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关系现状前景

点赞:5487 浏览:204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主要包括贸易往来、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及其他一些特点.

(一)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

1、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1)双边贸易呈不断上升之势.中国对欧盟贸易额由1975年建交时的24.46亿美元增长到2002 年的867.2亿美元,增加35倍.2002年总额为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与1984年相比增长15倍,出口增长20倍,进口增长11倍(表1).从总量上看,出现了阶段性变化:1985年以前贸易额在百亿美元以下徘徊,1986―1992年在百亿美元阶段逐步走高、向上发展.1992年后中国对欧盟进、出口额分别超过100亿美元.(2)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以1997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1997年前中国对欧盟贸易基本为逆差,1997年后逆差得以改善,1996年逆差几乎接近于零,1997年迅速变为40亿美元的顺差,2002年则出现了90多亿美元的顺差(表1).贸易增长速度阶段性变化也很明显.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来看,1986年比1985增长78.66%,增长极快,1989年则跌入谷底,直到1993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较为平稳;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情形相似:1985年比上年增长70.7%,此后1987―1990年均为负增长,1990年开始大幅上升,1993年增长速度为47%.此后除1997年外基本呈现平稳增长(表1).

2、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欧盟和美国,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左右,不过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2%,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1%左右(表2).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中欧贸易集中在中国与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荷兰5国.例如,2002年中国自这5国进口额为299亿美元,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77.5%.中德贸易额自1988年起在与欧盟往来的贸易额中就居首位,德中贸易额还在不断增大,2001年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7%(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至200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出口的拳头产品,全年出口额占向欧盟出口总额的56%,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手持及车载无线机为主,服装、纺织纱线及制品出口也平稳增长.

(二)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阶段性相似也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见表4).1979―1992年为起步阶段.欧盟在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项目每年只有100个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每年仅2亿美元. 1993―1996年为欧盟在华投资的发展阶段,欧盟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到华投资,每年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合同金额1996年为67.6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27.4亿美元.1997年至今为欧盟在华投资调整阶段,由于全球化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活动异常活跃,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停滞不前.

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1992年后快速增长,从表3可见,1991年投资项目仅为143项,1993年跃升到1543项.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1993年比1992年增长了155%.协议金额与实际利用金额差距较大,直到1998年后才开始缩小.2001年底欧盟成员国来华投资项目数达到12598个,协议外资金额555.81亿美元,实际投入302.32亿美元.二是投资部门分布广,多为中国特别需要的部门或产业,如汽车、电子、制药业、零售商业等.对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初始投资于科技、海洋开发,能源等领域现已扩展到核能、空间技术、煤炭、电力、化工、纺织、有色金属、冶金遥感等领域.三是投资形式多种多样: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技术转让与援助等,现已发展到与中国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合作.四是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项目数占欧盟在华投资的43%.欧盟投资之所以集中于长三角地区,主要是这一地区处于中国腹地,交通发达,信息传递顺畅,便于形成地区辐射,进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五是欧盟也是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较集中的地区,至1999年底欧盟成员国及金融组织累计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协议金额约161.58亿美元,占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向中国提供贷款的44%.

(三)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机制化

欧盟是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供应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于欧盟的技术引进每年占中国技术引进总额的50%左右,1995年更是有了显著增加,1994年仅为149项,1995年就达939项.2001年中国从欧盟技术引进合同数为1050项,合同金额为44.22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引进技术总额的48.95%.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金额为671.7 亿美元.其他经济合作逐步机制化,中欧双方在培训、科技、开展援助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欧盟继续为中国培养高级翻译人员,双方合资成立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运转良好.1996年后中欧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机制化,中欧双方在混委会下已成立了经贸、科技、环保、能源和信息通讯技术5个工作组,合作机制化程度不断加强.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中欧贸易投资发展不平衡,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这种不平衡如前所述主要表现在:一是双边贸易、投资比重失衡.中国对欧盟贸易依赖性较大,而欧盟对华贸易依赖性非常小.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0%左右,中国对欧盟投资则几乎为零,双边投资往来仍有很大空间.二是多数年份双方进出口差额不平衡,直到1997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逆差才得以改善.三是中欧贸易额主要集中在欧盟5国,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1/3左右,中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贸易扩展有较大潜力.

(二)双边在投资领域仍需继续提高合作层次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技术领域相对广泛,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1997年以来由于欧美跨国并购的浪潮,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停滞不前,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占外商对华实际投资比重不到10%.欧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75%的项目技术处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不过欧盟对华投资企业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动因,因而带动中国出口欧盟的机会并不大,欧盟在华企业并不重视当地的技术开发.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有15%完全没有出口,出口比重低于产值50%的企业占78%,超过50%的仅占7%.

(三)欧盟内外有别的贸易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边贸易潜力的挖潜

欧盟成员国在进口时常采用欧盟统一规则,设置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入欧盟市场,实施保护色彩很强的共同经济政策以维护自身利益.出口时则采用各成员国较灵活的规则,对其内部产品实施政府补贴或出口奖励以扩大出口,保护本国市场.欧盟这种内外有别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要面对的标准较为复杂.

(四)欧盟的反倾销政策增加了贸易争端与摩擦

中国在欧盟反倾销案例中一直高居首位,20多年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累计超过 30亿美元.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示范效应日益扩大,反倾销指控产品多被其他国家所续控.重点产品是钢铁、机电、化工和纺织,近期还加强了对彩电产品的指控,这些产品都是中国重要优势出口产品.为了限制这些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欧盟对这些敏感性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收报复性反倾销税,在限制了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同时也增加了双边的争端和摩擦.

