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甘肃小城镇建设

点赞:7941 浏览:316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小城镇建设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小城镇建设进程中(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关 键 词:小城镇;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47-03

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特殊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城市化本身.除了利用发展小城镇实现大城市工业的边际扩张,为城市大工业发展建立配套产业外,主要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小城镇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冷静地研究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对小城镇“热”都进行了“冷”思考,共性的问题包括: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人口少、投资水平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脱离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被搞运动式地“催生”出来,成为区域农村经济中的“奇葩”,等等.但更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制造和排放出来的大量废气、废水、废固体物和居民生活垃圾,极大地污染和破坏了周围环境.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农村的宁静,实质上是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田园生活风格,造成了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失衡,许多地方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如何解决小城镇建设中伴生的这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是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循环经济与甘肃小城镇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甘肃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首先,环境问题对甘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造成多重制约.甘肃处于黄河上游,担负着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甘肃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生态质量.2005年甘肃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9%,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6%)低7个百分点还多,远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加之森林的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使甘肃成为水土流失量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草原超载过牧和干旱化使草地退化率达87%,大面积绿色屏障的消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沙漠化威胁加大.全省沙漠及沙漠化面积30.58万km2,涉及河西五地市及白银、庆阳、甘南、兰州、定西、临夏等11个市州.受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频繁的干旱和沙尘暴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灾难.

其次,由于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大中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低,甘肃工业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5年甘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250亿标m3,生产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647亿标m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56.25万t、16.17万t和16.63万t,二氧化硫比2004年增加了16.22%;城市中煤烟、粉尘、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污染严重,全省28条省控河流(段)中,未达标河段达19条,占67.8%,其中,重度污染的多达11条,占39.3%.以上种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如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难以顺利推进,甘肃及其广大西部地区将会继续陷入经济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就成为推进甘肃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三,城镇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存在诸多问题.甘肃地处内陆地区,从气候条件来看属季风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全省的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是全国闻名的干旱地区之一.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3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289.829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l.06%,人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亩均占有水资源只有394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多水少,水资源严重不足,现状年缺水量达7.41亿立方米;中部的黄河流域地区自产水资源极少,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洮河的水量虽然充沛,但可以分配的水量有限,开发利用困难,现状缺水量达0.41亿立方米.目前,全省现状年总缺水量达11.94亿立方米.干旱少雨对城市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地表降水量少,对用水量大的城市而言,其布局一般是向河谷地带集中,或向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宜农地区,造成了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争地现象.因此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是较强的.

因此,如何实现由传统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促进甘肃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相互统一和协同进步,是甘肃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用循环经济思维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难题

笔者认为,目前甘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和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所蕴含的发展道路必然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技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在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怎么写作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产生大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对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怎么写作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产生大量废物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总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该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倡导的理念,从规划抓起,开发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法律法则的保障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3.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

严格地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河西地区由于有着特殊的区域特点,它们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各地区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3.1“点”模式

“点”包括河西地区行政区划上的各地区(市),也包括各行政区域内的工业和农村基本组织单位.从宏观上看,河西地区是由各绿洲点构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从各个地区、各行业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星火点.当然也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点,鼓励建立生态园区.比如在张掖建立农业生态园示范点,在嘉峪关建立工业园示范点.就像甘肃省在武威凉州区建立的循环经济示范点一样,在一个地区试验,逐步推进.而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实施废弃物的全过程控制,达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推广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出资源利用好、污染少的清洁生产企业典型案例,指导全行业的内部治理,使企业内部物质形式上的循环变成成本有效的、更高效益的、多效益的循环,突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对广大农村,从“点”上着手,在经济聚集区及城市近郊,建设布局合理的种植养殖绿色小区,建立农村生态示范点.兴建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培植“猪――沼――秸――鸡”、“粮――猪――沼――果”等各种类型的生态家园经济和生态家庭细胞.

3.2“线”模式

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更高级别的循环经济模式.它包括把河西地区各地、市的星火点发展成星火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河西走廊循环经济;又包括把共生企业群层面和大范围的农村区域发展成循环经济链.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大力延伸和打造产业链,把一个地区发展成一两个产业链的中心.并且围绕该支柱产业,在河西地区建立符合该区域优势的工业系统或农业系统.但是由于河西地区又是处在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独立区域,缺乏统一的规制系统.因此,各地、市必须从市场角度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根据本地、市的优势,着力发展补链企业,区内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共生互补不断完善,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并且形成梯次发展的循环经济群.政府规划时要从地区长景和产业远景出发,防止出现在河西地区重复的产业群或产业链,并且对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给予优惠措施等等.

同时,河西地区不但要大力推进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形成河西走廊经济带状发展,而且还要在涉及生产和消费领域重点产业体系中,形成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怎么写作体系和各产业体系的有机组合与共生.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初期发展阶段到工业化阶段和走向后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被动索取到相互对立,逐渐将会走向和谐统一.同样“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从自然循环型到线性掠夺型,必将走向高级循环型的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7]当然河西地区也要适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并且河西地区应该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建立健全河西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加快河西地区循环经济法制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自然环境的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调整和变革.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一定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尽管从全国来讲已经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这对河西地区同样也适用,如《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环境防治法》,但是河西各地区还应该建立与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比如根据本地区水资源单位立方产出率低,可建立规范性法规,提高标准,促进水资源利用.同时,各地区要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不但要强化立法体系,还要加强执法体系.

(二)政府要大力规范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就政府规范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河西地区并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因此,一个地区的政府只能规制一方,而很难使整个区域一盘棋,再加上有些地区不计长远利益,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存在着壁垒,存在着互相拆台的现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省政府或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宏观调控力度,呼吁健全国家对这一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给予优惠.其二,河西各地、市政府应该审时度势,建立健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使发展循环经济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与制度保证.同时各地区政府要严格执行省政府和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从企业到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三)以市场为主导,引进市场竞争.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而是服从于市场经济,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不只是形式上的物质循环,更重要的是利益机制驱动下的循环经济.“把污染权纳入市场进行交易,市场力量就会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决定谁会继续从事污染,以及谁会率先降低污染排放量,并提供必要的市场诱因刺激创新.”同时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原则与企业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驱动的循环经济才是持续的、高效的,而任何逃避市场,缺乏利益的循环经济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将市场看作主导,引进市场竞争,使循环经济立足于市场之内.

(四)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清洁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需要科学技术支撑,而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果脱离科技,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组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的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河西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如信息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与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再造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等.并且将各技术形成技术体系,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大力提倡引进与借鉴国内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区内与国际间的合作.采用高新技术与适应的国际国内的技术手段改造河西地区的传统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当然,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包括上述所论述的法律、政府政策、市场、技术四方面,而且还包括道德观念、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