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赞:13724 浏览:587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从企业厂长走上市长、市委书记、省长岗位的我,确有一些亲身经历值得回顾.30多年来,不论是国际风云变幻,还是国内某一时刻的矛盾激化,都没有动摇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坚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的信念.依靠全国人民的力量使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日益扩大,带来的结果是经济三十年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体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增长近10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1321.78亿元,增长50余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逐步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乡供水供电、城市天然气等均实现了快速发展,国外几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我们几年就实现了.与此同时,党、国务院更加关注民生.加快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逐步由城市覆盖到农村.各项惠民政策逐年增多,而且多予少取以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全民健身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财政投入,实现在普及过程中提高.并有效提升了全民的体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实惠,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使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规范、更加完善.我们能够抵御来自任何国家的危机风暴,能够创造人类文明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模式.全世界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回顾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民经济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会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从而使我国迈入了摆脱贫困的新征途,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先,在农村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迫切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打开市场,同时还需要满足农民对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形成,使农民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经过五年多的改革实践,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以巩固农村改革成果,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思路.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扩大开放,成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要求下的一项基本方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牵扯面广,涉及的领域多,况且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矛盾较多,还要触及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农村改革当然也有诸多阻力,但亿万农民不满贫困落后的现实,有着迫切的改革愿望,而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系着亿万家庭的实际利益,广大农民是欢迎的,阻力在干部,阻力来自“左”的思想认识.一旦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任何阻力都会被冲破.所以,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够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起来.这也充分证明只要生产经营体制适合生产力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就能够发挥出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很快首先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就,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更加深刻、更加波澜壮阔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在探索中深化的阶段.

二、

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底,而且城市企业经济效益也很低,在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居民可支配收入甚微,存在相当比例的贫困居民.另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城市经济积累了巨大发展潜力,加快改革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最佳途径.

1.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推动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所以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已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搞活企业的关键是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必须确立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只有树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的思想观点,才可能放权给企业经营者.这应该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20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经历了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企业改组联合,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股份制改造,资本上市,与政府部门脱钩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能够主动的满足需求,面向市场而不是满足计划经济指令,面向市长.

企业进入市场后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面临着企业内部改革的艰巨任务.首先是领导体制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如何增强经营集团活力,又如何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要能上能下.用工制度改革,工人要能进能出.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工资要能高能低等要建立起新的利益机制,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打破“铁饭碗”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就业安排,涉及数千万职工的切实利益.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必然会有生有死,部分企业破产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救市也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城市政府承受着压力,职工群众要承受待业的暂时困难.但我们终于走过来了.现在国有企业资产壮大,效益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国民经济上了大台阶,由弱到强,举世瞩目.虽然企业改革还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坚持改革,创新机制.只要加强监管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成果.

2.攻克阶段改革难点,逐步体现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首先必须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而长期实行的政府定价,并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已严重阻碍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1988年的抢购风波就说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针对当时不少商品的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需关系的状况,各个城市根据不同时期商品供需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政府统一定价的范围,分步扩大大浮动和自由的范围.最终实现了除少数牵动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外的其它商品由市场定价,供需双方协商定价,政府只监督规范市场.从而保障城乡物资交流的畅通,充分反映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合理的体系逐步形成,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益成熟.

3.“开放也是改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然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并能发挥重要作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扩大开放很快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从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经验,减少我们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曲折少付学费.我们的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经济发展中必然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企业走上市场后经营管理者缺乏新的管理经验,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特别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更重要的要面向国际市场,走出去参与竞争,才能做强做大自己.旧中国之所以贫困就是吃了闭关自守的亏.历史的教训不能重演.

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战略启开了国门.内陆城市也纷纷实行对内对外双重开放的发展思路.招商引资和实现海外战略走出去并举.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在50多个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有力地加快了我国工业化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也快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良好趋势.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信息化,也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30年来我国不仅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均有较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体验到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跨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快速发展,尽管国内国际还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风浪,但初步形成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为龙头的东、中、西互动格局,对未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对创建和谐社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