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丧葬民俗与祖灵崇拜

点赞:8154 浏览:329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黔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受传统民俗观念和心理的制约.庄重热闹的葬礼,丰富繁缛的葬礼工艺品,体现了对亡灵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精心安排,达到欢娱亡者灵魂,抚慰生者心灵的目的,反映了灵魂不灭观念和祖灵崇拜思想,其文化意义结构表现为二元对立与一元趋同的辩证关系.

[关 键 词 ]葬礼 丧葬民俗 灵魂不灭 祖灵崇拜

人类早期对人的生老病死等无法抗拒的苦难所带来的惶惑,作出了灵魂不灭的结论.黔南少数民族认为人死后灵魂独立于肉体之外,具有超人的力量,从中监视和参与氏族成员在世间的行为.祖先的世界即鬼神世界,他们不仅有着同活人一样的物质要求,与活人一样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生产,还要有钱花.对亡灵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精心安排,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籍.其丧葬习俗既有远古先民的文化积淀,又有发展演变中不断融合外来的文化因素,呈现出的丰富繁缛的丧葬文化.本文拟以黔南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为例,从民俗和与之对应的葬礼工艺品中去探索祖灵崇拜观念的遗存.

一、丰富繁缛的葬俗

黔南少数民族丧葬仪式往往以血缘为纽带,聚集氏族和社会集团,沟通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作为孝子丧家,丧事办得热闹和体面,内心就感到安慰,认为尽到了“孝”的责任.通过族人的大唱大跳寄托哀思,使生者相信死是另一种方式的生,是永恒生命的循环.同时也是通过家族亲友的集体活动获得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增强族人的凝聚力.

布依族葬礼仪式中,往往要请“布摩公”来主持.灵堂正中悬挂“案子”(灵堂画)于棺木前,“布摩公”念经超度亡灵之后,村里的男女老幼在堂前表演传统舞蹈,跳舞唱歌,通宵达旦.这些传统舞蹈在灵堂画上都有表现.灵堂画高2.5米,宽2米,画的内容是引领亡灵上天见玉皇大帝的过程.在人们心目中,亡灵去的“极乐世界”并非玉皇大帝和玉皇娘娘所管辖的“天界”,而是更加自由美好的祖先发祥地,是祖先灵魂居住的地方.因此,死亡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一种生命进程向起点的回归.

砍牛祭祖是苗族丧葬文化的特点.苗族认为死者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生活也要有耕牛,搞好生产才能有生活保障.砍牛前必须把牵牛绳子交到死者手中,并嘱咐他一定要把牛牵去.如果孝家当年无牛,今后两三年内备好牛也要再补行砍牛仪式,请巫师“接魂”,把死去老人的灵魂接回来享受供祭.

荔波瑶族葬俗,死者家属派人带上砍牛刀去请舅爷,舅爷抬着铜鼓到死者家敲打.族人听到铜鼓声纷纷背上铜鼓、米酒、糍粑前来参加葬礼,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届时十余面铜鼓依序吊在木架上,巫师唱“砍牛歌”,历数祖宗功德、死者经历和子孙追缅之情.众亲属喂牛、拜牛、哭牛之后,舅爷执刀砍牛,巫师点酒祭祖,写作教程鸣三响,青年们在巫师带领下跳起了猴鼓舞,模仿猴子攀援采摘,爬山涉水,护送亡灵前往祖先的住地.

布依族丧礼上,女婿必须送一桌祭席,请吹鼓手吹吹打打送到灵堂前供祭.祭品为面塑,塑有鸡鸭鱼兔,瓜果蔬菜.有的面塑追求形似,惟妙惟肖;有的追求神似,随意点彩.这些送给亡灵的祭品一般要随棺送到墓地继续供祭,并同纸扎一起烧掉.今人则在供祭之后分食了.

二、事死如事生——衣食住行的精心安排

人死后既然要回到祖先那里去,其穿戴就必须要讲究,以取得祖先的认同.首先必须是本民族的盛装,盛装上的绣花图案是民族传统纹样中最具悠久历史文化意义的纹样.如苗族鸡毛大花衣(又叫百鸟衣),前胸后背主要装饰纹样为龙或大鸟.以鸟为图腾的一支苗族将鹳形大鸟绣在主要部位,其粗犷、豪放、原始的形象是传承久远的图腾崇拜遗迹,体现了对祖先崇拜的认同感.白裤瑶男装在白裤上绣五道红纹,是为了纪念祖先在迁徙途中与敌人搏斗的痕迹,妇女背牌上绣的方块花衣,则是纪念祖先的印纹.给死者穿衣与生者不一样的是:死者在穿法上与活人相反,如活人是大襟左衽,死者则改为大襟右衽.惠水鸭寨苗族生前穿裙子有花的一面在后,死后则把有花的一面穿在前;摆榜苗族妇女生前要把上衣扎在裙内,死后则要垂于裙外,以此体现阴阳两个世界不同的二元对立结构.

