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大节见真知

点赞:32265 浏览:1539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62年1月27日,这一天是星期六,天气凛冽,最低气温零下9度,最高气温2度,刮着3-5级的西北风.人们一走出宾馆、招待所,就觉得寒风扑面.那时候与会者乘坐的汽车,没有暖气,人们穿的是棉袄棉裤而不是现在的羽绒服,但大家的心是热的.尤其是县、厂矿一级的官员,他们跟党革命几十年,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由主持的会议,心中多少有些激动与期待.来京已近20天,天天都想亲眼见一面,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心里怎能不高兴呢!

他们忘却了寒冷,忘却了忧虑.

对党忠心耿耿,对领袖无限热爱;尽管遭遇了重大挫折,心里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特点.20年后,当想到这一幕时,还感慨不已.他说:“这样的人民,是很好的人民.”在他们心中是明灯、是灯塔,他们不知道社会主义怎么搞,全靠指路.

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前,一辆辆大轿车停放在天安门广场,还有数十辆苏式小卧车.路过的北京市民从未见过这么多车,他们驻足观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都是一些增产啦、积肥啦、准备春播、夏播的种子啦,还有一些理论文章,报道的外事活动等等.关于七千人大会,则一个字也没有披露.

大会其实自1月11日已经开始,但没有开幕式,会议内容也是学习文件与分组讨论为主.1月27日,是大会第一次召开全体大会.下午2时,大会开始.当、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等领导人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大会响起极其热烈的掌声,时间长达15分钟.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激动.

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党内第二号人物、未来的党的接班人.1961年,英国的蒙哥马利同谈起的接班人问题时,曾直言不讳地说:是刘少奇.

这天由刘少奇代表作报告.

刘少奇用他的湖南乡音向大会宣布,他的书面讲话,已经发给大家,就不在会上宣读了,他准备在报告的基础上再讲几个问题.

这多少使与会者感到意外.几十年后,当时亲历会议的一位广州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回忆:

“刘少奇同志讲话,按照我的经验,准是宣读定了稿的报告,那会发文件的,我做不做记录关系不大.不料刘少奇同志没念稿子,而是阐明报告的精神实质.他的湖南口音,我一时适应不了,终于适应了,才奋笔疾书起来.”

可见,与会者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手中没有材料,尤其刘少奇讲的很多都是书面报告以外的话,又充满感情,回答的都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人们个个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点内容,全场一片肃静.

刘少奇的口头讲话,是真正的现场发挥,只有十多页的讲话提纲,其他什么也没有拿.

本来,早在14天以前(1月13日)就已决定,刘少奇的书面报告不在大会讲了,由他代表对报告稿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另作发挥和说明.大概是一直忙于书面报告的讨论修改工作,顾不上准备口头报告的内容,或者说书面报告不写出来,口头报告也不那么好谈,所以一直到1月2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书面报告以后,26日下午,才在钓鱼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刘少奇口头报告的内容,并决定27日下午4时开大会,由刘少奇作口头报告.

27日上午,又突然决定,大会从下午2时开始.

刘少奇争分夺秒连夜赶写了讲话提纲,在27日下午大会开始前,刘少奇拿出提纲,送给等审阅.据在场的吴冷西回忆: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始前,政治局常委都聚在后台休息室(原北京厅),少奇同志把讲话提纲交给看,看后就一页一页地传给其他常委看.提纲一共有十几页,因为字写得很大,很快就传看完了.吴冷西没有说对提纲的态度.从当时的情景来看,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可能一方面这个提纲的调子是昨天常委会定的,另一方面有不同意见也来不及提了,前面等着讲呢!

1月27日,是大会第一次全体大会,由主持会议.面对这么多的高级官员,又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召开规模如此巨大的一次会议,为什么又采取这样独特的开会方式,一句也没有解释,几乎没有开场白,他单刀直入地就说:“同志们:扩大的工作会议全体大会,今天开幕.请少奇同志报告.”

刘少奇也没有客套,甩开了湖南腔,便讲了起来.

于是,一篇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刘少奇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称口头报告)诞生了.

虽然刘少奇只带了一个讲话提纲,这个提纲的内容又是常委昨天下午才定下来的,但是,刘少奇的即席讲话,滔滔不绝,一口气就讲了3个小时.由此看来,刘少奇对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

刘少奇按照书面报告顺序,对书面报告涉及的问题,尤其对大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进行了补充和说明.

