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新探

点赞:22927 浏览:1052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进行重新概括,以期研究的深入.

关 键 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05-03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地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源于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源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可以重新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商品经济

众所周知,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看,第一,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商品经济,没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把社会需要的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经济联系,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既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内在依据,也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础[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主要区别在于:一方面,商品经济是相对自然经济而言,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换,而市场经济则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强调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商品经济.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客观规律,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必须实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及其制约的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的差异,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因此生产力仍不够发达,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继承性,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时期还不能一下子消灭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存在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中国的社会主义正是从发展程度远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在各个方面尚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对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什么历史方位,很长时间内我们并没有搞清楚,直到十三大才第一次系统地展开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从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既然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有很大差距,而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逐渐完善和成熟,就必须大力发展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产力.因此,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此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从考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提出了著名的“三形态”学说,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标志的自然经济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形态,以“自由个性”为标志的产品经济形态,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前后相继的基本序列[3].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商品经济阶段.而且,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4].就是说,马克思虽写的是资本主义为模本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但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即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从以上可以得知,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处在商品经济阶段,还必须运用现代经济规律(商品经济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中性的,“它为社会主义怎么写作,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怎么写作,就是资本主义的”[5].在现实的国家中,它总是与各国的社会基本制度和民族历史文化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呈现各自的特性.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992年,在讲话中归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即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成分共同发展[6].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确保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措施,也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保证.同时,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不发展市场经济就没有出路.因此,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其次,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要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市场经济要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相结合.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分别是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二者的宗旨和要求都是切实实现社会主义,即人民当家作主.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体现着,它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融合点正是人民.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真正的;同样,没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体制就没有经济领域的.经济体制的选择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为,选择经济体制要考虑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对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保持统治阶级对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控制,使社会稳定有序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也是这样,要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实现中国的基本政治目标[7].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它客观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认识、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而且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所有这些都要具体地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并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蕴含着平等、自由、开放、竞争、协作、法制、效率、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等文化观念,这无疑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市场经济

资本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经济活动的微观领域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它的最根本特征体现在社会生产目的上.如果说自然经济的社会生产目的是使用价值,未来的产品经济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资本市场经济的社会生产目的则是实现价值增值.商品经济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必然经历资本这一特定的阶段.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是给以充分肯定的,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对资本论述的“三个有利于”和“两个决不会”.关于“三个有利于”,马克思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8]关于“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9]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资本是不可逾越的,资本的发展势不可挡,只有资本自身才能最终完成自身发展的全部历史.资本本身,也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也是按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的.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

有人指出,市场经济虽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但市场配置资源就是利用资本力量,通过资本市场来配置资源,发挥资本在市场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0].所以,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下的市场经济,其内核都是自行增值的价值运动即资本运动.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有资本,而且资本运动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核.

事实上,资本的确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资本一词多次出现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资本市场”[11],这表明我党已认可资本的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公有资本”[12],“公有资本”的提出,冲破了我们对资本私有认识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国有资本”概念[13].这些说法表明我们对资本的认识越来越客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积极作用.于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舞台上,就存在着私有资本——个体资本、外国资本,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还有公私混合形式的资本.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公有经济已占国内经济的半壁江山,表明了私有资本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之前,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只有一种,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市场经济在中国出现以后,世界上就开始有了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只限于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某些干预,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即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成为推动与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了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的形式,计划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宏观调控,市场是自下而上发挥作用,走的是一条政府的理性指导与市场的自然演化相结合的道路.计划与市场两手并举,在中国达成共识的经历并不平凡.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过政府有计划、按比例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来进行生产.计划经济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废墟上,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私人资本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的建设任务,如迅速地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此外,计划经济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有很大增加,改善了产业结构,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教育和科技事业有很大发展[14],消灭了剥削和两极分化.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也越发暴露出来:微观经济缺乏活力;宏观决策难于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化,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宏观决策一旦出现失误,企业无权抵制,经济发展如果出现问题,往往是全国性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突出重工业;技术进步缓慢,经济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大[14].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计划经济一样,市场经济也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积极的一面,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一,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拓展了生产力的范围和广度,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程度的提高,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竞争机制又刺激了生产主体的需要和潜能的开发.其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方面,市场经济重视以个人为本位进行物质生产和按能分配,冲击了以宗教、等级、身份、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秩序,消除按等级、身份等非生产性分配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还孕育和产生了独立、自由、、平等、法制等精神文明的产生.同时,市场经济也有缺陷、弊病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二是市场的自由竞争会导致行业垄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破产失业、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加剧.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经济周期.四是市场调节的有效性会受到“经济外部性”的伤害[15].五是市场机制对宏观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能决定和组织全局性的或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等,而这些对经济运行乃至国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由以上可以看出,计划与市场的职能都是有边界的,需要互补.如市场的作用不能达到或具有破坏作用的地方,计划就必须发挥作用.对市场经济而言,在经济活动的微观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宏观领域必须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两种手段有机结合,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两手并用,才能优势互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从而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际上,中国既有发展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又有发展市场经济的后来优势,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

综上可知,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可重新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