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

点赞:30902 浏览:1440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丛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欠科学合理.应建构新的社会资源配置理论,主要包括社会资源配置的涵义、价值目标、主体构成和行动选择.要从培育思想基础、建构新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和制度实践三个方面提出社会资源配置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 社会资源配置 理论框架 逻辑 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19-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我国民间智库发展的路径及机制研究”(13YJA810006).

[作者简介] 金家厚(1966 — ),安徽六安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智库、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丛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欠科学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关乎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进而影响社会分层,而社会分层结构及分层机制又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生成.


一、应对社会问题需要

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社会资源配置是对社会利益的一种规范性分配,任何社会都要面对如何配置社会资源这一问题,并力图在实践中建构相对稳定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或称之社会资源配置制度.对于这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配置制度,该如何评判优劣?在理论上,鉴于社会资源配置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秩序功能,一般以社会资源配置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作为判断标准.

一是看社会成员对分层制度的认同度.社会分层作为普遍的社会事实,意味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不平等分配,这里关键看社会成员是否接受、认同这种分层制度.分层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冲突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社会成员个体的越轨,以达成自身地位的改变或纯粹发泄不满情绪,这种情形对社会秩序虽有扰乱但威胁程度较小;另一种是社会成员为改变既有分层状况而进行群体性的、组织性的抗争,这种情形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秩序体系.

二是看社会分层结构的开放性.在一个公正、有活力的社会中,各阶层成员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中下阶层的成员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一阶层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分层结构.随着自由、平等、公正等观念深入人心,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世袭现象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失去了合法性,因为人们相信公平竞争才是获取社会资源的合法途径.

三是看社会资源分布的平等性.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会直接影响社会阶层成员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如果社会资源在各阶层中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过大,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则既有的社会秩序就会受到较大威胁.此外,判断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还要看中产阶层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应对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当下的紧迫问题是推进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经验基础和发展诉求,建构一种新的社会资源配置理论.

二、社会资源配置理论框架探索

(一)社会资源及其配置的涵义

究竟何谓社会资源,学界尚未形成规范的定义.一般来说,在广义上指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知识、技术、机会、关系等生产和生活要素.在狭义上指存在于社会个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资源,这种关系资源常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信任、互惠、合作等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社会质量来促进资源占有主体的发展.

然而,相对于社会个体无止境的及发展需求,社会资源又总是稀缺的,二者之间的紧张和矛盾是内在的、恒常的.如何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即成为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所谓社会资源配置,是指影响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要素在不同占有主体之间的一种分配及其结果状况.其配置通常会出现公平的和不公平的配置、低效的和高效的配置等情况.只有选择公平的、有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资源配置制度,才能使这种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才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以及和谐、进步的社会秩序.因此,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资源配置制度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价值目标

社会资源配置作为对社会利益的一种规范性分配,它必然涉及分配的价值目标问题,这是事关社会资源配置制度的基础性问题.就社会资源配置而言,这个价值共识必须是合乎正义的.那么,对社会资源怎样配置才算是合乎正义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既要讲公平,又要讲效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公平配置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没有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在一个没有效率、社会资源匮乏的社会里,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或纯属思想“乌托邦”而已.由此,公平和效率双方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公平还是效率,它们都是怎么写作于社会个体即人的发展的,其自始至终最高的价值目标,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我们将社会资源配置由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时,必须把“公平”和“效率”放在建构社会本体的高度来进行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

(三)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构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组织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的组织化和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依托于组织才谈得上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社会资源配置也是以组织化的方式实现的,从而确定了宏观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运行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总是通过社会中的组织来实现的.由此,一个社会的组织体制①对社会资源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组织架构来看,现代社会一般是由市场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元组成的,三者自然成为不同类型的配置主体,它们互动互补互联,为形成现代规范的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奠定了组织基础.其一,市场主体.它配置的是属于排他性的私人资源,一般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对市场上的私人资源实施配置.相对于政府配置而言,这种配置是直接的、微观的,主要是通过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和交易来实现的.其二,政府主体.它配置的是公共资源,一般运用行政权力机制在宏观层面上对公共资源实施配置.这种配置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发展规划和公共财政等间接的形式,或通过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怎么写作等形式来实现的.其三,社会主体.这类主体主要是指兼具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的社会组织,它配置的可以是来自于政府转移的公共资源,也可以由社会筹集的来自于民间的私人资源,一般运用道德机制(社会关怀和道德准则),通过自助、互助、公益等形式再次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这种配置是间接的、微观的. (四)社会资源配置的行动选择

在社会公私领域分离、社会利益分化和社会诉求多样化的条件下,对社会资源实施配置的方式方法及行动逻辑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以上三类配置主体各自有相对区分的功能空间、目标取向和运作逻辑,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相对平衡的张力关系并制约着其中任何一个维度走向极端.