当时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全国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对形势的判断准确与否,直接关系人们对过去工作的认识,乃至对的决策能否认同.所以,刘少奇在口头报告中首先向大会对形势进行了估计,他说:

关于目前的国内形势,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经济方面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当前的困难表现在:人民吃的粮食不够,副食品不够,肉、油等东西不够;穿的也不够,布太少了;用的也不那么够.就是说,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为什么不足这是因为1959年、1960年、1961年这三年,我们的农业不是增产,而是减产了.减产的数量不是很小,而是相当大.工业生产在1961年也减产了,据统计,减产了40%,或者还多一点.1962年的工业生产也难于上升.这就是说,去年和今年的工业生产都是减产的.由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都是减产,所以各方面的需要都感到不够.这种形势,对于许多同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两三年以前,我们原来以为,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这几年都会有大跃进.在过去几年中,的确有一段时间是大跃进的.可是,现在不仅没有进,反而退了许多,出现了一个大的马鞍形.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承认呢我想,要实事求是,应该承认事实就是这样.

可以看出,刘少奇的讲话对全国糟糕的经济形势没有掩饰,承认出现了一个后退,大的马鞍形,实实在在地给大家透了底.

事实上,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层次的官员,表面看来他们只了解本地的情况,对整个中国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其实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流、了解大体上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形势是严峻的.问题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是一回事,能不能从的口中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估,则是另一回事.刘少奇的讲话没有令大家失望,表明不虚伪、不粉饰,而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向全党承 认因为工作失误造成的困难形势.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感动了全场与会官员,不但没有使他们泄气,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若干年后回忆说:那一次调整国民经济进行得比较顺利,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党把困难摆到人民面前,对群众讲清道理”.这个话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二:农业和工业生产都减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每一位与会者都在反复追问,必须作出回答的又一重要问题.

1961年春,刘少奇曾到湖南家乡调查44天,从那里的了解的情况和他从汇报中得到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他从汇报中听到的所谓“万头猪场”,进去一看,只有几十头皮包骨头、无精打采的猪,被誉为先进的“红旗大队”,原来是连年减产.在他的家乡,虚报浮夸、弄虚作检测全都存在,人民的生活很困难,不少人饿得浮肿,都给他留下了强烈印象.他极其焦虑地说:“再这样下去,不得了呀!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是该回头总结一下的时候了!”

最是大节见真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生产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湖南之行,使刘少奇对“大跃进”的失误,有了切身的感受.刘少奇口头报告中说:

这种困难的形势是怎样出现的呢为什么没有增产,吃、穿、用没有增加,而且减少了呢原因在哪里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条是天灾.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农业和工业减产了.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两个原因,哪一个是主要的呢到底天灾是主要原因呢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呢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加以说明.有些地方的农业和工业减产,主要的原因是天灾.有些地方,减产的主要原因不是天灾,而是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去年我回到湖南一个地方去,那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我问农民:你们的困难是由于什么原因有没有天灾他们说:天灾有,但是小,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后来我调查了一下.那地方有几个水塘,我问他们:1960年这个水塘干了没有他们说:没有干,塘里的水没有干.塘里有水,可见那里天灾的确不是那么严重.就全国总的情况来说,我在书面报告中是这样讲的:我们所以发生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工作上和作风上的缺点和错误所引起的.至于某一个省、某一个地区、县究竟怎么样,你们可以根据情况,讨论一下,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这在当时是比较尖锐的判断,比较有倾向性地指出了出现困难的原因:更多的是“人祸”.1961年5月,刘少奇在小范围的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这个观点,这次七千人大会上,他又一次重申了这个观点,可谓一针见血.可以肯定地说,刘少奇这样判断产生困难的原因,是运足了勇气讲的.至今我们不了解刘少奇向大会做口头报告之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否也是心潮起伏、辗转反侧呢讲什么,不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肯定也是作了不少思想斗争!最近,参加七千人大会的张维兹回忆,在出气会上,讲不讲真话,他是心潮起伏,彻夜难眠啊!张维兹的思想活动,应该说不是个别的现象.所以,薄一波对刘少奇的表现,评价是具有“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吴冷西的评价是具有“非常的胆略”.如果不是顶着很大的压力,还需要什么“勇气”和“胆略”!大会上不少人表示:少奇同志的讲话,使人真正心悦诚服.《人民日报》记者金凤说,当时《人民日报》农村部17级以上干部正在“十八所”轮训,人们对产生困难的原因是有争论的,而且分歧很大.安岗回来传达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当他们听到刘少奇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那一句话时,大家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反应.起先,大家一下子仿佛怔住了,接着,便爆发出经久不息的响亮的掌声.那掌声大约响了有五分钟,不,十分钟吧,连怎么写作员都跑进屋里来了,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可见刘少奇真的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金凤说,把不少员的心拨热了!

