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人生2007年第7期

点赞:5013 浏览:188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引 子

2007年2月17日,农历年三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过年味.

江苏省滨海县界牌乡华林村邓正文一家沉浸在幸福而又喜庆的气氛之中.这天,在苏州某厂工作的儿子邓小兵不仅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而且还领回一个美丽清纯的四川籍女朋友,年迈的邓家老太太时不时地拉住孙子女朋友的手左看右瞧,仔细打量,一个劲地夸孙子有眼力.村里人听说邓小兵娶了个四川女大学生回家过年,纷纷前去庆贺.邓家办了一桌丰盛的晚宴,可是直到晚上九点,尚未动箸,因为有一位大恩人驱车正在途中.

魅力人生2007年第7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司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今年24岁的邓小兵上有年近八旬的奶奶和身体长年有病的父母,一家四口全靠四亩农田维持日常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5年自己高考仅差几分而名落孙山,榜上无名.一度精神不振,自叹命运不济.后在欧亚劳务公司驻该村联络员的帮助下,来到公司学习电脑操作技术,头脑活络的邓小兵学习勤奋刻苦,培训结束便以优异的成绩被公司安排到苏州罗礼电脑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仅两个月便被公司提拔为车间业务主管,敬业好学的邓小兵不仅赢得了公司老总的刮目相看,同时也赢得了技术部一位女大学生的芳心.

邓小兵告诉我们:现在他和女朋友每月收入有7000元,干上个三年五载,在苏州写上一幢房子,将老家人接到苏州,好好享受享受城市人的生活.而这一切的一切,全靠大恩人沈孝观.

沈孝观是江苏省滨海县欧亚劳务合作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欧亚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已先后向苏南众多大企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达六万余人.让一个个没有进入大学校门的农民同样进入苏南大企业,走上致富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我们把聚光灯打在沈孝观身上.他具有大学文化,曾在劳动行政部门供职16年,具有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特别是在劳务派遣、校企联合办学、劳务输出管理、人才规划等方面建树颇丰.16年先后为苏南各大企业输送专业人才近十余万人,让数万个农村家庭靠劳务输出发家致富.目前,他的欧亚劳务合作公司拥有22个驻外机构,七个工作管理部门,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个生产企业,150余名管理员工,超亿元营业额.

公司从信息采集、项目认证、合同签订到资源培植、人才培训、校企联合办学、劳动关系写作技巧、劳务派遣、劳务工租赁、劳务合作、劳务输出管理、跟踪管理等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运作管理体系.

公司下属的滨海欧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全免费学校.学校引进国际最新办学理念,与七十多家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免收培训费、学杂费,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免费提供校服、保险,报销市内交通费.成绩合格全部安排工作.学校现有26个适用专业,三千三百多名学员.

公司有16个专业,两万六千多名外派员工,与一百六十多家企业有劳动派遣合作业务.

公司为山东、安徽、河南、河北、江西、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苏等二十多所大专院校、一百六十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怎么写作.公司可提供机电、电子、机械、车工、焊工、钳工、数控、模具、缝纫、仓管、电算会计、驾驶员、保安、厨师、营业员等三十余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约三万人.

公司与国内17省市六十多家劳动部门建立业务协作关系,为一百二十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划怎么写作.年输出量达1.4万人次.

目前仅苏州地区与本公司合作的知名公司就有苏钢集团、巴士公司、精达、上声、三得利啤酒、隆力奇、达方、明基、华硕电脑等.

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江苏省公众满意形象单位.

一次职务变动,改变了他的人生坐标,为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成了他新的追求

时针定格在1993年5月.

