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的一步世行出发

点赞:3270 浏览:8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的宣布让人们之前的猜测成为了现实: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被世行任命为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一职位是经济学家在世界上最高的公共职务.从世行出发,林毅夫即将登上一个人生和事业的顶峰.

“一朝成名天下闻”.一时间,被媒体带离低调,林毅夫优雅谦和、彬彬有礼、笑意盈盈的学者形象不断聚焦和放大在公众好奇的目光中,他背后的传奇人生也不断被人们挖掘、阅读和探究.

林毅夫说过,他喜欢历史,现在和过去是高度相关的,而个人历史是时代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说,他的故事,同时也是时代的故事.

胸怀大中华别亲渡海峡

1952年,台湾省宜兰县的冬山河畔,一个胖大小子“呱呱落地”,父亲给其取名“林正义”,希望儿子今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至今,林毅夫说起自己的父母兄弟,仍然感激他们在自己身上留下很多精神财富.“小时候,我们是很穷的,但是我们非常强调一个人如何定位自己,都是以他人的需要为主,要为他人担当.当自己和别人利益冲突时,先别人,当小的单位的利益和更大的群体利益冲突时,放弃小的单位利益等这种教育,是耳濡目染形成的.”

在他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就接受以祖国大陆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台湾省学校里,学生诵读的国文中大多蕴藏着传统的士大夫情怀,他的血脉中早已默默流淌着“六经”的要义,如何去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义于友朋,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老师教给他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锦绣河山和先贤先烈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大中华思想完全影响了林毅夫,也让人不难理解他在27岁那年以台湾军官的身份毅然泅过海峡回归大陆的举动.

上世纪70年代,身为台湾大学高材生的“林正义”弃笔从戎,成为了一名“模范样板”军官,被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马山是全金门距祖国大陆最近的据点,退潮时离厦门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林正义”通过自己写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的点点灯火沉思良久,咫尺天涯让这位热血青年胸怀中的“大中华思想”汹涌澎湃.

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念头冒出来并付之行动.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正义”“检测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命令士兵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射杀,即便听到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当晚,他悄悄地抱着两只篮球跳进黑暗笼罩下的台湾海峡,凭着强健的体魄,沉沉浮浮间越过重重鱼雷,踏上了遥望已久的厦门,并改名为“林毅夫”.

当时的祖国大陆刚结束十年动乱,整个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台湾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林毅夫的举动令许多人吃惊.到大陆后,在给的表兄李建兴的信中,林毅夫详细道出他为何要到大陆的心情.“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向前进步,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等那么台湾到底应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题.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如何在不损害台湾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国早日再度统一,是我辈有志青年无以旁贷的责任.”

跨越了海峡,林毅夫从一个台军上尉蝉蜕成一个经济学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然而那道浅浅的海峡也割断了林毅夫长达30年的回乡之路.台湾当局以“叛逃”大陆的“罪名”,声称不放弃对他的追诉.1996年、2002年林毅夫母亲和父亲先后病逝,他却接连遭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奔丧,后来只能通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向父亲灵位跪叩告别.年过半百的林毅夫曾在凤凰卫视上失声痛哭、哽咽难言.他说自己并不后悔当年回归大陆的选择,谈起忠孝,他说,“人生哪有完美?不能什么都要.鱼和熊掌,只能有所取舍.我个人当然有很多遗憾.但是,我的追求也一直是我们家庭的追求,我们考虑得失一向不以儿女私情为出发点.所以我相信,我父母是能谅解我的――小时候,他们就用类似的故事激励我.他们应该不会要求儿女绕膝,嘘寒问暖,他们会因我对社会的贡献而幸福的.”台湾与大陆分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悲剧,而亲逝却不能奔丧是个人在特殊时代下的悲剧.

结缘舒尔茨赴美学经济

“我当学者有偶然性,要是没有碰到舒尔茨的话,大概也就不见得会真正地成为经济学家.”如今的林毅夫对当年舒尔茨的“知遇之恩”仍心存感念.

