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金融体系选择与的

点赞:10238 浏览:434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由于金融的波动也曾引发了经济的震荡,本文从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论”谈起,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的最佳选择,高度控制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我们还应继续完善银行宏观调整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过几次由于金融的波动而引发的经济震荡,引发了对金融体系选择与发展的研究.

1.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论”

1996年,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在该理论中,他们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并指出,在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1].

对中国金融体系选择与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体系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事实上,金融约束是政府所实施的选择性的金融干预政策,其目的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发展,促进金融深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很显然,“金融约束论”和金融约束政策非常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对我国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选择

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形成的不同层次和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体系[2].依据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这里特指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致可分为以银行为主导的德日模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英美模式[3].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指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政府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基本要素.

很显然,如果单从金融发展理论角度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金融体系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但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选择,取决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储蓄资源极度缺乏,但有一些项目在技术上相当成熟,且收益前景比较确定,这时就需要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迅速动员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储蓄缺口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也要随之(Accordingly)发生转移.这时,风险高度集中、识别新投资项目能力有限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就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4].

通过上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在适当的政府干预下,集中资源力量投资关键项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银行主导性金融体系在资源的集中有效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作为中国现阶段的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体系的演变有其内在机理和规律.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对金融发展规律的描述,现代金融增长都是以银行制度的发展为开端,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金融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突出地位;在第二阶段,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政府和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而体现出混合型特征并且出现了大型的股份公司;在第三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市场的优越性愈发突显,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导致银行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和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

通过上面的理论可以很准确的判断,中国目前尚处于金融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在现阶段既应当维持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又应该发挥政府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干预的作用.同时,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正处于政府控制与市场机制并存的阶段,并已建成了许多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理论再次证明: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的演化程度,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仍应是中国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3.中国政府控制金融体系的方式

过去两年在“全球”金融体系所发生的一切,使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西方国家的银行业体系接近崩溃,但中国的银行业体系却毫发未伤.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银行体系的高度控制.

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控制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政府对银行体系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体系进行了多元化改革,但这种多元化更多的是从组织结构上而言的,从所有制角度讲,并没有改变国有为主体的局面,银行体系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下.二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发展起来的,为实融体系的有效控制,一方面,政府刻意放缓非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以确保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新发展起来的非银行金融体系有实质的控制[5].

目前,仅从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看,高度控制的银行体系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来讲是有效的.但从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讲,我们还应继续完善银行宏观调整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应;不断深化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实现国家金融安全的同时,努力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但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与金融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同步,否则就会面临风险,甚至发生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