在滨海县政府办公室任秘书的沈孝观被调任县劳动局副局长,负责全县劳务输出管理工作.当时全县大量农村剩余劳力闲置,外出打工的也只是四处闯荡卖苦力不赚钱.怀揣一根针(纺织),手拿一把刀(建筑),肩扛一把锹(土方),这就是当年滨海外出打工者走出家门闯天下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原始而又廉价的劳务输出走向现代和文明,沈孝观的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等

沈孝观就是要在这全新的岗位上全新事业中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探寻沈总打破传统僵局走向成功的奥秘,我们这才发现,他的“四招”招招是那样的得体有力,让劳务输出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

第一招:开展劳动力资源信息统计.他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建立和完善基础台账,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第二招: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及法律常识教育.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他组织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第三招: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在县内建立了县、乡、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在全县各乡镇聘请劳动保障怎么写作中心主任、村组负责人、中学校长和班主任担任劳务信息员.在外地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常熟、江阴、张家港、昆山等地建立劳务管理处,聘请曾在滨海工作、学习、生活过的老干部、老知青和社交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同志担任劳务信息员,还利用信函、、登门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

第四招:坚持劳务输出工作“一条龙”怎么写作.即“输出前认真考察、输出时精心组织、输出后严格管理”.在输送前,既要对招工单位生产规模、经营状况、职工工资待遇、生活怎么写作设施、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考察论证,又根据企业用人条件,对务工人员的年龄、文化、身体、技能、现实表现等逐项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在劳务输出时,对报名、目测、体检、政审、送达等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组织安排,保证万无一失.

家住振东乡板桥村的吴锦章全家六口人,上有年迈双亲,下有两个初中毕业的儿子,靠种责任田维持生活.1993年7月份两个儿子被沈孝观组织到苏州钢铁公司工作,当时月薪就近千元,短短几个月兄弟俩积攒了上万元,第二年开春,就扒掉了矮小的茅草房盖起了大瓦房,心中感谢的第一人便是沈孝观.李文付就是当年经欧亚公司培训而进入苏州巴士公司的.如今在苏州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而且还写上了豪华轿车.要不是未改的滨海乡音,没有人会知道他是一名来自苏北滨海的农民.

从1993年6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沈孝观就成功地向苏南数家企业输送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达万余人.劳务输出成为当时全县农村致富的主渠道,沈孝观因此也被誉为农村致富的助推器、农民兄弟的贴心人,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主动辞去公职,让多少人为他惋惜.然而,他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在劳务输出的大舞台上找准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尽展才华

2001年4月,春风悄然吹绿了苏北大地.

在滨海县城青年饭店二楼“滨海县欧亚劳务合作有限公司”的牌子悄然挂起.没有鲜花,没有鞭炮,没有恭贺,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平静.沈孝观对此没有半点想法,今天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事业无比美丽,肯定也充满坎坷与艰辛.

他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好端端的局长不当,一定想发大财.”

“是不是被组织上处理靠边了?”

“是犯错误被上级撤职了吧?”

“整天喝喝茶,看看报,每月工资一千多元,开什么劳务公司,简直是神经病!”

社会上流言蜚语尚可置之不理,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几乎让沈孝观精神崩溃.妻子说:“我们这样的家庭,不图权,不图钱,一家平平安安过个舒心日子,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呢.你这么搞,工作没了,工资没了,万一赔本落身债,如何是好呢?”

老母亲说:“孝观啊,你当了局长,是我们全村的骄傲啊,你这个当妈的脸上有光啊,你现在局长不当干个体,叫你这个当妈的说什么也想不通呀.”

老父亲问:“孝观啊,好不容易把你培养成大学生,你说个人开公司为了乡里乡亲,当局长不也一样为乡亲们办事吗?”

老领导劝他要慎重行事.

