论点与自己的论点进行比较,以双方论点属同类为根据,驳斥对方对自己所持论点的否定.“援”,是证明和反驳的方法,而以反驳为主.“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推,相当于归纳推理.予,是推断.以所取者为依据,推断“所不取者”与“所取者”之间的相同,即推.⑤墨子的“七式”给我们提供了各具特色而又严谨合理的论证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其政治宣传,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 此外,墨子还提出了“类、故、理”的基本概念和“归纳、演绎、类比”等几种推理形式.墨子的“三表”、“七式”的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它的逻辑教育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墨子的宣传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对后世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三、强调实践活动、因材施教

(一)实践力行,言行一致.首先,墨子始终强调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书本知识虽然是应该的,但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才是根本.他注重实践性教学,教育学生不仅要学思并重,而且要多“信身而从事”(《尚同下》),理论联系实际,所谓“士虽有学,为行为本焉”(《修身》).其次,他主张“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兼爱》).坚决反对只说不做,并且指出“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信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公孟》).由此可见,墨子把言行一致,实践力行作为考察其弟子的学习或德行是否符合标准的原则.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只注重终结性评价,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不仅与语文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墨子强调实践力行,言行一致的思想.

(二)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墨子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怎么写作的.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只有摸清楚学生的特点,才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便顺利而有成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墨子在教学中还注意到学必量力的道理.他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意思是说学生水平较高的,可教他学习较深些的知识,学习水平较低些的,可教他学习较浅的知识,教师施教应深浅适度,繁简得当.同时,他还告诫学生“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他反对贪多务多,提倡务本约末,并鼓励学生在务本时发扬集腋成裘的精神,积渐成为“天下器”.墨子的因材实践,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则和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

(三)积极主动,不叩亦鸣.与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不同的是,墨子主张“叩则鸣,不叩亦鸣”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担负着传义布道的社会重任,必须发挥强行“上说下教”的精神.墨子认为在施教时要保持积极主动,对学生不必待而发,而应在学生还没有产生学习愿望时就积极引导.这种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引导.

四、结语

总之,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孟子曾惊呼:“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墨子独特的教育目标、科技教育、思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实践使得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上独树一帜.不论是在当时,还是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他的教育思想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重视科技和技能教育的知识传授,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中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技能的弊端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思辨教育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许多推理和论证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言行一致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我们现今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仍然值得践行和推广.

――――――――

注释:

①潘月洲:《墨子教育思想探究》,《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②孙卓彩:《墨学概要》,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③孙培青:《中国古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周才珠、齐瑞瑞:《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⑤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