投奔大陆后,几经辗转,林毅夫进入了北京大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80年,林毅夫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教授舒尔茨.当年,舒尔茨到访北大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凭着出色的英文和经济学功底,林毅夫被选为舒尔茨惟一的随行翻译,他的表现和才气赢得了舒尔茨的赏识,被其推荐到现代经济学圣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怀揣北大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满腔热血的林毅夫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这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美国的留学生,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学.

将近80岁高龄的舒尔茨已经10年没有带过任何博士研究生,却破例将林毅夫招为关门弟子.对一生致力于研究农业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舒尔茨来说,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林毅夫无疑是继承其衣钵,让其经济思想和学术成果得以实践和造福人类的最佳人选.舒尔茨教授治学强调经验事实,并以解决现实的贫困和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来研究经济理论,关门弟子林毅夫很好地传承了导师的这一治学研究思想.

四年后,林毅夫不负期望,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他的论文植根于中国农村的现状,极为关注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著,因而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迄今,林毅夫是1970年代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的两篇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强烈的反响和争议,特别是后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获得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

林毅夫:新的一步世行出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后,林毅夫去美国耶鲁大学攻读了一年的博士后,积极促成中国的农村研究专家和舒尔茨等国外经济学者的交流.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农村人口转移、社会保障、粮食贸易与安全等方面的论文在这些学者手中发表出来,中国农村的改革研究在不断地推进中.

“我总觉得我这一辈子过得很顺利,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有困难的话,其实就是锻炼自己意志的时候.”林毅夫去美国的时候已经31岁,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去克服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美国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分别了多年的妻儿循着他的踪迹,自台湾来到了美国,给了林毅夫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当年林毅夫突然离开台湾之前给身怀六甲妻子陈云英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等”.带着三岁的大儿子,妻子倔强地守着那句话,终于在三年后携子女辗转赶到美国与丈夫团聚,还攻读了特殊教育博士学位.夫妻俩相互鼓励和打气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求学岁月,只因心中存着一个中国.

家人非常理解林毅夫“希望完成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梦想”,从当年林毅夫在外求学到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们一直是其不断前行的助力.长兄林旺松不仅资助林毅夫创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出资在北大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选拔人才继续深造.而在台湾当局阻挠林毅夫赴台奔丧时,是妻儿兄姐的谅解与支持,抚慰了他内心极度的苦痛.

神州大时代廿年磨一剑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能够以自己的研究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那也是非常大的幸福.”林毅夫如是说,他永远也存着一份担当社会责任的儒家情怀.

1987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的林毅夫毅然回到神州大地,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带回整整30箱的西方经济学术资料,为中国的现当代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经过了六年的经济改革和转型,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度经济学的试验场,给了立志做真实世界经济研究的林毅夫更广阔的舞台,而且他坚信,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中国的进步和未来.林毅夫说,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大时代为他提供了素材,让他在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受人瞩目的经济学家.

从1988年起,林毅夫用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研探中国经济现象的20年,是他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新的发展、转型理论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并以或者半智囊身份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20年.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其后,在创立之初只拥有两间半格子式的办公室里,林毅夫和他的团队在粮食问题、电信改革、银行改革、WTO、通货紧缩、宏观调控、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住房问题等几乎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发出了诺大的声音,共同作用和感受了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和发展的脉动.如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和前沿阵地,同时被视为中国政府举足轻重的经济智囊机构之一.在此阵地,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一系列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

作为研究农业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穷人绝大部分在农村,解决了农村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也就解决了世界贫困问题的一大半.在1999年通货紧缩的形势下,他首次提出了“新农村运动”的概念,即由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以摆脱通缩困境,这为在后来“十一五”规划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学术支持.林毅夫以杰出表现步入了国家决策的“高级智囊库”,参与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

同时,林毅夫还以制度经济学研究享誉国际.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主张市场取向改革.他认为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企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国企改革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体系,培育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针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在于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资金动员的能力取决于配置的效率,他最早提出和阐述了被国内学界经常引用的制度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诱发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他主张中国应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利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快速积累资本,然后再实现产业升级.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表示乐观.他坚信,当下中国,是一个空前的好时代,中国能够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去年10月,作为首位中国学者,他受邀到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这一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论坛发表了《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主题演讲,是其20年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一次“最引以为豪”的总结.

