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

点赞:5869 浏览:191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充分认识《决定》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深刻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道路、领导核心、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的这一表述,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道路、领导核心、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

我们要构建的是什么性质的和谐社会,这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过“和谐社会”之说,孔子的“大同”思想把“和平安乐”作为区别于“小康”的最高理想社会,公羊“三世说”把实现“太平世”作为理想的境界,洪秀全把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作为太平天国的奋斗目标,康有为的“大同书”详尽地描绘了理想世界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则把“均富裕”、“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民国的理想追求.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阶级剥削的存在等历史的局限,这种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最直接表达“和谐社会”思想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从莫尔的“乌托邦”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新和谐公社”建设,都对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了许多精彩的、天才的描述.尤其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测,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誉为“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1]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不到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现实力量和道路,因而他们的学说注定只能是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科学发现为理论基石,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和谐社会开辟了现实的道路.我们今天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同世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正如《决议》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

社会主义制度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企图走其它任何道路都是走不通的,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正如《决定》所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增强社会活力的根本着眼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决定》的这一阐述,充分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二、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表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属性是介于事物本质和事物特征之间的层次.相对于本质而言,属性是本质的直接显现,相对于特征来说,属性又是特征的内在规定性,也有人根据本质的层次性把属性称为“次本质”.《决定》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和具体化,其内涵更为丰富:

第一、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以改革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则要在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更加注重公平,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矛盾和谐统一,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社会活力,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这就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道路.

第二、大大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大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这一价值目标的内涵.它表明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同享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

第三、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特征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要体现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和谐发展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基调.我们要按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去实现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前进!

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特点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决定》的这一表述,是从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特点来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又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过程,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的论述.列宁曾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对坑,但有矛盾.由于实践的限制,列宁也未能有较多的阐述.斯大林一直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才有所领悟,但尚不深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他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法和原则,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今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六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过程的阐述,正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 “矛盾凸显期”.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目前,无论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认或不敢承认矛盾,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和谐社会不能讲矛盾,否则会影响和谐.因此,他们不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以致使原本不难解决的矛盾复杂化,甚至激化,影响稳定,另一种是夸大矛盾,认为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富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共戴天.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特征,是2005年2月总书记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六大特征充分反映了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决定》予以充分肯定,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想.

总之,六中全会《决定》深刻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创新,也是中国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又一新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72(283),(273).

[2][3][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C].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