方方面面的反对声从四面八方袭来,然而沈孝观心中装的是父老乡亲的挚爱,让乡亲致富是他事业的原动力.他终于坚定了信念,他认定自己的路会越走越宽广.事实证明沈孝观的选择没错.他针对劳务市场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办起了可容纳500名学生就读的欧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公开了四项承诺:一是所有学生带薪读书,就读学生,不仅由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免费发两套校服,免费写一份意外保险,学生带薪读书.从入学第三个月起在校实习,每月发工资300元至800元,到企业实习每月发工资700元至1200元.二是培训专业门类多,培训内容涉及到电子电脑、针织、服装、冶炼、日用化工、旅游、餐饮、机电、食品工业等15个专业,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任意选择.三是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配有理论辅导老师和实践操作老师,设有校园实践课堂和联合办学企业实践课堂,具有易掌握、熟练快、效率高等特点.四是就业有保障,无后顾之忧,入学的学生一律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学生一年半或两年毕业后,学校不仅保证每个学员有月工资1000元以上的就业岗位,还跟踪怎么写作三年.五汛镇学员姜友庆,父亲病故,母亲瘫痪,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当他听说县欧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拿工资读书,怎么也不相信.可是,他进校后的一切事实让他无比感慨:“像这样吃住不要钱,拿工资读书的学校,真是天下难找啊!”

学员到企业后也是由办事处实行“三代”怎么写作(怎么发表工资、代为管理、代提供食宿),让供需双方省心、顺心、舒心.

一次,公司驻昆山某电子公司管理员刘阿姨发现本该下班回宿舍的青年于广远迟迟未归,心里顿生疑虑,便四处打听去向,后听一工友说可能去网吧上网了.刘阿姨于是便到工厂附近网吧一家一家地找.那一晚昆山的雨一直下个不停,刘阿姨冒着雨连找了11家,终于在一个名叫“明日网吧”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游戏机上玩得起劲的于广远,当小于抬头看到浑身湿透的刘阿姨时一时惊呆了.“小于,我们回家吧.不要耽误了时间,误了明天的工作.”刘阿姨出自肺腑的话语让他顿生悔意,一个普通的管理员恰似自己的亲生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爱护,让他感悟到刘阿姨的良苦用心.“刘阿姨,我今后决不玩游戏了,一定好好工作.”

青工杨子中在苏州一台商企业上班,下班后在厂区内抓小偷,小偷携带偷得的财物跳河而去,小杨紧追不舍,结果在与小偷搏斗中负伤.当时厂里认为小杨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发下班后且在厂外发生,不能认定工伤,只能出于同情给点补助.小杨的家人找到沈总,沈总放下手中一切工作立即会同驻厂管理员同厂方交涉,一开始厂方说什么也不同意认定工伤,并以以后不予劳务合作威胁,沈总据理力争为杨子中了工伤手续,并得到一次性赔偿金12万元.小杨家人十分感动,特意拿出5000元给沈总作为酬谢,被他婉言谢绝.

一次精彩的演讲,让他的事业越作越大,他将爱心从家乡扩大到中西部地区,让贫困的农民进到苏南大企业致富,成了他更高的追求

2005年初秋的一天,连云港至郑州的火车在陇海线上疾驶,坐在车厢的沈孝观此刻的心情如同飞转的车轮恨不得一下子到达他此行的目的地――河南兰考.

兰考,一块让人难以忘却的土地,当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同风沙斗争,40年过去了,如今的兰考变化大吗?

沈孝观此行兰考是旅游?非也!是走亲?非也!他此行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兰考农民找到就业门路,帮助兰考人走上致富路.

时间闪回到2005年5月,由国家劳动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劳务派遣研究会”在羊城广州召开.会上,沈孝观就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劳务派遣、劳动力扶贫就业、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与会代表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他独到见解最好的肯定和赞赏.会议期间,来自河南民权、兰考、宁陵、安徽砀山、山东荷泽等地的地方政府领导将他团团围住,纷纷邀请他到当地考察劳动力市场,帮助他们进行劳动力转移.

在兰考,沈孝观一个乡一个乡、一个村一个村地实地考察,所到之处人们企盼就业的眼神是那么的揪心,一种责任感越发沉重.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他见到了一户五口之家,两个大人长年有病,三个孩子,最大的22岁,最小18岁,都是初中毕业后在家种地.住的是草屋.听说沈总能让他们到苏南大企业工作,兄弟三人齐刷刷地跪到沈总面前,拉住沈总的衣角不放.沈孝观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

一直以来,沈总来往于苏南苏北之间,感觉到之间的差距,却万万没想到西部地区同苏南的差距竟这么大!国家提出大力扶贫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真是英明而及时.