(五)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将产生较大冲击

欧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同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欧盟东扩后,欧元区内贸易产品很可能替代区外产品,对中国产品的替代性也会增强,以致欧盟市场将变得相对饱和,中国的出口商品将面临更强的竞争性.此外,中东欧与欧盟存在互补关系,中东欧区外投资的2/3源于欧盟(尤其是德国、英国、荷兰和法国),欧盟对其投资随着东扩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增加.再者,非欧盟国家也在加大对中东欧的投资,例如日本制造业在中东欧的投资集中在捷克、匈牙利与波兰等国,正在利用中东欧国家为生产基地以优势拓展西欧市场.中东欧国家对国际资本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和发展援助的争夺更趋激烈,中国在吸引外资上将面临严重冲击.

三、中欧经贸发展的前景

中欧经贸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发展平稳迅速,中欧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仍然前景广阔.

(一)中欧双方扩大经贸关系的良好意愿为促进经贸往来提供了动力

中欧经贸平稳迅速发展与中欧发展经贸关系的良好意愿紧密相联.中欧经贸发展总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初期合作与发展阶段(1978―1989年)、低迷阶段(1989―1992年)、全面合作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3月欧盟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对华政策文件,把欧中经贸关系置于同欧美、欧日同等重要地位.2001 年5 月欧盟发布《欧盟对华战略: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增加了一些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2002 年3 月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 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重点领域.2003年的亚欧会议也为双边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大空间.

(二)很强的产品互补性是促进双边经贸往来的基础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有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品、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音像、医药品、船舶、照明装置、五金工具、家具、灯具、钢铁制品等等.欧盟输往中国主要有机电产品、汽车、飞机及零配件、光学照相器材、船舶、谷物、有机化学品、钢铁及其制品、塑料制品等,互补性极强.中国与欧盟前五位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量占中欧贸易70%强,贸易互补性使双方内部市场形成巨大吸引力.欧盟丰裕的资金和中国拥有的后发优势使相互投资潜力巨大.欧盟企业整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中国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学习欧盟的管理经验,提升技术合作水平,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欧经贸平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WTO后加快了在保险、证券、电信和旅游等怎么写作领域的开放步伐,有利于欧盟的优势领域进入中国市场;公开透明的竞争原则使欧盟投资者在华投资更有信心;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更好地解决了贸易摩擦;最惠国待遇和无歧视原则可以扫清双边贸易中的许多障碍,扩大了中国对欧盟市场的进入;中国对资本的需求增大也有利于欧盟扩大对中国的投资.中国按照国际投资惯例进一步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海关、外汇、商检等部门的怎么写作质量,也有利于发展中欧经贸关系.

(四)积极协调做好应对欧盟的反倾销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须加强对欧盟反倾销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研究,掌握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做到理性应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展开政府间的谈判和交涉,争取欧盟早日修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同时提高对于反倾销产业的预警能力.全球反倾销案的变化比世界经济趋势滞后 1年,积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才能掌握反倾销案的规律,预防欧盟反倾销案的诉讼.由于征收反倾销税的有效期长达5年甚至更久,为防止进货商寻找新供货商而导致中国商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中国还要规范出口商的市场行为,通过行业组织协调本行业的和出口数量以保护产业发展.

(五)欧元经济区的成长为中欧经贸迅速增长提供了便利的手段支持

欧元经济区作为需求巨大的统一市场对中欧贸易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币种简化有利于欧盟对中国出口,透明度提高使欧盟成员国的竞争突出,中国作为写方选择的余地更大.某些技术标准相互承认的原则使欧盟技术标准变得单一.欧元启动也使双方相互投资的机会增大.由于欧元区内资本市场一体化,欧洲企业拥有了在贷款规模、资金筹措、外汇风险规避的优势,开拓中国市场及对华直接投资的意愿增强.中国银行业已开办了包括信贷、透支、储蓄、汇划、结算等有关的欧元业务,中国企业也可将欧元债券作为筹措长期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欧元区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向欧盟的劳务输出,这对中国劳务及承包工程合作开展很有利.要继续加强欧盟同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并进一步深化在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技术援助、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六)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拓展和进入欧盟市场

针对欧盟与内部成员国政策上的不协调性,中国最好采用欧盟市场细化战略,对贸易政策、对欧出口产品、销售方式等进行细化,从而有效地对欧盟市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进入,尽量避免单一商品出口过度集中.中国政府要鼓励采取贸易―投资复合运用方式进入欧盟市场.贸易与投资的关联性紧密,当直接贸易成本上升时,投资作为市场进入的最好方式可带动本国出口贸易增长.目前中国对欧盟投资十分有限,投资进入与贸易进入极不平衡.因此,中国应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争取在欧盟国家设立合资、合作企业,加快对欧盟的投资步伐.中国应尽快减少怎么写作贸易领域的准入限制,对于金融业、保险业、航空业、旅游业等领域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吸引欧盟企业来华进行跨国并购活动.利用欧盟东扩机会,进入欧盟更为广阔和开放的市场.10个准成员国加入欧盟后,对成衣、鞋类、家居用品、通讯及保健产品等的需求将会上升,这些国家对上述产品的进口依赖性非常强,而中国的优势产品正在于此,因而贸易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大.中国应当注意开辟区域性市场,积极开辟中东欧地区、波罗的海、地中海、以及黑海沿岸地区等区域性市场.

总的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中国改革日益深化和欧盟一体化不断发展为中欧经贸深入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欧经贸关系必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更加迅速地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