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就业模式

点赞:20830 浏览:945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金融危机给我国高校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政府和企业实行精简人员,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逐步增多,传统的“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需要我们再拓展新的就业模式,如校企联合型、学生主导型等,特别是在各种就业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效.

[关 键 词 ] 金融危机 高校就业模式 实效分析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需要我们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探讨就业模式.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高校就业的因素分析

伴随着金融危机,高校就业也面临着“就业寒冬”的到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正在波及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整个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挫,国家经济链条环环相扣、相互影响.[1]国家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务员岗位缩编,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更多的实行企业化运作,使得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机会大幅减少.

2.从企业角度: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内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尤其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2]企业为了在金融危机下继续获得良好的发展,不得不压缩生产、裁员减薪.这样就会对人才需求量减少,招聘人数也会明显减少.同时,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逐年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高端人才,要么是做一线业务员、行政秘书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

3.从就业者本人的角度:首先,毕业生人数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3]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增长,而就业市场却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其次,对应届毕业生素质要求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也有所减少甚至取消.现在大多数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正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应届毕业生因缺乏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从而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眼高手低、能力与知识不相称的局面,在应聘者增多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历届学生.再次,对毕业院校的要求提高.这次金融危机对重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影响有限,但对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的大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会更青睐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学生,从而出现宁缺毋滥的局面,宁愿不招,也不要一般院校的学生,给一些一般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

二、金融危机下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就业如何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目前,拓宽就业渠道、加速就业模式多元化才是高校就业问题的关键.那么多元化的就业模式主要有哪些呢

1.学校主导型.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4]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目前在高校就业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家政策决定的,高校要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将高校就业和教育质量一样作为大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来落实.

2.学生主导型.“学生主导型”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和动力源去寻找就业岗位或自己创造就业途径的就业模式,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自主寻找就业岗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通过自己、或者自己的人缘地缘、人才市场、网络、相似度检测等渠道联系就业的模式,二是自主创业,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有许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国家也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创业成功者比比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挑战性的就业模式.

3.校企联合型.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企业订单型,凸显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用人单位向学习提出需求式的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就业模式,二是准就业型,准就业机制是计划将大一到大四学生集中起来,招聘到“准就业”平台上,进行实训,通过学习和工作,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入相关岗位.“准就业”机制除了让学生获得“从业经验”和“工作技能”外,还将给学生提供“从业工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选择权,而与传统的“订单培养”相区别.

4.政府组织型.政府组织型就业模式主要是指政府组织考试考核从而进入公务员队伍、军队和部分事业单位的就业模式.应当指出,我国的事业单位逐步走向聘任制,用人权已逐渐转向用人单位决定,这种情况下,政府组织的事业单位考试会越来越少,只是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就业很大支持,创造条件.

首先,军队就业.进入军队就业可能会成为三种人员,一是大学生入伍当兵,而是进入部队成为士官,三是进入部队成为军官,四是成为部队的非现役文职人员.当然这些不适用国防生,被选拔成为国防生的基本上就是准军官了,毕业后直接进入部队工作.其次,政府和党群机关就业.包括选调生和选聘生,主要通过公进行选拔.《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今后国家政府机关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又出台了“三支一扶”和考取“村官”等一系列就业政策,这又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就业空间.2008年3月20日,更是提出“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大决定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

三、多元化就业模式的实效性分析

以上四种就业模式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融合的,只不过在某一个阶段有所侧重.那么它们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如何,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实效性呢

1.“学校主导型”的实效分析.“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就业模式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等艰苦的地方就业.[5]不得不承认,金融危机下,“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学校所能够“开发”到的就业岗位有限,企业由于自身的岗位需求所限,对学校的招聘会的兴趣减少,用人门槛提高,这些都是制约“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发挥作用的因素.高校要以就业为切人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教育管理,使产学研结合和工学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提高其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在招聘方式上要灵活处理,比如争取地区或集群实行组团招聘和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会等.

2.“学生自主型”的实效分析.首先是学生自主寻找岗位模式的实效分析.这种就业模式较为灵活,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选择职业.目前采用这种就业模式就业的学生比例较小.主要是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比如社会资源有限和盲从困惑心理,找工作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较高等等.此时,学校可以加强跟踪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生择业信心和择业成功率.其次是自主创业型的实效分析.高校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自主创业型”就业模式较为灵活,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同时这种就业方式在高校毕业生中还没有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同.

3.“校企联合型”的实效分析.首先是订单型实效分析.“订单型”培养实施过程,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还加强了双方的合作程度,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订单型”就业模式,使学生集中精力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和专业业务技能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能取得就业实效,减轻了学生及家长、学校的就业压力.其次是准就业模式实效分析.准就业促进了“学生军”向高绩效“职业人”转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突出特点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合同关系为主,学校处于协调配合和宏观指导的地位.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签订劳动合同,真正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从事企业所要求的工作.按照劳动力市场规则,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看,准就业制是一种较好的产教结合形式,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因此,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就业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政府组织型”的实效分析.政府、党群机关和军队这几年接受地方大学生的政策比较灵活,特别是军队依托地方大学为部队培养后备人才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献身国防的意识还不够强,以至于进入部队工作不是他们理想之选.政府和党群机关的公是进入政府机关的主要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公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有的考生辗转各地,成为公“专业户”.但是公务员编制相对于众多的毕业生毕竟是杯水车薪,以致现在公越来越难,考试范围越来越广,竞争越来越激烈,能进入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务员的复习应考可以督促学生扩展知识范围、提高综合素质,虽然最后可能入选不了,但对应聘其他岗位会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金融危机下给我们的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党、国务院给予高校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和平台,高校和用人单位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学生本人要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素质,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真正解决好高校就业问题,开创高校就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