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十大历程

点赞:20966 浏览:950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开始萌芽时期(1289-1902)

我国元代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为官署培养译吏.明代与西域、俄罗斯以及东方的日本、高丽诸国文化、经济使节交往日频,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047)设立四译馆,招收译字生,教授西域、北方、东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缅甸、暹罗等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译员.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额设学生24名).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就在中国沿海岛屿开设了“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的教会学校(missionschool),并以此作为向中国大陆进行侵略活动的准备.最早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Morrison,Robert),于1818年在马六甲开设了“英华书院”(Anglo-ChineseCollege).1835年(马礼逊死后第一年),广州、香港等地的传教士和商人组织了“马礼逊教育协会”,为中国儿童教习英文等课程.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大多数兼办教育,为中国儿童教习“西文”.“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乃向外国延访,后得英人威妥玛(WadeThomas)的介绍,请英人包尔腾(Burdon)充任教师.是年七月,同文馆也就正式在北京成立等同治二年(1863)三月,法文馆和俄文馆,亦相继成立.同治十一年(1872),添设德文馆.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添设东文馆”,每馆最初只有学生十名.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同文馆学生名额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名.这个数目,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颁布由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并于次年推行《学务纲要》,《纲要》要求“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这是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章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础外语教学的开端.但仅限于中学,“小学堂勿庸兼习洋文”.

2效法日本时期(1902-1922)

这一阶段经历了清朝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更替,但在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方面却都是以效法日本为主.大致有以下特点:课时较多.《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学制为五年,五年间总学时为1444课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3年颁发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学制四年,四年间总学时1056课时.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不重视口语能力.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到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很少涉及语音、语调.教材主要是运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编写的书籍.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高等小学校的外国语教学已开始引起注意,1912年9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高等小学“视地方情形等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

3借鉴英美时期(1922-1949)

1922年“北洋政府”效法英美实行“新学制”(壬卯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三三学制.外语作为必修课,从初中开始设置.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课时趋向减少.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规定六年间约为800学时,减少172学时;初中阶段,以全面训练四会能力为主.高中阶段依然是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以张士一为代表的直接法的倡导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外语教学,1922年张士一所著《直接英语教学法》出版发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受到挑战.句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被作为教学的基础.国际音标逐步推广,语音及口语教学不被重视的现象有所改变.中国人自编的外语教材受到欢迎和广泛使用,其中以林语堂先生所编的《开明英语初中英文课本》影响最大.在条件好的中学,数、理、化、外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一般采用外语原版课本.

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十大历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语教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学习俄语时期(1950-1956)

刚刚成立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业都急需俄语人才,中学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俄语师资严重不足.1954年教育部做出了从该年起初中外语课停开的决定,这对外语教学起了消极的影响作用.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时锐减.仅高中三年开设外语,每周四节,三年间合计只有408课时.教学方法主要是效法苏联的自觉对比法,倡导“依靠本族语言”和“对比分析原则”.要求偏低,就词汇而言,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俄语和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要求俄语只掌握1000个单词,英语1500个单词.这一时期的中学外语教学处于低水平.

5“反右”调整时期(1957-1960)

教育部于1957年作出调整,决定在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学从当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教学,每周3课时,英语、俄语各开一半,有条件的学校英语还可多于一半.遗憾的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与随之而来的“教育革命”、“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打乱了教学秩序,使外语教学的元气难以恢复.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特点为:教学课时虽有增加,但难以保证;教材内容也与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相结合,背离了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仍然以苏联自觉对比法为主.

6五年生机时期(1961-1966)

1961年,贯彻“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外语教学出现新的生机,外语成为高考科目,学生成绩逐年上升.1963年,批准试行“中学五十条”,教育部又重新修订和颁布了中学外语教学大纲,增加了外语课时,六年间共1236学时,平均每周6课时,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教学要求,六年间共要求掌握3500-4000个单词;引进了听说法,开始克服“聋哑外语”的缺陷,录音机、幻灯机等外语教学设施开始进入外语课堂.

7十年停滞时期(1966-1976)

十年“”动乱,又一次扰乱了外语教学,外语课被迫停开.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陆续恢复,但课时减少.教材内容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外语课成了阶级斗争的阵地,整堂课几乎一半时间用汉语进行回忆对比,或大批判.教学水平降到了极点,教训深刻.

8恢复开放时期(1977-1985)

十年动乱结束后,教育开始拨乱返正,中学外语课得以恢复,并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思想.外语课(以英语为主)成为与语文、数学并列的重要的基础课,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必考课,考生成绩逐年上升.开始几年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国家为此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中等师范英语教育为此起了很大作用.外国学者来华讲学,功能法开始传入我国,并开始编写功能法教材和进行教学试验.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功能法的原则.为推进外语教学的改革,原国家教委于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广播、电视外语教学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如我国电视台1982年1月5日开始播放的FollowMe《跟我学》就很受欢迎.

一些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始从小学五年级起试开英语课.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初定两年间英语课为216课时,每周三学时.

各地外语教学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外语教学薄弱.

9全面发展时期(1985-2001)

1985年5月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我国的基础外语教学进入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时期.

国家根据“一纲多本的原则”先后编写了适应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多种英语教材.其中,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联合推出的JEFC(JuniorEnglishforChina)和SEFC(SeniorEnghishforChina)成为普遍使用的教材.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听、说、读、写技能有了量化指标,使培养口头交际运用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强调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听力、口语开始成为考试内容.要求“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对教学数量的要求有所降低.新大纲要求掌握1800-2000个单词和习惯用语,而旧大纲则要求掌握2000-2300个单词和习惯用语.

小学外语教学实验进一步展开,“凡具备师资、可解决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的地方,可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外语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外语教学开始受到关注.

10全民普及时期(2001-)

2001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当年九月起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了外语课.2002年秋季,农村乡镇所在地小学也相应开设了英语课,如今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做到了校校开设英语课.各地在开设过程中,注意借鉴教育改革中其他课程教学的经验,使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以教育部《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由中外专家合作编写的多版本中小学一贯制新教材,于2001年9月在38个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如今已推广遍及全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用数、理、化、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英文原版教材的高级中学将成增多趋势;双语教学倍受青睐.儿童学习英语的年龄继续提前:小学一年级起点的英语教学已开始试行,社会组织的少儿英语培训和学前班英语教学的尝试成为基础外语教学发展的新风景线.民办中小学,继续把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作为吸引生源和实现发展的竞争优势.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外语教学及现代电教设备和直观教具的广泛应用成为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使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外语教学实现良性发展有了政策保障.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外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外语教学的地域差将逐步缩小,不同程度上掌握英语基本技能的人数将随着农村基础外语教学的发展而大幅度上升;人们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将逐步提高;困扰外语教学的“聋哑症”将得到根治.

针对目前全国外语教学存在的费时低效和分割重复的两大突出问题,国家将在系统化、层次化、复合化的“三条行动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小学、中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在小学、初中阶段以发展生活交际性功能为主,语言性知识为辅;在高中阶段逐步加强语言知识课程;在大学阶段加强专业外语、文化知识教学,并同步培养专业外语交际能力.考虑到我国不同的地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尤其是在外语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实,可分别设计外语教学的课程与标准幅度,实施“一纲多本”或“一纲多层次”的要求,以利于贯彻外语教学目标连续性与目标层次等级差异性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