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点赞:34233 浏览:1581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时在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与实际工作及相关必要专业课程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内容不在多在于精,着重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实用教学模式.

【关 键 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1)强化记忆的过程,不仅利用课堂时间,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训练记忆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过程中进行.(2)统计调查实际操作时,应当规定完成的时间,避免影响之后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务部门联系,安排集中的两天到三天的时间完成从设计调查方案到完成调查资料搜集的全部内容.(3)强化记忆、实际操作、案例讨论等教学模式进行时,都应当对学生分组.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指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要适当设置疑问,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参考教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4)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内容的学习时,应当将Excel的功能融入其中,而不是在一个主线内容完成之后,再单独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就需要与实习基地协调,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5)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内容都与统计表、统计图、EXCEL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作为非统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有很高深的统计理论知识,但是必须要学会和生活、工作、其他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统计技能.也就是学习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炼.(6)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因此,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统计学更加地贴近实际,在学习中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意义,在统计之后,必须理解分析出来的数据所具有的实际经济意义,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统计学原理课程完成之后,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能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及水平,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原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