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荒原》

点赞:29738 浏览:141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艾略特晦涩用典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1948年因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的杰作.本文将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以及象征手法方面入手,分析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主题内涵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一内容晦涩难解

《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然而,《荒原》的晦涩费解也是尽人皆知的.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引用了五种外语,如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希腊语和法语,涉及的文学著作及故事多达56种.这首诗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懂.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但是读者在研读过注释之后,发现这些注释也并不好理解,人们希望诗人能给他的注释再作注释.当时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评论家,也都认为这首诗根本无法看懂.许多报刊横加批评,那么,《荒原》为何如此晦涩难懂呢

第一、因为作者故意省略了一些读者阅读时习惯去寻找的东西,结果读者不知所云,但是仍然绞尽脑汁,亲自寻找作者省去的部分,揣想那些文字中不存在,作家也没有暗示的意义,而这正是诗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艾略特曾在多篇文论中提出一种当时非常新颖的观点:表现当代文明的诗歌应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现代文化“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精微的感知力,必然引起多样而复杂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诗歌语言能表达诗人的意念,“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他的诗采用复杂的象征性语言、精雕细刻的语言技巧和广博的隐喻,使读者在许多地方感到迷惑不解.

第三、作为现代派诗人,艾略特试图展现现代人内心世界中的困惑与混乱.诗人在语言的时间概念、事件的场景、地点和上下文逻辑关系上常出现跳跃,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例如,在《荒原》的第133―142行中,至少有三种声音,正在交谈的两位妇女的说话和饭店主人的催促声.诗句不仅在语法时态上跳跃,而且在语法上也出现了省略等变异.

Thehotwateratten.

Andifitrains,aclosedcaratfour.

Andweshallplayagameofchess,

Pressinglidlesseyesandwaitingforaknockuponthedoor.

这三个英文句子不仅时态跳跃,而且已违反正常的语法规则,缺少主语和谓语动词.诗人运用语法结构上的变异,目的就是为了更直接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变化,这样的技巧也是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诗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中,他解释了这个观点:“难懂是由于作者省略了读者习惯于寻找的某些东西而造成的,因此,读者便感到困惑不解,四处搜寻诗中略去的东西.”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荒原》的解读和论争一直没有停息过,最后,就连诗人艾略特也宣称:“这首诗本来就没有什么构架.”他甚至说,“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他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了许多新途径,诸如零散片断的组装和拼贴,神话与现实的糅合,超越时空的奇特想象,新颖突兀、直感强烈的象征性意象等,都为该诗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二大量引用典故

