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刍议

点赞:6294 浏览:218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目标追求和社会治理模式,今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从战略上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41-01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协商和怎么写作的现代执政方式,以人为本是一种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的文化启蒙,以人为本是一种具有融合凝聚功能的共同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一种引领各项工作的实践理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全面的理论思考和形成系统的实践措施.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上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本文就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关系上进行论述.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理性实践功能看,构建和谐社会要采取一种理性的科学方法准则和态度.马克思曾讲到“未来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一种和谐社会,建立于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其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当然是社会理性的最高境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水平,这一阶段和谐社会的理性设计与控制具有特殊性,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主体把握社会自然过程基础上的自觉实践.因此,在根本原则上,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发展方向,实现有意识的、自觉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从社会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漠视人和不重视“以人为本”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必须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价值.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出发点

构建和谐社会,从当代中国社会决策主体看,纵向上,需正确处理与地方、地方与基层组织的关系,保证政令畅通、目标一致、措施到位,横向上,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的关系,发挥它们之间行为相互配合、功能相互补充的作用.从社会阶层结构看,在我国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尺度,坚持促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的价值取向.促进各利益主体活力的整合,各阶层之间认可度的提高,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调整,各利益主体社会合力的充分发挥,各阶层支持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以人为本是一种现代执政方式:由管制到、协商和怎么写作.以人为本的意义,体现在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和行政方式的转变上.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政府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相统一.社会治理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政府主导作用下的社会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政治因素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尤其在社会改革转轨的特殊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职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要形成政治因素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稳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党的时代先进性,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党的执政模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稳步推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建立、法治、怎么写作、透明、廉洁政府,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要从战略上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格局,加强社会经济功能,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现象,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本位职能,促进社会自治,不断塑造良好的政府组织形象,引导社会现实诉求的合理表达,促进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社会主体间的亲和力.

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以人为本作为党的一种现代执政方式,就是在执政和行政过程中,要注重、协商和怎么写作.这是在洞悉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执政规律,以及总结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执政方式的一种升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对“人”的认识和态度也就达到什么程度.过去,我们曾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对着干”,由此,我们常把“人”的问题看作资产阶级的专利,“谈人变色”,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应着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由此,我们强调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来解放人,尔后,我们又进一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现实运动.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既要解决在人的主体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也要解决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根据这种认识,我们便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形态.从文化系统的子系统看,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知识从不同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着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能够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体现和谐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又能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多元化思想的圆融,坚持弘扬文化主旋律基础上,形成主文化与亚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心理积淀,尤其是中国和谐思想,在民族心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谐不仅是社会理想,更是生活状态的追求.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谐社会形成,则需要实现以和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的现代化转换,需要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和以自由、平等、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相结合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从社会知识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社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人们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意识,特别要增强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


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而越来越依赖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特别是在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根本,其中,文化力将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这里,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就是对人的作用,文化是人的第二生命,它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文化的实质是塑造人格,改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提高人的素质,文化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应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那种离开提高人的素质的文化建设,大多会流于形式.所以,以人为本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塑造新型人格.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局长办公室 河南濮阳 45700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