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进步与缺憾

点赞:6955 浏览:227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2011版《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 》,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就意味着已运行10年的义务教育各学科《 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实质变化,进而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就变得非常迫切,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地理教育的工作者,谈谈一己之见.

一、回顾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课程标准的由来及涵义

在众多义务教育一线教师的印象中,课程标准是伴随着世纪之交我国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出现的.本次课程改革由上而下推动,其重要举措即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各地先后编写出版一系列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教辅用书,打破了原有人教版教材通行全国的局面,从而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思路逐步影响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说,课程标准的出现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

需要提及的是,“课程标准”本身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1912年国民政府就颁布了第一部《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学习苏联模式而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确定课程内容总的方向和结构.[1] 事实上,无论曾经的课程标准抑或后来的教学大纲,都与目前使用的课程标准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来说,它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的基本规范,规定了7~9年级学段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开展地理教学及评价以及地理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2.《 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版的形成背景

2001年印发的《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首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得以实施推行.由于各地教育部门及基层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参与,到2003年秋,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学生已接近全国同年级学生的一半,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广形成燎原之势,彼时教育部就启动了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次修订,但所形成的文本并未发布.2007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第二次修订工作,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调查方法广泛征集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并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梳理统计.[2] 为谋划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以上背景,《 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工作终于用了近4年的时间形成定稿,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评析《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进步与缺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义务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虽然课程改革已推行了10年之久,但《 地理课程标准 》并未真正成为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重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相当多的教师还停留在分析教材、效仿教学模式的做法中,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此以《 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版的颁布为契机,剖析其变化,希望执教者能真正领悟,从而使教育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二、《 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版的主要变化

基于调查结果对《 地理课程标准 》的总体肯定,修订版保留了原有的基本设计,《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组曾发布详尽的修订说明,本文只就下列领域内突出的变化列表作比较.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依据,见表1.

2.课程目标部分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见表2.

3.内容标准部分

内容标准部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也是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一部分修订的主要目的是表述更加清晰准确,可操作性更强,在措辞、内容上是变动最多的部分.值得注意的变化举例如表3所示.

4.实施建议部分

(1)修订版在“教学建议”开头部分即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2)在“评价建议”里,明确了对三维目标的评价标准,明确了“给学生做出评价结论最终目的是等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教材编写建议”里提出“要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提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

三、《 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版的显著进步

1.课程定位进一步提升

从前言部分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和作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对本课程定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是“基础课程”而不仅仅是“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地理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定位的直接表述只见于《 数学 》课程标准,不同于《 语文 》《 英语 》课程标准中工具、人文属性的基础,更与《 物理 》课程标准之自然科学基础,《 历史 》课程标准之人文科学基础的表述迥异,是对地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上的一次重大提升.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等均有关系,可以视为联系各课程的枢纽.[3] 本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又能增加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2.实践性特征得以彰显

在课程特征的陈述中增加了“实践性”,说明地理课程本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而学好这门课程也必须开展实践性活动,这一特征贯穿课程标准始终.

首先,修订版中关于课程设计理念的表述不再强调“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而只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增加一条“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一变化间接传达出对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视,地理课程本身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抹杀其实践性的特征,使学生只满足于从网络中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亲身体验.

其次,内容标准部分的变化也足以印证实践之于地理学习的重要.如《 中国地理 》中《 自然环境 》部分补充的一条活动建议“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活动.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就比较容易实施,从而使学生对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等水文特征形成直观的认识.在《 乡土地理 》部分更加明确,《 说明 》中直接表述为“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乡土地理部分的学习更主张室外、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