“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研究经济之余,教书育人是林毅夫耕耘的一块神圣领地.一直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忙碌的林毅夫每个周末还坚持讲公开课,他开的《中国经济专题》公开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每逢开课,500人的课程总是爆满,大教室的座位和台阶上到处都坐满和站满了人.林毅夫经常连续讲两个小时不休息,还爱拖堂,下课后总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以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事无巨细地解答了学生们的所有疑问.在当年的非典时期,他一直坚持讲课.“只要有一个学生来,我就要讲课.”林毅夫说,他没想过要做教育家,他只是在尽一个教员的本分.


到世行上任前,林毅夫还坚持为北大学生上好春季的课程.谈及心愿,他说,“能够教出一批好的学生,让我自己的学生看到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机会,然后来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21世纪将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他希望他的学生好好努力,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劝勉,而是中国的时代走向决定的.

中国大背景从世行出发

去年10月,来自法国的前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卸任,世行行长佐利克并没有按照传统惯例从欧美国家的著名经济学家中选择这一职务的人选,而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身上.

从台湾到大陆,后赴美学成返回大陆,林毅夫以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为阵地耕耘20多年.世行行长佐利克当面向他抛来橄榄枝,给予他一个广阔的天地来运用自己的学问,施展自己的抱负.可以说,林毅夫当选于转型期的中国,当选于转型期的广大后发国家,当选于变化之中的全球,当选于整个时代对他的需求.

近年来,新兴市场正在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壮大,世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机构,非常需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需求、面对的限制、机遇和挑战.但是世行并没有及时跟上趋势,一直背负着“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核心管理层人员,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兴市场发展”的批评,欧美成熟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涵盖那些处于变化中的新兴市场.

世行是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经济组织,行长都是美国总统提名的美国人,身居高位的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经济学的造诣可以让一个人成为经济学家,但是想在世行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祖国.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的经济改革和转型,经济成就为世人瞩目,为第三世界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5000亿美元,从过去接受世银捐助,到去年首度认捐援助贫穷国家,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日益重要,其成功经验对世界银行怎么写作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经验的可贵在于它更广泛的意义――农村问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迅速实现了经济自由化,短暂繁荣后持续动荡的时候,中国持续发展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这是世行打破惯例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一流宏观经济学家中,专注研究农村问题、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林毅夫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较高的学术档次,其纵横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30年,作为智囊级学者在政策决策方面的参与程度甚至主导地位有目共睹,对中国经济政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世行行长佐利克认为林毅夫非常适合世行的职务,“林毅夫是一位很富有经验的经济学家,任命他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有助于推动世界银行与中国之间合作.林毅夫在农村发展领域经验非常丰富,他的到职将会给世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

林毅夫在学成归国后,最早研究的领域就是中国的农村问题,他长期致力于新农村的发展,对一般农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深入的了解,在理论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上有相当的把握.他对记者说道,“到世行工作后,可以从更高、更具全球化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发展的问题,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会有所帮助.在世行期间,将推动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比如推动中国和世行在解决非洲发展问题上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5月底,林毅夫将在世行正式走马上任,他计划到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研究,增加第一手的了解,将借助世行这一平台,把中国的经验变成其他国家的经验,努力帮助这些国家找到富裕之路.目前,非洲是当今全球反贫困事业最紧迫的领域,因此林毅夫调研的首站定在了非洲.

林毅夫一贯的追求是踏踏实实做一个经济学家,左手经济政策,右手经济理论.他希望以经济学家的方式,造就自己的“大时代”.可以想像,在中国的大时代里,在世界的大时代里,林毅夫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时代”,这第一步就从世行出发.

编辑:舒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