一般来说,就市场主体而言,它追求的是市场价值,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是其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自由、竞争、效率、能力、契约以及利润等是其行动获取合法性的依据,私领域(市场领域)是其行动的边界.就政府主体而言,它追求的则是政治价值,在现代政治体制下,维护公共利益是其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公平、公正、、法制以及其社会职能是其行动获取合法性的依据,公领域是其行动的边界.而社会主体则追求社会价值,道德关怀和保卫社会是其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关爱、平等、互益、公益、和谐等是其行动获取合法性的依据,私领域(社会领域)是其行动的边界.

如此,以上三类主体的行动是嵌入在社会整体的组织结构或关系结构之中的,它们的行动实质上是社会本身结构关系的一种反映.它们相互之间既是分离的、独立的,更是有机的、协调的、均衡的;它们所体现的既有工具理性,更有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从它们在社会结构关系形成中所发挥的机制作用来看,无疑说明形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模式,或宽泛地说,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形式,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资源得到了有序合理的配置.

三、 社会资源配置改革的实践路径

以上论述可知,社会资源配置改革是牵涉整个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的组织体系)的一项改革,是对现代社会基础性秩序的一种建构,无疑具有系统性特征.它必然对改革的思想基础、具体内容及制度实践等方面提出要求.

(一)培育社会资源配置改革的思想基础

社会资源配置改革是对社会既有利益格局的自觉变革,首先需要在社会上就“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形成广泛的共识.一般来说,支撑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硬”因素,更有“软”因素.其中有一种“软”因素就是社会理性.社会理性,即社会本身所蕴涵的一种理性,它主要包括社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本质上,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内在统一的.没有批判,也就谈不上创新;要创新,首先得有建设性的批判.当然,这种批判和创新是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之上的.只有基于科学精神的启蒙,社会才能意识到批判与创新的重要价值,从而自觉参与对现实社会既有利益格局的科学批判,也才能谈得上社会资源配置的改革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理性是当下社会就社会资源配置改革达成共识的思想基础,这种共识是在社会利益分化条件下集体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

(二)建立新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目前中国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有五种方式:政府配置、市场配置、社会配置、“关系”配置和家庭配置.这五种方式在实践中往往是互相渗透和相互交织的,并没有规范的价值、功能及行动的边界划分,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过渡形态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其突出表现:一是从总体配置格局来看,政府配置强势,市场配置乱势,社会配置弱势,“关系”配置和家庭配置盛行.二是从获取社会资源的手段来看,各种“捞”资源、“抢”资源、“骗”资源等不择手段现象普遍, “潜规则”盛行,规范分配常被遮蔽或失势.三是从社会资源的社会流动来看,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种种“二代现象”.显然,目前社会资源配置缺乏系统的社会规范.

以上局面的形成,无疑是有历史和体制原因的.长期以来,政府占据社会资源配置的强势或垄断地位,这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而在市场体制下,尽管市场理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及社会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调整,从而导致社会对“政府占据社会资源配置的强势或垄断地位”的一种路径依赖.同时,由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特殊强势地位,其他配置主体在主要原则上完全是处于对政府配置逻辑的一种适应和附庸的状态.由此,政府配置才是影响整体配置格局的关键因素,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鉴于此,亟待从解构现有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入手,依据新的社会资源配置理论,整体协同推进,建立新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其总体思路:逐步限制政府配置,努力规范市场配置,大力引导社会配置,坚决取缔“关系”配置,科学管控家庭配置.(1)就政府配置而言,要对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运作实施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的依法、正当使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主要是运用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发展规划和公共财政等间接形式来对社会资源实施配置.(2)就市场配置而言,要遵循市场规律,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确保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3)就社会配置而言,要大力培育由道德力量支撑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资源配置.一方面配置政府或市场转移出来的资源,另一方面整合、配置散落在社会中的资源,再者为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培育、供给道德资源.(4)就“关系”配置而言,即非正当关系成为左右资源配置或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所采用的是“关系法则”或“潜规则”,对此应依法坚决打击、取缔.(5)就家庭配置而言,即根据血缘关系和家庭对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如遗产)进行再次配置,它属于非规范意义上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应对家庭配置的运作机制、社会影响及相关政策展开研究,从而决定是否对其实施管控.

综上所述,新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建立,应立足于改造社会结构(社会的组织结构)①和重建社会秩序,主要是依托于组织机构并通过体制化的运行模式来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个体化、异质性和流动性增强的结构背景下,让社会资源配置切实怎么写作于社会秩序建构的内在需要.

深化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强化新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制度实践

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以认识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的,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总是实践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原则,才能建构真实而又深入社会生活的社会理论.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等代表着制度实践的具体形式,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和意义.因此,始终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在社会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依据新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战略思路,深度研究,凝心探索,对物化形式的制度或政策作系统性设计.如政府职能的定位、政府购写公共怎么写作、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社会组织规范化评估等等,对社会资源配置新格局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章.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2] 杨敏.“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公共怎么写作与社会治理的创新[J].河北学刊,2011,(2):124-130.

[3]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崔月琴.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0,(4):47-52.

[5] 李友梅.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J].新华文摘,2013,(12):14-17.

[6] 俞可平.什么造成社会的官本位文化[N].社会科学报,2013-09-26(6).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