那一夜,在这户老乡家里留宿的沈孝观失眠了.他在思考:做大做强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第一炮必须在兰考打响,让兰考农家子弟走出豫北、享受新的生活.

他实行订单异地招工的设想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肯定,先后有300名经过筛选的农民被集中前往欧亚中等职业技校,根据个人自愿分别参加电子、缝纫、焊接、机械等多个工种的岗前技术培训,三个月后全部被苏南几家大企业录用.

三年过去了,当初第一批兰考农家子弟,你在他乡还好吗?这次组稿补充材料,我们欣然前往苏州精达公司、上声公司等几家大企业.在精达公司,一位人力资源的张副经理热情接待了我们,听说我们是来寻访兰考工人,她笑了:“找俺,算你找对人了.俺就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就是当年沈总技校培训出来的.”我们让她再联系几个兰考老乡,她一个劲地连声道:“中、中、中.”不一会儿,几个正在休息的河南兰考妹子被通知到会议室接受我们采访.她一言我一语说开了:“小黄,今年在这儿成家了.老公就是苏州当地人,要不是来这里工作,想都不敢想.”“我家姐弟四人,要不是当初沈总替我们培训,现在恐怕还蹲在家里受穷.”

几年来,沈总先后为河南兰考、河北赞皇、无极,云南武定、山东荷泽、安徽淮北等地免费培训、免费提供食宿、并安排工作人数达万人以上,为更多贫困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民情节,让他时刻关注百姓民生.扶贫济困,解人之难是他一生永恒不变的信条.他被百姓誉为民间民政局长

出身寒门的沈孝观无论是县委办的秘书,还是劳动局的副局长乃至后来的企业老总,在他的心中无时无刻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牵挂的是普通百姓.只要是普通百姓相求,他总是有求必应,哪怕是贴钱贴力也在所不辞,笑言面对.他的无私之举常常引来无数人的纳闷:“他这样做到底图的啥?是图名?是图利?”每当此时,沈孝观总是淡然地说:“我是农民出身,我理解百姓的苦,我知道百姓的难,有难不帮,于心何忍?”朴质的话语让人敬畏,更多的是折射出他人格魅力的光芒.

陈兰英(退休女职工,居滨海县城):

不管他钱有多少、官有多大,我还是喊他沈秘书,这样喊感到亲切.不是沈秘书帮大忙,我陈兰英老少十几口人到现在可能还在农村抱大锹干农活.现在我和老伴每月退休金一千多元,吃穿不愁,每天早上活动活动,生活自由自在,这一切都归功于沈秘书.说起来话长啊,开始时,我正在读中专,因我有一个亲戚在台湾,说我家里通外国,把我从学校退回来,全家下放到乡下农村.等到1987年国家统一安置时,大多数人得到安置,我因为在农村成家,人口多,加之档案散失,一直办不下来,若干次,一次一次往后拖.1989年我到县委办公室正好遇到沈秘书刚刚分来不久,他听说后,二话没说,帮我组织召开座谈会收集资料,到处查资料档案,提请县委领导开会讨论,又同我跑市统战部,使我家拖了几年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当时不少人认为我送了不少礼给沈秘书,说起来难为情,沈秘书一口茶都没喝过,上盐城几趟来回的车费还是他垫的呢.

辛达明(天场乡陶河村人):

说沈秘书是我的救命恩人一点也不为过.1990年秋天,我吃饭感到喉咙受刮,到县医院一检查是早期食道癌,当时一听,脑子像炸了一样,家里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四个小孩,全凭种田过日子,一听说得了癌症,全家都吓死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只好回家等死.后来,邻居说,天场秉义村有个叫沈孝观的在县委办当秘书,人肯帮忙,说起来都是天场人,乡里乡亲的,去找他看看.那是一个午后上班时间我摸到他办公室,听我说明情况后,他一边倒茶一边安慰我别急,先想办法看病.听说手术要万把块钱,他自己从家里拿出3000元,又跟五六个同事借了7000元,凑足10000元,帮我到医院住院手续.住院时间他还常常来医院看我,写营养品给我,邻床的人以为是亲戚呢!这10000元钱一直到前年才全部还清,还钱时他总是说不急不急叫我留着用.