艾略特《荒原》一诗中在大量使用典故深化诗歌主题,表现诗歌内涵意义方面显示了奇妙的作用.他的用典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他自己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应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及,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顺序来表达意义.在《荒原》一诗中,艾略特在84次处应用了用典技巧,涉及8个不同国家的55个作家,采用了6种语言,用典的文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小说、诗歌、戏剧、神话故事、歌曲等等.他试图要在一个文学与文化的广阔而又纵深的语境中去沉思人类的存在状态.很多人用典不过是在卖弄学问,但艾略特有所不同,他用典主要是为了强化诗的效果.他引用典故使诗歌的每一层面都具有理性深度,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广,体现出一种深邃和张力.如: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生犹死的荒芜景象,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紧接着诗人便从荒原引出了荒芜了的记忆和,败落的贵族玛丽自我陶醉却又无可奈何地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接着诗人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等,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抽芽了吗等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第五部分则以耶稣的殉难和复活为开端.东欧、耶路撒冷、雅典等历史名城都在崩溃,而“凶险之堂”是寻求圣杯的必经之地,公鸡的啼叫驱散了邪恶阴暗,接着“雷霆的话”告诉人们拯救之道是施予、慈悲、克制.这一段用典繁复,涉及圣经、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英国民歌以及多部欧洲文学作品.在《荒原》中,艾略特一方面强调由于缺乏信仰,精神贫乏而让现代社会成为一片荒原,但同时他又通过《雷霆的话》着重指出人类仍有救赎的希望,存在着复活与精神复苏的可能性.在艾略特看来,缺乏意义的生存犹如死亡,而有意义的牺牲正是新生的序曲.艾略特大量使用典故的原因:一是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文明已经堕落到了一种只剩下“一大堆破碎的形象”的地步.通过一系列的引经据典,他不仅描绘了一幅现代荒原的画面,而且想让读者感受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的痛苦.他力图恢复过去丰富灿烂的文化,一再强调精神复活的必要性.因此,在艾略特的诗歌中用典随处可见,被用来反应那些“破碎的形象”的片段,二是《荒原》广征博引:前人的名言、同代人的佳句,他民族的典籍、本民族的篇章,社会上流人士的典雅诗句、市井陋巷里的俚语歌谣都尽收文本之内,其结果就形成了一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人类个体“共同言说”的状况.那么,诗歌所反映的也就已经不再是诗人自己的个人之见,而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真理性.诗人的言说成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人类个体言说的代表,而诗人的个人言说也融在了这种“共同言说”之中,三是增强作品的暗示性,使意图变得委婉.典故本身往往就是由相对完整的人物和事件(或故事)构成的,或者确切说,是一个自足的场景,那么,一旦把它嵌入另外的场景中去,它自身的特质并不因此而失去,相反,它会将自身的意义向外辐射、渗透,造成一种暗示的效果.《荒原》表达了人们对于文明世界的感受,他们的忧虑和绝望.艾略特大量使用西方文明中的典故,除了用以与今天的现实加以对比外,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他把西方世界沦为荒原看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用典为全诗增加了多种维度,使诗歌更具一种笼罩感,弥漫出一种怪异和绝望的气氛.用典技巧是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的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没有用典,该诗就不会像它现在这样有力度、吸引人.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它内蕴着复杂的象征性,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义的隐喻和外延更为复杂隐晦.该诗的题目“荒原”带有强烈的象征韵味.该诗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当时的欧洲正从战争的余悸中逐渐恢复,政治、经济、社会都四分五裂,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动荡的社会也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虚无,精神文化的败落.这时期的人们失去了精神追求,内心空虚,犹如行尸走肉,游荡在这个世界.在艾略特看来,西方文化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精神寄托和方向.而“荒原”的意象正是这一时期欧洲或整个西方社会没落衰败的逼真写照,是西方人民精神文化贫乏落后的真实反映.艾略特自己说《荒原》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毫无意义的牢骚”,其实,《荒原》的立意本身就是颤栗的象征.诗中有希望也有绝望,绝望多于希望,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要人们像寻找圣杯、治愈渔王的少年一样,克己献身,拯救社会,拯救人类.其象征意义交错重叠,复杂难辨,富有联想和暗示.“风信子”象征着春天与爱情,“枯死的树”是精神枯竭的象征,“岩石而没有水有一条沙路”,“维也纳,伦敦并无实体”是对文明社会荒芜的象征,“破碎的偶像”是宗教被弃,信仰丧失的象征,而“雷霆的话”则是象征了上帝拯救人类的宣言.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此外,“水”与“火”也是象征再生的重要意象.“水”在《荒原》中具有双重象征意蕴.一方面,“水”是万物之源,象征着生命,有了水,万物就能生长,但“水”也能带来死亡,当象征着的水泛滥时,将淹没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使人们变得愚蠢.在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中,作者将淹死的水手与基督教用水给死者洗礼的仪式相连,象征着死亡是一次超度,是再生的前提.“火”也具有同样的意义,“火”代表人们的,当之火无法控制时就会引起罪恶,但“火”又能净化人类的心灵和思想,除去一切杂念,燃尽一切罪恶,把人们从堕落的边缘拯救回来,通过火的历练得到再生.

艾略特的《荒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荒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荒原》无疑是艾略特最重要的诗作之一.在作品中,艾略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出西方社会的乱世状态,反映出西方文化的衰败空洞以及人们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把一战后的西方世界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纵观古今,发出内心深处的感叹,对如何拯救现代西方社会,表现得更多的是救赎的渴望,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猜你想找