黔南丧葬民俗与祖灵崇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间美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种阴阳两界二元对立的观念来自于对亡灵的敬畏.生者为了摆脱亡灵的威胁和干扰,便通过虔诚的祭祀向祖先灵魂表达敬仰之情,对亡灵的衣食住行都精心安排妥帖.

亡灵的住房也是生者精心安排.早在明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上就记载有龙里卫苗族葬礼,扎大型“瓮车”停放尸体,然后 “集千人被甲胄驰马若战”.后来的“嘎杈”缩小了规模,与布依族给亡灵扎制的“灵房”一样.苗族“嘎杈”正中独杆上横跨草龙,首东尾西.用稻草、秸秆、竹篾编成有窗棂、飞檐的房屋.水族石板墓则集中体现了生者对亡灵在另一个世界的居住安排.早期石板墓分三层,全由石板筑成水族干栏式建筑.地面下层放尸体,中层放食物和衣物,上层有石板垒成的屋脊,与水族人日常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近似.石板周围有浮雕,雕刻龙凤麒麟或人物故事,正中顶端雕有铜鼓,两旁各雕一海螺.水族往往以家族为单位设公共墓地,每个墓地都是一个壮观的石雕艺术群.

从上述丧葬习俗中,我们可以梳理出黔南少数民族在人的生死观上有如下两个特征:首先是一个民族关于生与死、存在与寂灭、物质实在与精神超越的思考,通常是其宇宙论和哲学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对人们关于死亡的行为与意识的探讨,任何文化研究、民族研究也都不可能是全面和深刻的.”黔南葬礼习俗的文化观念体现了生者对亡灵的畏惧与敬仰,这种敬畏来自于祖灵崇拜与图腾崇拜.枫树妈妈、鹡宇鸟、蝴蝶妈妈既是图腾崇拜也是祖先崇拜.他们不仅在盛装上精心锈制这些纹样,而且在祭祖活动中都有象征性的体现.在“吃牯脏”的祭祖活动中,祭女性祖先的村寨祭礼仪仗队特地用竹木扎制斗笠形伞盖,四周披上三件鸡毛大花衣,外面再搭上一个大背带,象征祖母形象.祭男性祖先的村寨,祭礼仪仗队则用高竹竿撑起若干蜡染祭幡,上有蝴蝶妈妈、鹡宇鸟、枫树叶、果等蜡染纹样,有的还绘有祖公祖婆的画像,这些纹样已不是物质文化,而是精神的载体.都柳江一带苗族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行祭祀“鹳堆”的活动,类似古代崇拜“地乳”的习俗.“鹳堆”是用泥土垒就或以石头堆砌而成,里面埋着用枫木做成的十字坊,两旁放小禽蛋和人形偶像,上下再用铁锅合扣.始祖母蝴蝶妈妈居住的圣地,是祖先灵魂的所在地,祭祀“鹳堆”是原始宗教意识和祖灵崇拜的体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原始人类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群体,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团结合作,始祖母是最受尊崇的最高领袖.这里没有绝对的平均主义,只有家族群体的爱和对英雄的崇拜.祖先的灵魂不灭,它永远震慑着人们的心灵,因而要认祖归宗,死后还要回到祖先那里了.

其二,丧葬礼仪反映黔南少数民族的灵魂不灭观念,表现为阴阳两界的对立并存,同时两界还有交涉、渗透和沟通.苗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回到祖先那里,一个守在坟地,一个来回于阳间监视着子孙的行为.祖先神灵更多地表现出“人性良知”的成分,在与后人共同遵守“扬善去恶”的道德契约下善待子孙后代而不专制子孙.为了族人的生存繁衍,人们在生者与鬼魂之间规定了“扬善去恶”的道德标准,对善鬼通过虔诚的祭祀而向祖先灵魂表达敬仰之情,对恶鬼则通过巫师“咒鬼”、“骂鬼”、“驱鬼”乃至杀鬼来进行惩罚.

巫师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相似度检测,他们通过燃熏使自己处于半昏迷状态,以便来往于阴阳两界与鬼神交往.他们借助于人们对阴间和鬼魂的恐惧心理来诉说阴间的生活状况,要求所需的供奉,以一定的仪式和供献满足娱悦祖先灵魂,并祈盼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其间,祖先、鬼魂、人间都是实体存在,行为与观念传达出人们意识潜在中的文化信息.葬礼仪式传达出从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向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过渡,掩盖生命终有一死的恐惧,使个体在人格精神上得以完整,同时又能融渗到传统的社会意识中,成为社会群体存续和运行的文化内涵.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