刘仁权(滨海籍无锡市居民,无锡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经理):

写写沈局长太有必要了.我早就有这个想法,这次你们来得正好,把我的例子也写进去.说实在话,没有沈局长就没有我小刘今天这幸福生活,我现在在无锡有一套近200平米的住房,是正宗的无锡市居民户口,我小刘有今天得亏了沈局长的支持.1993年秋天,我初中毕业由于家庭贫困,念不起高中,便想外出打工.我的一个亲戚同沈局长是熟人,说想外出打工找他看看,能寻个好工种,那时外出打工全是县劳动局组织.见面的第一时刻,沈局长见我很聪明打心眼里喜欢我,便问我想不想读技校.那样出来就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了.身份也不一样.我一听当然高兴,可一听说无锡技术学校总共费用要10000元.我当时便犹豫了,沈局拍拍我的肩膀说只要你想念,我支持你,我也是农村人出身,知道农村人的苦衷,你回家凑一点,不够的我支持你.结果家里只凑了4000元,余下的6000元全都是沈局支持的,连个借条都未要.

沈孝观,一个普通的名字,已深深留在了百姓心中.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履历,磨炼了沈孝观超常的意志,成就了他令人惊叹的人格魅力,书写了让人交口称赞的人生篇章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54年寒冬,北风呼啸.

沈孝观这个日后成就不凡的男儿就是在这个年代、这个时候降生在苏北滨海县天场乡秉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童年的磨炼,不仅没有在沈孝观的幼小心灵上留下阴影和伤悲,相反锤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和追求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到上初中时,沈孝观便靠自己的劳动攒学费,还能贴补家用.

春节别的小伙伴放鞭炮过年、玩耍,懂事的沈孝观打柴帘,做席子挣钱,手被刺扎住出血是家常便饭,可他从不叫一声.有时候被妈妈发现,妈妈总是心疼不已,他相反还安慰妈妈说“不碍事”.懂事善解人意的沈孝观不仅家人疼爱,就连父老乡亲都拿他作为“偶像”,都说沈孝观将来一定有出息、能干大事情.在沈孝观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次春上去响水六套写大柴,差点送了性命.那天,一早他推着独轮车上路到离家45里外的响水六套写人家房子上拆下来的大柴回来做席子、打柴帘.傍晚时分,当他推着满满一车大柴走到一处大沟时,由于上游放水,车子无法通过,他只好将柴一捆一捆扛过大沟放到对面堤上,最后才将独轮车扛过去.就在他扛独轮车临近沟堤时,突然疟疾发作,一阵摆子,他头一晕,眼一黑,连人带车摔倒在河堤上.等他醒来,已是月上树梢,明亮月光下,沈孝观硬是一捆一捆码好大柴,又一步一步往回推,等到到家时,已是五更天,早起的母亲见他回来,心疼地说:“孩子,你昨晚未来家,我一夜都睡不着,你在哪里?”“妈,我在路边人家借住一宿,起五更才回来的.”“回来就好,妈就放心了.”一个17岁的少年将苦难埋在心头,自己咀嚼,而把宽慰留给了母亲,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

高中毕业,逢到特殊时期,推荐上大学,他家无权无势,尽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没有人青睐,结果与大学无缘.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对生活充满希望.生产队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到县招待所挑大粪,别的青年不愿挑,怕丢面子,沈孝观不仅挑着粪桶还哼着号子,上河工、他总是跑在前头等

对这些往事,沈孝观总是淡然一笑:“不能算苦,你苦人家也苦,有苦才有甜.只有吃尽人间大苦,才能成就人间大业.”

观千剑而识器;探千曲而知音.乐观地接受人间历练的沈孝观,他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事业来!

责任编辑:王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