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东西方教育模式

点赞:4613 浏览:158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问题决定着每一个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涉及各行业的人才之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关.如何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媒体、百姓、社会及政府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刊特发表此文,欢迎读者就文章中的观点发表意见.

应试教育很无奈

近20年来,应试教育一直身背各种骂名.沉重的课业负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血拼,惟名校不读而无谓复读所带来的时间浪费,学生不堪重负导致厌学、心理扭曲、,毕业后失业率攀升,围绕应试教育派生的一系列怪异市场需求链导致的教育腐败,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怨气冲天但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演奏那不和谐的教育进行曲,并别无选择地在这进行曲中夹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合唱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悲壮之歌.君不见,每年中考、高考、大学毕业时,几家高唱《欢乐颂》,几家演奏《悲怆》调.而且16年的辛苦所换来的多是高分低能者.最简明的有力证据就是:几十年来,在国际上我们的奥林匹克数学金牌拿了好几十个,但是诺贝尔奖却没有一个.


应试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和谐交响乐的一个乐章.

应试教育在美国“时来运转”

在国内讨伐应试教育呼唤欧美素质教育的时候,有趣的是,美国上下却在反思素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反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加赞扬并欲学习.

2006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在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上,美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经济将会缺乏后劲,美国的劳动力也将丧失竞争力.紧接着政府在《美国竞争力方案》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10年内拨款1360亿美元,用于改善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现状.

布什政府的这种态度和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大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担忧,其实早在老布什时就曾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劳工部副部长史蒂文劳指出,美国的发明专利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比任何国家都多,但仅靠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而美国未来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国家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主席在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非常赞赏的同时,以科技企业界大佬的身份,提出了诸多足以令美国政界、教育界和家长们不寒而栗的警告:因特尔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哪里的劳动力素质好,它就会到哪里去;虽然该公司的职员目前还是以美国人为主,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考试题只相当于初中水平,看中印两国的发展趋势,它将来无需再聘请任何美国人,也能继续成功下去.

多年来专门从事东亚教育模式研究的美国亚洲协会在调查报告中,对东亚教育的诸多做法大为推崇,包括精心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各种考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等.报告指出,美国的教育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也要对学生增加压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现象呢

美国教育制度仅仅使少数人受益,多数人被耽误.美国教育高度尊重个人兴趣爱好,自由度高,选择性强,因此少数天资高、自学能力强、家庭教育背景好的学生深得愉快教育之益;但自由放任的教育制度,使美国的学生在基础教育上普遍缺乏学习动力,遇到相对枯燥的数理化知识更是厌学.老师虽从不否定学生,但也不会特别帮助后进者,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或者来自新移民家庭的学生,则很可能成为教育“盲点”.这种素质教育既成功地培养子凤毛麟角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少数的社会精英,但同时也为社会生产了不少的废品、次品,有的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还不具备基本的运算或写作能力,以至于美国长期存在理科人才荒缺的现象.

反观中国的教育,虽然强调应试,但却让多数人受益.学生从小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磨练基本知识和技能,加上中考高考前的“魔鬼式训练”,大多数资质平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不仅为中国,而且也为美国造就了人才.多年以来,美国所有的科研机构里,中国人比比皆是,如美国宇航研究中心有1/3的科研人员出生于中国大陆.所以,美国各界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赞不绝口,他们认为,“美国教育制度所受到的挑战比中国要严峻得多”,耶鲁大学的校长也认为美国的教育应以中国为榜样.

东西方教育辩证说

任何模式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东西方教育模式也是各自的国情决定的,谁也不可能简单地被替代.脱离具体的国情去一味模仿是盲目而不可行的.当今我们对西方素质教育的态度,符合实际的做法是采取中西结合和技术引进的思路.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我国根本不具备照搬西方教育模式的一系列客观条件.

西方多数国家已进入了高福利的稳定状态,基本生存的压力并不大,多数家长并不强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或者“过得比我好”.这是西方国家孩子学习环境宽松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很多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基本上可读大学.

西方国家教师的工作状态也是影响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如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只和学历和工龄挂钩,其工作表现优劣不影响工资提级.而且,学校从不在教师中评定特级或优秀教师,也没有一个奖勤罚懒的制度,校长和人事部门无权干预教师工资级别的评定.

如何看待东西方教育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家长的教育心理也导致了宽松教育.西方国家家长们大都对孩子听之任之,发现孩子稍微遭受老师或者学校的压力就投诉,老师总是处在被动地位.

以上这些产生西方式宽松教育的客观条件,对于中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思想,在社会转型、大发展时期所带来的空前就业压力的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试教育有着广阔肥沃而且可持续的土壤.这种土壤必然产生出一条强烈的多层次递压链: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以看不见的手向用人单位施压,用人单位就用录用标准向家长和学生施压,家长就用培养目标给学生和学校施压,学校又用评价标准给老师和学生施压,教育部最后通过高考、政府通过就业政策来缓压,没能缓释掉的压力逐年积累,时间一长,就对家庭、学生、社会和政府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表象看学生是每一递压链形成的合压承受者,教育体制是全部“罪过”的最后承担者,但实质上基本国情才是压力的“制造者”,社会才是传压的推波助澜者,教育体制只是制压传压者的“殉道者”.

应试教育当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中考、高考还有一些弊端,但对当今僧多粥少的中国,它还是一个基本符合国情的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择,虽是痛苦无奈的,但目前和相当一段时间还没有一个能完全取代它的更好的模式.

应试教育有其苦而枯燥的一面,但要想见彩虹又不经历风雨,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真正的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来都是苦事,西方那些成功者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了一代代刻苦勤奋、基础扎实的学子,在为国家输送大批建设人才的同时,也在国际上为民族为中国教育赢得了骄人的声誉.

找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点

其实,先贤孔子的因材施教方针,早就为我们指出了万变不离其宗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中西方教育如何结合的指导思想.

小学以提高学习兴趣、启蒙探索好奇精神、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普及扫盲、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主,应该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中学对大多数学生更适宜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因为中学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成熟的发展期,再加上青少年时期天生爱玩,大多数中学生自觉管理约束、主动刻苦学习是难以做好的,同时中学是人生学习阶段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根深才能叶茂.但对少数智力超群和主动学习性强的学生,则应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大学则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因为此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生理心理智力都更成熟了,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已经增强,不再继续是考试机器了,已经具备了讨论式、研究式、创造性学习的教育素质.

总之,小学采取应试和素质教育兼顾的启蒙教育,中学实行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基础教育,大学实行素质教育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东西方教育结合的最佳点.这样我们既能培养出众多适应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又能不拘一格地培养出一批引领各行各业的精英,同时也能造就一些金字塔尖的旷世奇才,逐渐在诺贝尔舞台上与西方的精英打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