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点赞:5439 浏览:165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纠正外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但由于技术和政策等原因,各国的环境标准不同,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解决贸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关 键 词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37-02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从而,环境因素进入生产环节而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同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要素并列、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样,产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包括环境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代价,能够消除生产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一旦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最终得到体现,商品就能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生产者就会按新的全部社会成本确定最优产量,消费者就得按反映产品全部社会成本的进行支付,由市场失灵造成的生产对环

境的外部性影响得以消除,市场、重新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整个环境、社会又能有效地运转.

一、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

环境成本内部化论是根据外部经济(外差效应)理论得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论认为,某些出口生产、营销活动污染空气和水,恶化环境资源,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河流污染、气候变暖),然而这些环境资产的价值在出口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往往被忽略不计,国际贸易的开展可能加重市场失灵而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必须将这种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消极的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即内化到出口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以便促使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当环境资源的产权未加界定时,无人会主动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若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缺乏调控机制,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例如,共有河流的上游国家建成一家化工厂,其排放的污水侵蚀了下游邻国农作物,但由于产权没有界定,上游国家工厂继续排放污水而邻国居民得不到赔偿.

2. 对环境资产合理定价. 环境资产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 草地和野生动植物可提供相应商品或提供登山、旅游之类的怎么写作,这些商品、怎么写作均可予以量化.同时,环境资产还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和湿地对大气和气候有支持功能,但因难以计量常被忽视.只有对这些环境资产全面合理地定价,才能促进资源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环境资产的价值经常被人为低估,致使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定价偏低,为多挣外汇而竞相输出初级产品,导致农、林、渔、矿诸业的过度开发,加速环境资源的耗竭,甚至在经济上造成“贫困化增长”.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 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1972年经合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在《关于环境政策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控制》中首先提出这一原则,规定“排污者必须负担由公共当局决定的减少污染的费用, 以保证环境处于一种可被接受的状态”.“排污者付费原则”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和赔偿受害人的费用,促使排污者积极主动地治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否则将受到经济制裁.该原则旨在协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环境政策,防范不同的环境条款使比较利益与贸易格局扭曲.此外,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费用或成本应予以补偿.比如,热带雨林国家放弃森林砍伐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可通过污染者付费的部分加以补偿;发达国家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恶化环境, 必须多支付改善环境的费用.“排污者付费原则”充分体现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的精髓,在国际贸易中应将这些费用内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从贸易角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即它经常会成为发达国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具体分析,当来自我国的产品对某一发达国家国内产品形成冲击,其国内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时, 该国就可能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采取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措施,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的进口.这种情形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以我国产品采取的环境标准过低为由实施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往往以我国环保标准低为理由,认为来自我国的低成本产品是在进行“生态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取了贸易优势,严重威胁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其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为产品创造“公平的竞赛场地”,实现所谓“公平贸易”,就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名,对来自我国的产品征收“生态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抵消我国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达到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进口的目的.

2. 以我国产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不充分为由实施限制措施.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各国享有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其他实际情况单独决定其环境政策、 征收环境税费、制定环境标准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各国之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无法消除的.但一些发达国家却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出发, 对这种情形熟视无睹,而一味要求国外产品符合其规定的环保要求,否则就以该产品的环境成本未充分内部化为由限制直至禁止进口.


3. 以我国产品未将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由实施限制措施.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了“可持续消费”这一先进、人文的理念.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怎么写作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至最低,使怎么写作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至最少,从而不危及当代和后代的长久需求. 可持续消费在广泛的范围上关注着环保,它包含了从原料提取、处理、制造、产品购写、使用、最终处置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并考虑到了每一个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环境影响.显然,从环保角度而言,改变人类的消费模式已迫在眉睫.消费模式的改变必须通过对具体产品或怎么写作的消费过程的环保要求体现出来,因此,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求,却常常对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构成针对我国产品的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因为发达国家往往要求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亦需像当地产品一样被征税或予以环境管制,而采取征收环境税或其他环境管制措施的根据又往往操纵在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集团手里,目的是使国外竞争者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二)积极影响:新的市场机遇

1. 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创新机会的.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带来创新补偿.创新补偿可分为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创造了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这可能是由于原材料的替换或减少包装造成的);有更高回收价值的产品(这有可能是由于提供了循环回收和拆卸分类方面的便利造成的); 对消费者来说具有更低的抛弃成本的产品.加工过程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导致了污染的降低,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生产率,诸如更高的加工产出效率,较少的检修停工期(由于更仔细的监督和维护),原料的节省(由于原料的替换和对投入品的重新使用和循环利用),对副产品更好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更低的能量消费,原材料仓储存量以及处置成本的降低,将废料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形式,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等.

2. 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 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所谓环境友善,是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或产品进入消费过程后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纸和纸浆生产商率先引入了环境友善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纸和纸浆设备生产商在全球新型漂白设备市场上独具鳌头,获得巨大利润.

三、我国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应采取的对策

1. 进行制度创新,主要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明确赋予资源、环境所有权,建立有效的使用、补偿和责任承担机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市场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制度,逐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2.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当前我国绿色技术采用率很低,绿色技术创新更低,基本上还处于无组织、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或被动、被迫状态.即使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通常也只采用末端处理技术并且使用效率很低.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上看,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只占国民收入的0.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企业一般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从另一方面来看,采用绿色技术的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国的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支持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建立起合理的市场绿色体系,一方面鼓励消费者使用环保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

3. 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 随着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额内部化的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弱化甚至丧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致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等的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出口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出路, 形成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优势.当然,竞争优势的培育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全部抛弃,而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增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中国纺织品在棉布横档、印染布纬斜、色差、针织品缩水等方面落后于新的纺织品标准, 所用染料的70%―80%为西方国家禁用的对人体有害的偶氮染料, 通过对纺织业进行环境友好技术的改造,可重构和加强中国纺织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4. 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要使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根本的途径是使自己成为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斗争与协调过程.目前,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会议,密切注视着国际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影响.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组织的贸易与环境问题非正式高级圆桌会议、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商会举办的企业环境行为部长级会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关于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等.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及可能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扩大中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认真履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应承担的与其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责任与义务,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努力寻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有的差别待遇,阻止滥用环保法规、滥用贸易协定条款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及时调整中国有关的环境贸易政策,努力向国际接轨,这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