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三,出现巨大困难的原因,有“天灾”,有“人祸”,那么全党上下拼命苦干了几年有没有成绩呢成绩与错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样,这也是人们十分关注同时又有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说来,如果将成绩讲多了,出现的那么多困难无法解释;成绩讲少了,又担心人们会感到灰溜溜的.在这个问题上,究竟如何把握呢这对刘少奇来说,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只听刘少奇说:

我们有困难,有缺点、错误,但是我们还有成绩.那么,成绩和缺点哪样是主要的呢恐怕各地方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每一个省委、每一个地委、每一个县委,都可以自己进行讨论,都应该根据那里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判断,加以说明.

总的来说,从1958年以来,我们的成绩还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缺点和错误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等是不是可以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和错误.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呢书面报告上是没有这样讲的,那里只说成绩是第一位的,缺点、错误是第二位的.到底是多少,比重怎么样,书面报告上没有作判断.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一部分地区还可以这样讲.在那些地方虽然也有缺点和错误,可能只是一个指头,而成绩是九个指头.可是,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这个问题,可以由各省委、各地委、各县委,实事求是地讨论一下,作一个初步的判断.第二年还可以再讨论一下,又作出一个判断.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还可以再讨论、再判断.

比较明显的是,刘少奇在分析成绩和错误的关系时,没有讲“天灾”和“人祸”问题那么干脆透底,他讲得比较婉转,说1958年以来的成绩是第一位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显然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这样讲.这里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也考虑到全党和的威信,甚至心理承受程度,所以不论刘少奇还是,都强调七千人大会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只是初步的.

尽管如此,刘少奇在这里又讲了一个“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和错误),这是书面报告上所没有的,也是没有讲过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大会上公开宣布不能再用“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到处那样套.这之前还没有人这样公开宣布过.所以,薄一波评价, 这也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还有,刘少奇在强调就全国来说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的同时,他又说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有些地方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可以想象,按照这一思路判断的结果,必然会使不少地方在总结工作时,一些有识之士或者敢于实事求是的同志作出错误是主要的,成绩是次要的判断.他们尽可以把本地划在“有些地方”之列.从这些情况来看,刘少奇的讲话是极其大胆,又比较实事求是的.这无疑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所以会上不少人反映,少奇同志说出了他们想说又不太敢说的心里话.

当然,在重大挫折面前,人们的认识并不会就此止步,还会不断地追问下一个问题(需要回答的问题之四):目前出现的经济困难,既然有“人祸”,那么“人祸”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个“人祸”的“人”,又是谁呢刘少奇说:

首先要负责任的是,等所谓负责,包括各部门,包括国务院和国务院所属的各部门.

至于这个“人祸”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某些错误拖延相当长的时间还不能改正刘少奇说:

这在书面报告中也有了说明.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在建设工作中的经验还不够.等另一方面,我们不少领导同志又不够谦虚谨慎,有了骄傲自满情绪,违反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党内生活,国家生活和群众组织生活中的集中制原则.等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这几年提出的过高的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指标,进行一些不适当的“大办”,要在全国建立许多完整的经济体系,在农村中违反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刮“共产风”,以及城市人口增加过多等等,发生这些严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上面确定的任务过高,要求又过急,就使下面感受很大的压力,于是,他们就完全依靠命令办事,进行瞎指挥.

同时,在党内和群众中,又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斗争,使群众和干部不敢讲话,不敢讲真话,也不让讲真话.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党的生活、国家生活和群众组织生活中的集中制,使上下不能通气,使我们在工作中的许多错误长期不能发现,长期拖延不能改正.


刘少奇的这个表述应该说是中肯的,犯错误的原因,除了经验不够,主要在于盲目地追求高指标,刮“共产风”,再加上党内开展过火的斗争,使人不敢讲话,也不能讲真话等等;犯错误的人,主要是.也就是说,他代表向大会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这一点也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

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五:在指出一系列具体性的错误之后,其指导思想是不是也错了呢近年来,人们对“三面红旗”的质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随着困难形势的出现,质疑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在这次大会上,质疑的声音也是各省都有.无疑,这个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必须给以回答.说:我们什么时候总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刘少奇在大会上说:

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但几年来在执行中有偏差,主要是更多地注意了多快,注意好省不够.

