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哲学转向作用

点赞:26249 浏览:1204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实践”概念纳入哲学范畴,至此在理论上哲学的问题和任务再次发生了转向.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概念究竟具有怎么样的内涵,它是否真正促使哲学发生了转向以及实践概念的引入对哲学转向所起到哪些作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 键 词 】马克思实践概念;哲学转向

自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次将“实践”概念纳入到哲学范畴,哲学问题便从此发生了转向.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将实践与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研究中绝无仅有,堪称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突破.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哲学转向的作用.

1.哲学转向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哲学转向是指哲学研究内容的转变.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转向,这些转向的出现促使了西方哲学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转向.哲学转向决定了在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任务,这个状态会持续到下次哲学转向的出现.不同于以往的转向,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出现,将哲学从以往的形而上研究转向实践领域,哲学不再是抽象模糊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触的.

2.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相关阐释

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的首创,早在亚里士多德诞生以前,实践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亚里士多德将实践范畴提炼出来并且确定其主体为“人”之前,“实践”只能算作一个日常生活概念.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人类行为的思考方法,之后的哲学家们又对实践概念进行了完善.但是这时的哲学领域中的“实践”只是思考人类行为的一个凭证,“实践”本身并不属于哲学的研究内容.直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而首次将“实践”纳入哲学研究范畴,实践才正式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此后,辩证唯物主义替代缺乏主动性的传统唯物主义,实践观念得进一步完善.

在《提纲》中,马克思对于传统唯物主义的评价一针见血,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概念,就必须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在实践中进行思索,将感性的认知转变为理性的思考.在《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这种活动都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关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马克思在《提纲》中直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申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换言之,实践本身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哲学的研究内容都可以在实践范畴内得到解释.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哲学转向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哲学转向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相较于其他哲学的实践理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主要具有以下突破:

3.1将实践概念扩大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传统的哲学史上哲学家对于实践的认识都只包含着片面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并非一种与人有关的可有可无的外在事物,它的实质是人类本质的存在形式.整个人类世界都充满了这种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实践兼顾了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特性.在作为人类本质存在方式时,实践本身又是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它使得自己成为物质性的力量.这样看来,实践本身已是包罗万象,足以成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简单说来,马克思对于实践进行了两种方面的阐释,一是认为总体性的实践是人类本质的存在方式,它包含着人类本质的一切因素,二是认为实践本身是人类世界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人类活动,无一不包含在实践概念中.当然这之中也包含哲学研究,哲学研究即是人类活动,便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而哲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因此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含实践.

3.2将生产劳动行为确定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层面

在提出实践概念之后,马克思将生产劳动作为了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等生产问题而创造出了人类历史.可是说,人类的整个历史活动都围绕着人类的基本生存而展开的.而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无疑是各种物质,这些物质的生产和消耗行为,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马克思指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它哪怕只停顿一年,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世界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旧唯物主义者自诩不已的直观能力会和这些哲学家一起不复存在.

马克思的这种构成感性世界基础的感性活动,区别于单纯的思想活动,具备极大的物质能量.首先,它是一种实践活动,具备着直接现实性,既可以被哲学研究者所观察,又可以被客体化.其次,这种具备着实践意义的感性活动本身还包含着主观性,它是人类目的和理想实现的必要途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活动也不再局限于满足生存,而是更多地和理想目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种感性活动远远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活动.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实践性感性活动具备以上特征,所以他才能成为实践本体论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

3.3马克思将实践哲学的本质确定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马克思在阐述实践哲学时,声称实践概念是处于本体论的解释框架之中的.人类世界是由自然和社会共同组成的,人们面对的并不是独立着的自然和社会,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并非人类未诞生时自然.现今的自然处处充满着人类的痕迹,是人化了的自然.人类无法脱离自然本身去创造一个新的自然,而是需要在各种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展现自身的力量来建造一个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种因人类活动而造就的自然中包含着人类的需求、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它自身既具有主体性,又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依赖,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诞生以前,物质世界便已存在,但是它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人类以及人类活动开始后,自然才逐渐一分为二,而导致自然分化的主要因素便是实践.实践对自然的改造,不仅表现在对其形态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注入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力量,这样自然就具备的历史性.这样,人化自然便和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第一点中,马克思将哲学纳入实践活动的范畴,并且证明实践本身也属于哲学,这样就扩充了哲学的研究范围;在第二点中,马克思证明实践活动具备感性色彩,需要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着手研究,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旁观性;在第三点中,马克思证明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带着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具备历史性,应当成为哲学关注的内容,这样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类社会活动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和人化自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确实促使哲学研究出现了转向.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和思想逻辑上出发,对现有的实践观念进行批判和继承,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他的实践观点,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明确地提出将其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最终促使了哲学发展的转向.


【参考文献】

[1]王希琴.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和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陈名财.从马克思的哲学转向看“以人为本”[J].求实,2006,(1).

[3]张国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J].哲学研究,2010,(3).

[4]王丽颖.浅议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哲学转向作用[J].哲学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