对大跃进的解释也有一些片面性,比如说,产量每年翻一番,等要从一个历史时期来看.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还看不那么清楚,不那么明显,等人民公社可以增加积累,等将来要实行机械化,这些一大二公的好处,要再过若干年,才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等对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不能只根据现在的情况去断定,而应该看它将来的发展前途.等人民公社是有前途的.我们说,人民公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也会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等现在看来,人民公社还是应该办的,问题是不要一下子全面铺开,不要搞得太急.应该经过典型试验,等分期分批地逐步推广,等我们办人民公社的主要经验教训,也就在这里.

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得不那么清楚,但是再经过5年、10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作出结论.

看得出来,刘少奇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在尽力维护“三面红旗”.但比较他在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上的发言,则可以判断他的内心是比较矛盾的.他在二十一人的会议上曾袒露心扉,认为“三面红旗”比较难说.应该说,这是一句真心话.从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的全部讲话来看,他当时的认识基本是这样的:总路线,还好说一些,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大跃进,带来的是跃退,所以强调“要从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人民公社,从理论上来讲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从实践来看,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严重减产,当然,经过调整有所好转,所以“人民公社还是应该办的,问题是等搞得太急”.不难看出,刘少奇在现实中看到了问题,有些是碍于的坚持,一定程度上,也有理论上难以解决的困惑,所以当坚持“三面红旗”的时候,他便有了上述矛盾态度.

现在不少人强调刘少奇在大会上批评了“三面红旗”,事实上他没有批评.他所强调的“有些问题还看不那么清楚”,从上下文来看,看不清楚的问题主要是指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而不是指“三面红旗”.但不排除他对“三面红旗”是有些个人看法的.

刘少奇的口头报告同书面报告相比,除了上述情况,还对有一些相当尖锐和比较重要的问题也做了一些回答,比如,这么严重的错误是什么性质的呢刘少奇根据精神回答:“不是路线性质的错误,而是在执行总路线中的问题”.再比如,会上有人提出,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信上讲的,不正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吗刘少奇回答:从那封信的表面来看,信中所说到的一些具体事情不少还是符合事实的,一个政治局委员向的主席写一封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见是不对的,也并不算犯错误.彭德怀的问题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对这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刘少奇不但没有为彭德怀平反,还给他留下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刘少奇为什么这样讲恐怕也不是他个人的意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彭德怀对“三面红旗”的意见实际上也就无所谓反党了.

这里还有些内容值得一提,刘少奇在解释分散主义问题时,他针对地方意见很大,认为过去几年的主要矛盾不是分散主义,对分散主义不能到处反的情况,提出哪里有就哪里反,有多少就反多少的原则.实际上,他代表接受了地方的意见,这样一来,也就消除了地方同志的顾虑.

刘少奇在口头报告中,还批评了“左”比右好的说法.他说:“有的同志说,犯‘左’倾错误是方法问题,犯右倾错误是立场问题.我看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右不比‘左’好,‘左’也不比右好.等我们在党内的具体斗争中,应该有什么反什么.有什么反什么,就是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既没有‘左’,也没有右,就什么也不要反.这就是说,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党内斗争.”

在清理口号问题上,他建议要把几年来和各个地方在群众中提过的一些口号,认真地清理一次,对此,插话说:书记处已经清理了一次,但是还没有清理完毕.《人民日报》、新华社、《红旗》杂志、广播事业局,究竟还说了哪一些对人民不利的话要清理一下.

刘少奇举例批评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说这一口号是《人民日报》用大字标题发表了的.各省的报纸也发表了,因此对许多地方有影响.这个口号是错误的,应该取消.要向干部、党员和群众说明白.

刘少奇这篇充满、生动有力的讲话,于下午5时结束.未加任何评论,他讲了讲以后几天的安排,然后说:“好,同志们,今天就结束,散会.”

刘少奇的话讲完了,会也散了,但很多同志的心还在激动着,反响非常强烈,认为讲得好.时任党校副校长的杨献珍高兴地对人说,刘少奇的报告“把问题讲透了”.

在党的重大失误面前,刘少奇能够顶着很大压力发表一篇勇于面对现实、贯穿实事求是精神的讲话,的确难能可贵.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谈到刘少奇的历史功绩时,都要提到他的这次讲话.这一刻,也就成了刘少奇人生精彩的瞬间!

刘少奇的人格魅力由此显现.遗憾的是,他此后人生的坎坷也由此埋下了伏笔!

(选自《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张素华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